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聂小倩与金华七宝寺

 昵称61560146 2022-03-17

题记——

      去年读《聂小倩》,突然感觉故事像是发生在金华卫校的七宝寺,可惜手头缺乏可以佐证的史料,底气不足。于是写了《倩女故事之我见》,仅轻描淡写提了点自己的推测。

       前些天,《金华日报》记者许健楠先生发给我他写的《塔之大不在于楼之大,在于文化之大》,文中说古代金华城里不只有万佛塔,还有“开元寺塔”和“七宝寺塔”等。并例举了宋代游记《金华洞天行记》的记载:1289年,诗人方风偕友登七宝寺塔楼,观赏金华风景,看到塔底刻有“至道” 年间的碑石。

        这一信息解开了我两个心结。        第一,《聂小倩》中有“寺中殿塔壮丽” 描述,现在证实七宝寺确实有塔。 第二,小倩故事发生在300多年前,当时寺庙业已荒芜,七宝寺至少得有超过500年历史才符合我的推测。石碑上的 “至道”,为宋太宗的年号,距今1000余年,比万佛塔还早,时间上推算绰绰有余。

        由此,我信心大增,自信满满。我认为,若拿《聂小倩》原文对号入座,金华任何一座古寺庙都不如七宝寺契合。今天,对去年的文章做了改写,并理直气壮将“金华七宝寺” 放入标题。

    《聂小倩》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则鬼故事,故事发生在金华,作者蒲松龄。

       中国古典文学,多见的是女妖怪,一本《西游记》就不少,个个美艳妩媚。“妖怪” 是个复合词,包括两个品种:妖,由某种动物修炼而来; 怪,则来自植物的修炼。

        聂小倩不同,她是女鬼 。《说文》:人所归为鬼,意思是鬼由人死后变的,是人死后留的魂魄。

        现在人们把宁采臣和聂小倩故事看成“人鬼之恋”,显然是受了现代影视的影响。《倩女幽魂》里,香港人不仅把故事拍成奇幻爱情片,甚至加入三角感情纠葛元素……

       改编是再创作,为了票房可以理解。其实, 3000字的《聂小倩》原文,找不出谈情说爱的只言片语。 我以为,蒲松龄压根就不是当爱情故事来写的。

        蒲松龄,1640年生人,山东淄博人氏。少年时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可惜昙花一现,此后屡试不第,再无功名。家里微薄田产生活难以为继,靠在大户人家做塾师养家糊口。后来受当知县的同乡邀请去苏北做了几年幕僚,虽在官府上班,但没有正式编制,属于临时工性质。

        这位19岁就是秀才的老童生,直至71岁才成为岁贡生。这职称不是考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排队挨号得到的。  做了贡生就是公务员,算端上了“铁饭碗”了。老爷子得到的职位是 “儒学训导”,大约相当现在县教委副主任,分管学生思想教育,是个虚职,没什么实权的。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倾毕生心血于《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宣泄郁结胸腔的怨愤,抒发深藏心底的希冀。《聂小倩》主人公宁采臣是一个品行端正富有理想的书生,寄托了作者作为一个读书人内心之向往。女鬼小倩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白日梦,代表了那个时代穷书生们一厢情愿的幻想。




  聂小倩故事,发生在16世纪后期~17世纪中前叶。 据史书记载, 14世纪金华城池已相当完备 ——南边是天然屏障东阳江,另三面是宽五丈、深一丈六的护城河,并筑有城墙。按现在的地名大概位置是:东靠东市街,北临人民东路,西抵新华街。

       自清朝始,金华试士院就设在后来的侍王府内,周边有不少考寓试馆。每逢科考,八婺各县考生会提前数月甚至半年赶赴金华,或面授辅导,或结伴复习,如同现在的高复班。无奈僧多粥少,试馆考寓往往一席难求。宁采臣只身来到金华,囊中羞涩,举目无亲,只好投宿荒庙了。

       巧的是,此庙离聂小倩的坟不远 ,于是有了这个故事。数百年过去,寺庙何名?位置在哪? 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金华后人争执不休,无确切的定论。

  小说提供的信息几点是明确的:

    1. 寺庙在金华城北。

    2. 寺中殿塔壮丽。

    3.寺庙台阶下有池塘

     4. 寺内荒草丛生,久无人迹。

      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故事发生在金华密印寺(后改名永福寺),旁边有万佛塔,据说寺外早年乱坟成堆。 这些和书中描述颇有相似,但也有值得质疑之处。万佛塔建于北宋,塔高百余米,史称浙江第一塔,早已名扬大江南北。蒲松龄理应有所耳闻,不应该如此吝啬笔墨不加描述。再者,相传密印寺香火经年旺盛,不至于冷清得连个看门人都没有。

       另一说法是金华西峰寺,此寺庙早已没了,原址的山坡金华人一直叫它“西峰寺背”。此处没有修建过佛塔的任何记载,也不曾听说有过“巨池”。

       早先西峰寺背荒草萋萋,遍地墓冢,金华人都知道那是个“闹鬼”的地方。1949年金华刚解放,土匪猖獗,被解放军捕获的匪徒都是押到此地执行枪决,就地掩埋的。50年代末,西峰寺背建造了西峰旅馆,坟地没了,鬼故事依旧流传。

       小时候听过不少,记得有个是这样的:一天晚上,四位旅客在屋里打牌,墙上挂着一幅仕女图。突然那仕女眨起了眼睛,坐正对面那位吓坏了,借故上厕所溜了。过会边上的两位侧着身也看见了,那女人朝他俩挤眉弄眼,他俩也急忙跑开了…… 留在屋里那位结局有几种版本: 有说是血被吸干了;有说是苦胆吓破了;也有人说那家伙啥事没有,只是抱怨三位同伴上个厕所咋那么久!

       有些鬼故事往往都是因为某人的一点错觉,传的人添油加醋,以讹传讹造成的。

        一天晚上,有人远远看见旅馆院里有个白色的东西在摇摆,吓得转身就跑。其实是一个不文明的旅客在树下撒尿,他下穿黑裤子,上着白衬衣,光线暗,加上风大,隐约像是一团白的东西凌空晃动。本来只是虚惊一场的笑话,不料第二天一早,金华城里已传得沸沸扬扬,说昨晚西峰旅馆有一群鬼在院子里跳舞。

       我以为西峰寺最大的疑点,是地理位置不符,那不属城北。西峰寺在古金华的西城门——“迎恩门”(老百姓习惯称 “兰溪门”)外,算金华的城西。

        还有观点认为是尖峰山西麓的“智者寺”,虽说是城北方向,但离金华城有十多里地,显然不太可能。

       小说里提到宁采臣是“解装兰若”,意思是在“兰若”解下行装的,但金华并无叫此名的地方或寺庙。于是,武义人认为故事是发生在他们家乡,因为武义历史上曾有过“兰若寺”,虽然年代久远早已不知所踪,但在武义县志确有记载。这一推测大前提就不成立,武义虽受辖于金华府,但毕竟不在金华城。

       “兰若”, 梵语之音译,本意是森林,引申寂净之处。后常后被文人用来指代寺庙,显然作者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说的质疑和排除,是个铺垫,是为了引出我的观点。 我认为,蒲松林所叙述的聂小倩故事发生在金华七宝寺。七宝寺的位置是在四眼井巷原金华卫校内,现在中心医院篮球场底下的病案室,就是该寺庙大殿的原址。

       不久前我写 “大桥头”,想找些 “禹王殿” 资料,不料有了意外收获。在网上看到一则引自《金华府寺庙考》的内容,曰: 七宝寺,古婺州天皇门内白鹿山,初建梁代。明嘉靖二十年,为有力者所佔。皇清顺治九年,僧纲海朗赎基,重建大殿、禅堂、廊庑,梵境幽敞,园池静雅,为一郡禅林之最。

       当时感觉文字有些不顺,估计是前人摘录时有误,就自作主张改动了一下。为尊重原著,故未敢加引号,且作点肤浅解释:

       天皇门—— 也称天柱门,县志记载在金华西北,是离七宝寺最近的城门。

      白鹿山—— 卫校地势较高,古代就是个山丘,大概就是当时的地名。

      梁代—— 古代有两个梁代,就按最近的“后梁”距今也1100年了。

      有力者—— 指有权有势的人,或者就是“黑社会”。

      僧纲—— 又作僧官,由政府任命管理寺院之人。

  一郡—— 相当地级市,此处指金华府。

       这段文字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两个时间节点:1. “明嘉靖二十年”,是1542年,寺庙被人霸占。2. “清顺治九年”,系1653年,僧纲赎回重建。 这时间段,距今480年~370年间,大庙没有香火,自然荒芜,“蓬蒿没人”,让聂小倩故事的发生有了环境条件。《聊斋志异》成书时间是1661年~1679间,时间正好对上上。

       早先七宝寺附近,人烟稀少。直到上世纪初,美国传教士马铿哲医生在金华办医院,购买的就是毗邻七宝寺西的14亩地,建造院舍。 民国初年办的“金华八婺女子初级中学”,起初是借用四牌楼的火神殿。到了1926年,学校迁至七宝寺,并在周边大兴土木建校舍。倘若此地居住人口密集,要拆迁就没这么方便的。



  我的童年就生活在卫校校园里,当时七宝寺的大殿是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屋内有很粗的柱子,上面是七横八竖的木梁。往里走,有个天井,周边几间木格窗栅的小屋,里面黑乎乎的。七十年代后期,曾作为校办工厂用房,后就闲置不用了,当堆杂物的仓库。直到80年代初我当兵回来,大庙仍被封闭着,只是腾出边上的一间做木工房。

       细读《聂小倩》,作者对那寺庙的描述和我童年记忆的七宝寺有太多的契合之处。除塔没了,其他仿佛就是蒲松龄在此的实地写生。

         契合一:  小说开头就说明宁采臣投宿的寺庙在“北郭”,“郭”是城墙的意思。七宝寺离北护城河遗址百余米,按古城东西宽度看基本居中,属于古金华的正北区域。

         契合二:“寺中殿塔壮丽”。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存的庙堂及周边遗迹,可以想象当年七宝寺规模是恢宏的。在庙堂东南约50米处,有口老井,青石雕琢的井圈相当精致 。有资料说“七宝井在金华卫校内”,说明此井为庙产。七宝寺周边地势东低西高,落差之处是用大石块垒砌的挡墙,两侧均有青石板台阶。南台阶边有片竹林,竹杆细细,颜色有点深,属于观赏的品种。证实了小说“修竹拱把” 描述。北边台阶旁有芭蕉树丛,阶顶有棵石榴树,根部十分粗硕,像是历经了数百年风雨。前面提到诗人登七宝寺塔楼赏景,并非是塔高,而是塔基的地势高。紧贴寺庙西面的高地上是座小礼堂,这是办了学校后造的。与之不协调的是,礼堂的南门前的空地却是由青石板铺的,显然是古时遗迹留存。早已消失了的七宝寺塔楼应该就在礼堂的位置,如今这一区块成了中心医院的篮球场。




  契合三:“阶下有巨池”。池塘在庙堂东北约50米处,和七宝井正好对称。池塘呈园形,园得出奇,直径40米左右,在金华城里的确可称“巨池”。这是个石池,池塘内壁工整地垒着大石块,被池水长年浸泡,不仅失去原色,也磨去棱角变得光滑。一个有四阶石板的埠头,正对着通往寺庙的卵石路。池塘边立着两扇造型怪异的天然根塑,还有几坨半埋半露的太湖石。我们几个发小喜欢钓鱼,曾在此钓到过全身黧黑的鲫鱼和浑身焦黄的鳝鱼,简直像史前生物。它们应该是当年作为放生池时里面“居民”的后裔,据说池塘水从来不曾干涸过。

        契合四:“遂出寺北,见荒坟累累”。 自从办了学校,七宝寺边上建了些房子,唯独北边还保留原态。卫校北边围墙外就是护城河遗址 ,早先没有人民东路,有一条 “坦克路”。路边散落着不少墓冢,有的已是门洞大开,看得到里面的累累白骨。 直到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非常荒凉,晚上还有 “狗头熊” 出没。 围墙里面,是个山包,为卫校海拔最高处,杂草丛生,古木沧桑。草丛里有蛇,有黄鼠狼,树梢上挂着水桶般的马蜂窝。 六十年代后期,为备战,学校组织学生在山包上挖防空壕,常见被掘破碎了的坛坛罐罐。那时,普通人都还没有 “文物”意识。后来胜利街贯通,从围墙外面看金华卫校,高木林立,郁郁葱葱,被认为是金华城里保留最好的原生态树林。树林是八十年代末被毁掉的,一方面是学校基建需要;另一个原因是为让学生们安心读书,校方觉得这样的树林容易发生爱情故事。   

      在金华,女鬼的传说并非只是在西峰寺背。

       卫校食堂曾有位烧炉子的师傅,天不亮就得起床点火蒸早饭,所以独自一人住在食堂里。一次他说,今早起来看见有个女人坐在洗菜的水池旁梳头。

       “谁呀?” 我那时还是小学生,并没意识到他要讲鬼。

       “是只鬼。”他漫不经心说却吓我一跳。 

       “你,你怎么知道是鬼?”我吃惊地问。

       “那女人是把头从脖子上拿下了放在腿上梳的。” 他边说边演示,我吓得掉头跑开了。

       后来忍不住,又找他听了几次。他的 “鬼事” 还真多,每次情节都不一样。不变的是,碰到的都是长头发漂亮女鬼。 说她们走路没声响,不用开门也能自如进出,明明坐在床边,伸手过去却是空的……   

   没有任何记载蒲松龄来过金华,能写出金华的故事,肯定是遇见某个金华人听说了这件事。有人推测是李渔先生跟他说的,李渔是金华人,晚年定居南京。 传说李渔一次去苏北,蒲松龄闻讯前去拜会,说两人相见恨晚云云。 且不说两人是否有见面尚待考证,李渔作为剧作家,有此等素材何不自己写个剧本呢? 

      我冒昧设想一下: 300多年前的某日,一位金华的商贩,载着茉莉花茶叶来到山东淄博,被蒲松龄遇上,便请他喝茶(也可能是喝酒)。席间,主人讨教金华有什么灵异鬼怪事件,生意人便娓娓叙述了这个故事。他家住四眼井附近,对七宝寺非常熟悉,蒲先生一边聆听,一般仔细做着笔记,所以小说对寺庙有如此精准的描述。 金华人“官话”说不好, 蒲松龄耳中的“宁”,或许是“应”或“林”等近音字,因为我查阅过金华府历届进士名录,没见有姓宁的 。当然,名字也可能是作者信手编的,未可知也。 

       宁采臣家乡不在金华, 有人推测是东阳,似乎有道理 。书中叙述他带着小倩的骸骨是“赁舟而归”的,古时上浮桥北端位置就是个码头,直达东阳,搭船非常方便 。


      蒲松龄笔下的宁采臣是读书人的理想化身,作者对宁采臣形象塑造是投入了真情实感,让他浑身优点,充满正能量。

        首先,品行端正,一身正气 。柳下惠坐怀不乱,宁采臣拒美门外! 起初,宁书生并不知聂小倩是鬼,还以为是邻家小妹。她露出媚态,说:“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书生严词告诫注意名声,小倩依旧黏缠,说夜深人静没人知道。这时,宁书生说了句从古至今都是由女生说的话:“ 快出去,不然我喊人啦!”   可谓石破惊天,乾坤大挪移!

       小倩色诱不成,就拿出一锭黄金,采臣不为所动,扔出门外。小倩终于被这书生的铮铮铁骨折服,良心复苏。她坦白了自己的身份,还告知书生如何才能避开恶鬼的加害,同时央求帮她脱离此地,宁书生欣然允诺。

      天亮后,书生找到了小倩的坟穴,收殓了骸骨,运回老家,埋在自己书房外不远处,那儿环境非常清静。小倩尾随而来,因几日没干坏事,此时的小倩 “肌映流霞”、“娇艳尤绝”。书生依然心无杂念,只是将小倩引见给母亲,并以兄妹相称。这一切,足见其心地善良,仁义为怀。

       “学而优则仕”,古人想当官出人头地,只有靠读书。 天道酬勤, 宁采臣成功考取进士。

        进士是由国家统考,三年一次,录取300名,相当全国每年仅100个名额 。若按平均算,整个金华府,得几年才摊得到一个。获进士者,直接授官知县、县丞,从此踏上仕途,起步就是正县级,何等荣宗耀祖!

        总而言之,宁采臣是和作者一样不得志落魄书生们的巅峰幻想,是当时读书人一面对科举万恨千愁,一面又义无反顾投身其中社会现状之写照。

        再说说聂小倩。 故事中,小倩先为娼魅、再为佣婢、后为人妻,前者是鬼,后者是人,中间那段是半鬼半人。

       “小倩,姓聂氏,十八夭殂”,说聂小倩十八岁成鬼的,关于她的生前未见点墨描述。 一般观点认为小倩家境十分贫寒,否则她的坟不会在一棵白杨树下,树上还有一个乌鸦窝。

       坟旁有个老鸦窝不能说明坟里躺着的就是穷人,小倩是个有文化的鬼,生前受过教育。小倩随宁书生去了他的家乡,书生每晚挑灯夜读,小倩想伴其身边,就要书生找本书给她读,开口就说要《楞严经》,说小时候读过,现在有点忘了,还谦虚地要书生指点。

       《楞严经》是佛教经典,共十卷。我曾浏览过,第一卷就有四五千字,诘屈聱牙,难以卒读。可见小倩不止是一般地认得几个字。后来,宁采臣妻子久病夭折,小倩如愿继配 。当有亲朋好友前来拜访祝贺,她就以画酬答。小倩擅长兰花和梅花,得到画的都很珍惜。 显然,她画画也是有功底的。

       我以为,聂小倩生前不是大家闺秀也应该小家碧玉,从小有不错的学习条件,不会是很穷人家的孩子。


  蒲松龄没说什么原因让这个金华囡过早离世变成鬼的,可以肯定的是,小倩开始不是个好鬼。

        有个成语叫“为虎作伥”,意思是有人被老虎吃了,其鬼魂却成了老虎的帮凶,去引诱其他人给老虎吃 。 聂小倩就是只“伥鬼”,不过她的主子不是老虎,而是爱喝人血的恶鬼。

        “恶鬼” 就是宁书生窗外看到的那个四十余岁的妇人,旁边红衣服驼背 “姥姥” 是她的助手。她是当地鬼界一霸,带有黑社会性质,控制了一些年轻貌美的女鬼,专门色诱男性人类。女鬼一旦得手,就用锥子刺他的脚底汲取鲜血,交给那恶鬼饮用。如遇到 “油盐不进” 不上钩的,女鬼就会留下黄金,其实那是罗刹鬼的骨头变的。谁收下,谁的心肝就会被恶鬼掏去。

       下述内容不是蒲松龄小说里的,我擅自添加的。意欲让故事完整些,但愿不是“蛇足”。

       在金华八角库头(现明月路“将军园”)西面,早先有棵大樟树,人们称那一带叫“大树下“。相传此地有户人家非常霸道,仗着衙中有人,家里兄弟多,称霸一方。史书记载的霸占七宝寺的 “有力者” 就是这家人,而那“妇人”,生前正是这家的大姐。她觊觎七宝寺之 “梵境幽敞,园池静雅”, 趁寺庙主持过世之机,唆使自家兄弟霸占了寺庙。

       三四百年前,吸烟在金华还十分稀罕,女人吸烟更是凤毛麟角,这个女人却是嗜烟如命。烟杆给她平添了一份霸气,却也熏坏了她的肺。尽管衣食无忧,还是早早地死了。她一死,群龙无首,寺庙无人打理,渐渐成了宁书生见到的模样了。

       她成了鬼,烟瘾还在,但鬼怕光忌火,无法吸烟。她每天萎靡不振,哈欠连天。一天夜里,她遇到生前烟友,这只老鬼,七十多岁却是精神矍铄。老鬼告诉她,是喝人血给了自己活力,说着从怀里掏出一钵头,让她试试。一口下去,果然心清气爽,飘然欲仙。从此,欲罢不能,嗜血成瘾。

        这个半老婆子女鬼,自己没啥战斗力,开始只能在坟地找一些新下葬的死人舔舔。为了喝上新鲜的人血,她收罗野鬼,结成团伙,自充老大。以七宝寺为据点,开始了谋血害命的营生…...

  言归正传——  

       小倩是这个女鬼色情团伙中 “当红头牌”,颇受主子器重。小说没具体描述她干了多久此类勾当,手上有多少人命,但住东厢房的兰溪书生和他的书童是她害死的。

       是宁采臣的正能量唤醒了小倩尘封心底的良知,她决定痛改前非,做个好鬼。她请求宁书生带她走,摆脱恶鬼的胁迫,离开是非之地。

       用现在的话说,宁采臣同学不过就是个 “高考复读生”,是小倩慧眼识珠,跟对了人,从此一步步走向光明。

       小倩到了宁家,白天尽心侍奉宁母和久病的宁妻,晚上伴书生读书,当书生想睡觉了,她便 “惨然” 离去,不敢表露非分之意,回墓穴孤寂等待天明。

       宁母知道小倩是女鬼,最初心里害怕。时间一长,见她勤劳温顺,同常人无异,“竟忘其为鬼”,“并留与同卧起”。

        由于和人类朝夕相处,小倩慢慢有了阳寿,竟然开始喝稀饭了。不久宁妻病逝,宁母做主,让儿子娶了小倩。从此,聂小倩与宁采臣光明正大地住在一起。惊奇的是,她的鬼体,渐渐地变成了人身。

       本来死人要转世,需要鬼魂找到一个新的母胎方能托生 。 聂小倩史无前例地未经投胎,直接由鬼变成了人。好在宁家事先守口如瓶,外人并不知道小倩身世,只当宁书生娶回位仙女般漂亮的金华娘子。

        然而危机并未过去,远在金华的恶鬼多方打听,寻查到小倩落脚之处。女魔头雇佣了一个叫 “夜叉” 的男性恶鬼,披星戴月,前来捉拿。

       小倩虽然脱离了鬼蜮,但还留有些鬼的神通,她预感到了危险迫近。这时,想起了家里曾有个御鬼神器:“革囊”。

       在金华住破庙时,宁书生隔壁是位叫燕赤霞的侠客,两人气味相投,结为知己 。临别前,燕大侠送了只用皮革包裹着的剑袋,说能避邪驱鬼。起先小倩尚是鬼身,书生拍伤着她,就一直收着。小倩告诉老公,自己现在已不怕了,可把剑袋挂在床头。

       入夜,那夜叉来了,他以为抓个柔弱女子不过是小菜一碟,手到擒来。谁知刚一进屋,剑袋突然变大,将他吸入袋中,化成半袋污水。

       从此家里再无骚扰,安宁祥和。几年后,宁采臣进士中榜,小倩生下儿子,双喜临门 。

       小倩深明大义,让丈夫纳一小妾。她也再接再厉,又和妾同时各诞一子,三个儿子后来都很有出息。

        聂小倩故事完美收官。

                        颜世亮

2020年4月13日於杭州桥西(第二稿)



来自话题

读书笔记分享会
4.5万篇内容 41.6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5小时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