分享

早泄之症

 大_财 2022-03-17

于男子之疾,早泄之病,古今医者多数“多责于肾”,通常徒施益肾之法,但效优者少,效差者多,我结合临床与前医之鉴,发现此证通常与心、脾、肝、肾脏腑失调及湿热湿邪淫密切相关,往往发病于一脏受损或多脏受损,甚至虚实夹杂者也不在少数,虽此证发病诱因多样,但皆与“心”有关,故撰写从心论治5法之拙见。


(一)心失所养,神无所依,施泄无度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亦是情欲之府、五脏之大主,主宰人体的思维活动与精神意识,性事不例外也听命于心,受心神调控与支配,若心气不旺,心血不足,心阳不振等等皆可导致心失所养,神无所依,则精液施泄无度则发早泄。


(二)肝郁不疏,心志不宣,开阖失常


“肝属木,主疏泄,调情志”喜调达,而恶抑郁,与肾藏精相契合,但二者一泄一藏又全在于心神所系,当今男子也多抑郁,多曲情,所愿不遂等皆可损及肝之疏泄,“母病及子”则心志不宣,而影响精关开阖则发病。


(三)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热扰精室


传统医学所谓的心肾不交,主要指水亏火旺,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论早泄之证而言,虽然病机病因诸多,历代医家也有不同看法,但心肾不交亦是该病的重要核心。如若五志过极,劳神过度,久病虚劳等皆可暗耗心血,耗气伤阴,以至心肾水火失调,虚火扰乱精神,故遗泄使然,正所谓“心动则火起炎上,火上炎则水火相隔,心之气不能下交于肾,肾之关则大开则泄”


(四)痰蒙心窍,心神不宁,遗泄自下


中医认为痰浊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其形成之因,多为脏腑气化失调,水液代谢停聚所而成,其特性“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可直接上行于心,蒙蔽心神,亦可蕴久而化热,扰乱心志,所致心神不宁,君相失位,则精闭藏无权而发病。


(五)脾胃亏虚,心神失养,精关不摄


脾胃于中焦,是后天之本,亦是五脏六腑之枢纽,其在生命活动之中连通上下,承阳启阴,传输往复之功;《医学求是》曰“脏腑之气机,五行之升降,升则赖于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转”。因此脏腑功能发挥与否,极大程度依赖脾胃功能之强健,加以脾胃乃后天之本,亦五脏之母,若脾胃亏虚,升降失常,则脏腑功能失其协调,损及神志,精关不固而发病。



从“心”论治的具体运用

当下治疗此证,西医一般多用抑制神经敏感类的药物,然而中医则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特色,早泄之证,虽然错综复杂,但辩证论治,务必洞察其本,中医从心论治的特点,就是全线贯穿“神与志”,方可复精关开合。






(一)滋阴虚,养心神


“情志属神为心所主,受五脏六腑与气血调之”,心为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能则逆乱,临床对于早泄,伴:心神恍惚,面色无华,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者多从“滋阴养血,安神定志”入手,皆可取得良效。


临证常用加味归脾汤,在辩证的基础上,投以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等养心安神之品与补益心肾的百合、麦冬一起配伍调之。


(二)清心热,安心神


“心为君火,肾为相火,而相火奉行君火之令,故其病虽在肾,而其责本在于心”,所谓心主乎神,神有所动,则精泄,因此在临床心火偏旺与虚火上炎者,治则多以清心降火、宁心安神;或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为大法。


临证常用清心汤、导赤散等为基础方,常用灯芯草、淡竹叶等,既清火热,亦安心神,更治遗泄之功。


(三)疏肝郁,悦心神


“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否则多难取效”;当今男儿多曲情,并非女子独有,可以说缘于情志因素发病者不在少数,治则多以调畅气机、疏肝解郁、愉悦心神等法。


临证常用四逆散为基础方,擅用:合欢皮、合欢花、郁金等既能疏肝解郁,又可愉悦心神之品;一方面这些药材,可疏解肝气解郁,使得疏泄有度,另一方面欢悦心志的作用,心神安宁则精液自固。


(四)镇惊恐,宁心志


“惊则 心无所 依,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故气 乱矣 ”,古往今来,临床上不乏 为 惊恐伤肾,心肾不交、精关不固所致发病者,多以镇静为大法。


临证常用龙骨牡蛎汤加减,常用龙骨、牡蛎、磁石3味药材配伍,其一重走心经,镇静安神之要药,其二走肾精,亦有固肾涩精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能够抑制神经的兴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