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提炼命名 第六种手法,提炼命名。就发现了规律。我刚才说写文章用“五笔”,五段写成的,好多精美的“五段”文章,各具形态,美不胜收。它就是发现规律。“五笔”式记叙文写作,你教给学生的就是规律,这种规律就极大地节省了时间,给学生理性的认识。这样他的思维就是健康的,他不会乱写,有这样一种形式去模仿,然后再灵活地运用。 就是自己下定义、提观点地读——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 所谓的提炼,就是自己要下定义,要把规律点出来。 概写一笔 大家看,我概括的一种语言现象,给小学生、初中生上这样的课,他们马上都能够叙述,层次非常清楚的段落,那就是“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金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的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杮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概写,然后细写,“你看,它把黄金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的是给田野的……”,还有“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它是先总写了一笔,然后再细写了一些。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山中访友》,“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先总写,然后细细地写它的各位山中的景物朋友。 燕子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写燕子,“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总写,那么“有的”飞到哪里去了,“有的”飞到哪里去了,细写。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连古人都这样写。柳永的《望海潮》难道不是“概写一笔,细写几笔”吗?“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概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以后都是细写。下阕又是这样的。“重湖叠巘清嘉。”总写,后面的又是细写。这个就是语言的规律,在片段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们刚才学的让我们学生品析的一个片段,“我的教室”,“我的课”,典型的“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总写、概写,然后细写,从各个角度来写教室的氛围,最后用小弗朗士的心理的话来点题。这就是一篇微型的极好的有表达技巧的记叙文。你知道了章法之美在这里就用上了。这就叫“左右逢源”。 这种阅读方式常常要求我们变角度思考语文现象,从而引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所以,这种阅读方式常常要求我们变角度思考语文现象,从而引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七、专题集纳 第七种,专题集纳。最有用,有什么用呢?就是提高我们老师小专题研究的能力。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些语文教学方面实实在在专项的研究,我们就可以集纳大量的资料。 连类而读,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在本课中、或其它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 所谓的专题的研读,就是“连类”,一类、一类地把它们集纳在一起,从而形成丰满的资料仓库。 浩浩汤汤 日星隐耀 上下天光 皓月千里 悬泉瀑布 两岸连山 游鱼细石 疏条交映 晓雾将歇 大家看,这就是一则资料。它全部是写景的四字短语,专题集纳。在复习阶段有这样的知识卡片教给学生,老师多省劲啊,把七年级到九年级所有的文言诗文里面的写景短语,一张一张的积累起来。这都是要时间的。 了解一种说法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文学作品的一种表意含蓄的艺术手法。主要用侧面烘托的笔法咏物、绘景、写人、说理。 再看,一个有趣的语言表达现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写风的,没有“风”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写速度的,但是没有“快”字。 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在烈日与暴雨下》,那么热的天没有一个“热”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面的镜头,写月色之美,没有一个“月”字。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往来翕忽,似民游者相乐。 柳宗元写小石潭,潭水是那样的清澈,但没有一个“水”字。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了。 贾平凹的《风雨》,有这样一幅动景,来写风之猛、风之狂,但没有一个“风”字。 这样的语言材料大量的积累就是专项的提炼,有用啊。你给你的学生开一个微型讲座,你的学生开阔的就是眼界,增加的就是知识。 “春夏秋冬式”思维 我去年研究了一组“春夏秋冬式”的思维方式。这是人家没有研究过的,为什么?我觉得写作方式在某一点上就有“春夏秋冬”的思维。 我们来看教材。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巨人的花园》,而且咱们语文出版社有这一篇教材。“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你看,“春夏秋冬”的思维出来了。 四个太阳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春天,春天该画什么颜色呢?哦,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小学的课文《四个太阳》。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你看他从夏天开始写起,秋天、冬天,这个笔锋一转,“春天该画什么颜色呢?”啊,是个多彩的颜色、多彩的季节。用“春夏秋冬”的思维来歌颂春天。 美丽的愿望 金色的小花,有个金色的愿望:春天来了,我要送给人们淡淡的清香…… 绿色的小树,有个绿色的愿望:夏天来了,我要送给世界一片片阴凉…… 明亮的小河,有个明亮的愿望:秋天来了,我要为丰收的大地快乐地歌唱…… 洁白的雪花,有个洁白的愿望:冬天来了,我要给小学生们送去惊喜和欢畅…… 同样的《美丽的愿望》,“金色的小花,有个金色的愿望”,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四季的歌 春天悄悄地走来,溪水唱起了歌儿,叮咚,叮咚。百花齐放,春耕春种忙。 夏天悄悄地走来,金蝉唱起了歌儿,知了,知了。绿树成行,园里瓜果香。 秋天悄地走来,红叶唱起了歌儿,沙沙,沙沙。稻谷金黄,粮食堆满仓。 冬天悄悄地走来,北风唱起了歌儿,呼啦,呼啦。雪花飞扬,新年好风光。 《四季的歌》也是这样。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②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初中语文教材里面《大自然的语言》,首段不就是按“春夏秋冬”思维来写的吗?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春天一到 ,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 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萧乾先生的《吆喝》,重要的片段就是“春夏秋冬”叫卖声。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不也在教材里面吗?他写的《千家诗》是按照“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 烟台的海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苏教版的小学课文《烟台的海》,典型的“春夏秋冬”的写作思维。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季羡林先生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夹竹桃》,也是有一个片段就写了“春夏秋”。 米佳的愿望 作者 乌申斯基 米佳乘雪橇从山上滑下来,滑河到面上溜冰。他满脸通红,高兴地对父亲说:“冬天真有趣,我愿永远是冬天!” “把你的愿望记在本子上吧!”父亲说。 米佳记下了第一个愿望。 春天来了,米佳兴高采烈地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追逐五彩缤纷的蝴蝶,采集着野花。他快乐地对父亲说:“春天真美,我希望永远是春天!” 父亲让米佳记下了第二个愿望。 夏天到了。米佳跟父亲到河边的林子里。整整一天,他采浆果,捉小鱼,在芳香的树荫下翻跟头,玩得痛快极了。他满意地对父亲说:“夏天太好了,我巴不得夏天永远不过去。” 这个愿望,父亲又叫米佳记在本子上了。 到了秋天,花园里果实累累,红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真逗人喜爱。米佳兴奋地对父亲说:“秋天比其他季节都好!” 父亲拿出小本子给米佳看,冬天,春天,夏天,米佳都是这么说的。 父亲笑了,米佳也乐呵呵地笑了。 还有一套小学教材里面写了《米佳的愿望》,通过一个小孩子的爱好来歌颂大自然的美,也是“春夏秋冬”。这就是专项的积累,极有好处。它使我们乐此不疲,常常记得我们心中的语文,从而有积累大量资料的可能。 这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 这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它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从任何一点,你都可以生发开去,把它的同类找来,然后集聚起来。 八、术语解读 第八种,术语解读。术语解读是我们老师比较陌生的一种读法,它用于文学作品的研读。同时也是发现规律。 我今天给我的学生讲了“场景设置”,讲了“人物出场”,短篇小说的开端部分,基本上都是这样做,于是这种经验被学生掌握了,他的能力就马上提升。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大家看《社戏》的开端部分,找船找不着啊,结果船又找着了,找不着船的时候,“我”想看社戏,心里很着急,很多朋友都来劝“我”。你看,这个片段,母亲出场,外祖母出场,双喜出场,我的那些朋友们都来安慰“我”,于是十几个小孩也出场,双喜说“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场景点出来了。这就是一例。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 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小说一开始奥楚蔑洛夫就出来了,他的助手出场,接着小狗出场,接着赫留金出场,最后一句是“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就在这一瞬间,都聚集在广场上,于是小说就开始了它的波澜。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⑵,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 “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药》,典型的“场景设置”“人物出场”。“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华老栓出场,场景设置开始。接着华大妈出场,接着她们对华小栓说话。你看,人物在这一瞬间都聚拢来,场景设置好。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外国作品。这种小说的思维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我们用“术语”来解读,就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能够发现规律,关键是深度,读得懂,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种研读方法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所以这种研读方法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九、资料助读 第九种方法,资料助读。我们每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一生的语文教学里面都要应该注重专业报刊对我们的影响,它们才是导师,他们才是大师,没有一个专家能够把一份报纸的所有文章都写出来,所以我们要利用资料来丰富我们、提升我们。 《春》的节令纵线 首段 ,形象毕肖地展现大寒之后,立春将至的情景,盼春之状现于章首。 二段,写万物。绘立春、雨水之间的时令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 三段,赞草。写雨水、惊蛰时刚萌发的小草,游春之悦溢于言表。 四段,咏花。春分时节,闹春之乐力透纸背。 五段,赋风。是清明前后播种、育秧时田间恬静景象。 六七段,颂雨。典型地写出了谷雨、立夏间暮春景象,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 尾段:颂春。 (《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 1 这是我1987年做的一个读书卡片。非常神奇呀,《春》这篇文章它有一种内线是节令,第一段写的是立春,第二段写立春的雨水,第三段写的是惊蛰,第四段写的是春分,第五段写的是清明。这就让我们觉得太别开生面了。这就是美妙的资料。读书,这是书里面来的,而这是杂志里面来的。 《春》的教学卡片 作者:王松泉 1.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写时) 2.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写景) 春草:特征、范围、情态 春雨:多、美、甜、闹、广 春风:情态、气味、声音 3.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写人) 4.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写意) 王松泉先生现在是大师了,但他在87年88年,他还是普通的人啊,他写的《春》的教学设计就是与人不同。他说《春》的教学,第1段首先是写时,然后是写景,接着再写人,最后三段是写意。这个教学设计就高人家一个层次。他把“写意”二字点出来,就是读懂《春》的创作技法。你看这个笔记几十年了,还有用。 夸父逐日,表现着我们的远古先人为抗旱驱热、赢得生存所进行的艰难而顽强的斗争。 夸父是“盗火英雄”,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华夏第一个农业科学家。他追太阳的目的,就是测量日影以及黄河涨落的情况。 夸父,部落的首领。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最终悲壮地失败的部族迁徙。 夸父逐日,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追日”实为春社求雨,神巫夸父被曝而死之事的演变。 夸父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个仰望太空思考神恩的人,是中国先民中的第一个理想主义者。 《夸父逐日》曲折地反映了炎帝族的后裔夸父族与黄帝族的一次权力较量,夸父族不自量力,以失败而告终。 《夸父逐日》,我上《夸父逐日》读了十几万字的资料,把夸父的各类科学家对夸父的形象分析都找出来,太有味道了,有的说他是农业学家,有的说他是水利学家,有的说他是天文学家。 知名作者《背影》赏析文 王松泉 唐嗣德 岑健 倪文锦 张玉新 朱华贤 饶杰腾 倪文尖 严华银 季羡林 孙绍振 《背影》的赏析文,我的这个卡片很有意思,全部收录的是知名作者对《背影》的赏析的文章。他们的文章更耐读,更有背景。你看,王松泉、倪文锦、张玉新、饶杰腾、倪文尖、严华银、季羡林、孙绍振,都对《背影》进行了介绍。这样的文章就极有份量,读他们的文章收获就大大不同。 这种研究方法培养我们搜集、撷取、整理、归类、运用教学资料的能力。 这种研究方法培养我们搜集、撷取、整理、归类、运用教学资料的能力。 十、特别形式 最后一种,特别形式。那就是你自己爱好的形式,有个性化的读教材的方式。我们还有追求一种境界就是用自己的教材研读的习惯。 即用个性化的常用与非常用的特别方法研读课文。如:吟诵体味、变形阅读、变体阅读、表格阅读、评点批注、专题短文、数字概括、质疑修正、拓展阅读等。 比如吟诵体味,比如变形阅读,比如变体阅读,比如有的老师常常用数字来概括课文,有很多很多的人都喜欢写专题短文来表达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我觉得还有一种习惯就是要尽量地去找那些精细的角度,在人家不注意的地方来表现你阅读的美度和深度。 《祝福》专题欣赏 大家看我上的一节专题欣赏课——《祝福》专题欣赏。同学们读课文,先默读课文10分钟。因为我在外面上课,我一般地不要求人家预习,我也不给预习题,对方让学生读一遍书就够了。《祝福》读10分钟的小说,先读书,10分钟明显地不够,但是还是要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话题: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墺的作用赏析 一个话题,这是所有的高中老师没有用过的话题: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墺的作用欣赏。祥林嫂这个人被婆婆抢回去了之后,就被卖到贺家墺贺老六家里。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再思考五、六分钟,交流。这就是专题的文学欣赏课,1个课时,于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就能涉及到: 重大的事件是:祥林嫂两次婚姻,两次死丈夫,两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 第一,卖到贺家墺,表现了祥林嫂生命里面的重大命运的转折:两次婚姻,两次死丈夫。多么悲惨的女人! 用“阿毛之死”表现故事的巨大波澜,变换叙事节奏,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正是因为卖到贺家墺,所以有了“阿毛之死”。注意用“阿毛之死”表现故事的巨大波澜,小说变换了叙事节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正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 同时表现细节。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墺的时候,卖的本身就表现了婆婆的残酷和婆婆的精明。把祥林嫂卖掉了,她的小儿子就有钱找媳妇,她还赚了钱。大家看这美妙的细节:祥林嫂和贺老六拜堂的时候,“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这个小叔子是谁呀?就是祥林的弟弟,跟去了。“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这个“大伯”是谁呀?这个“大伯”就是贺老六的哥,这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称呼他。所以这两个不知名的小小人物放在这里点一下,都表现了祥林嫂命运的苦难,男权对她的迫害。 《祝福》的“死”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地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自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地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最重要的就是把祥林嫂卖到贺家墺,就引出一系列的死啊。贺老六死了,阿毛死了,祥林嫂没有依靠,出不来了,结果祥林嫂也死了。所以《祝福》其实是一篇写死亡的小说,所有的死亡全部加在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的身上,把人家最难以忍受的苦难都加在祥林嫂的身上,所以这就是典型。 最有象征意味的反复是写“死亡”: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认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 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因此,祥林嫂永远和春天、永远和青春没有关联,这就是作品象征的意义。所以一个小小的话题,能够引出一个深深的探索的过程,这就是教学的美妙之处。所以,有时候我们读教材还要找最细节性的地方,切进去,然后看能不能拓展开来,引申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