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33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18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内容简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用自己的心在自己身上称之为自知,用自己的心在别人身上称之为知人。所以看得清自己是明,看得清他人是智。在前面第十六章讲到:“知常曰明。”而如何算是知常?“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所以自知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过往,觉的能力始终存在,对自己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很清楚,像孔子所说:“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不管任何时候都会不惑、不忧、不惧,这便是对自身的知常,便是明。

在这种明的状态上,人跟道是合为一体的,是守朴的,候王守住了朴,就知道了常,也就能够明,叫做自知者明。

而知人的过程,就是把这种观从自己身上移到别人身上,这个时候看别人就好像是看自己,如前文所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看自己是各复归其根,看别人是各复归其根。

用这种平等的眼光看他人,以自心观他心,自然就能够明白他人,叫做知人。这个知人不是通过一个固有的方程式去看人,而是凭一颗守朴、守道、知常的天心去看人,这时看人是最明的。

如果用一张雷达图去看人,虽然也能够看到一点,但是未必能看得全面。用天心,用守朴的自性看人,就像用一面镜子照着别人一样,他是什么样,我们照到的就是什么样,一一对应。

但用雷达图对照,就好像我们拿张表格填信息,只能对照着你想要知道的信息看到对方是什么样,而别人身上信息表之外的内容,我们是不知道的,这就是无为法和有为法。

平常大多数人所说的知人,包括我们讲到的诸葛亮识人七法:志、变、识、勇、性、廉、信,是属于用雷达图的方式教别人怎么识人,也很管用,不过相比老子所说的“知人者智”是不同的。

对于孔明先生自己来说,他在观人识人上用的更多的是无为法,但因为要跟别人讲,所以他就用有为的评判标准来告诉你,要学会有无相互去观。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观察到的就一定是准确的,因为我们的心还在归朴的过程中,还在修行的路上,于是,知人和自知这二者始终是相互影响着,相互映照着,让我们前行。

知人之时一定要自知,而自知之时也一定可以知人,通过知人就能够治理他人。《中庸》里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要能够治人,首先要能够修身,要能修身首先得自知。

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来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自知之明,最终要通过天心来观,前期要通过三省来完成,这都是有步骤和阶梯的,但目标是达到自知,自知之后能治人,治人之后能治天下。

这一章承接上一章所言,指候王治理天下的时候,守朴而能做到知人和自知。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有了知人和自知之后要治别人,还要治自己,这两者的关系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战胜别人,你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有力量降服别人,不一定是强者,能降服自己才是强者,能降服别人,只能说你的力量比他强而已。

我们自己能够警醒自己的问题,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守道无为,这是战胜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者。在《道德经》里说的战胜自己主要是指:“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把我去掉,这个是贯穿始终的。

包括前面所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都是指这个。“富贵而骄,持而盈之,揣而锐之。”说法或正或反,都是告诉我们,要把我去掉,称之为自胜。

和孔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孔子更多在讲克服自身的懒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不停的学,这就是自强不息;老子主要是在已经有所成就之后,要克服自己的骄傲之气,这是两个阶梯。

孔子也讲不要骄,老子也会说要自强,可能侧重点不同,但他们的核心主体都是一样的,最后往圣人路上走,这两个都要走。所以不要把战胜别人当成是强者。

君子都是以自胜为目的,自胜者强。能够把自胜作为目的,时时刻刻和自己在较劲,就不会对眼前拥有多少自怨自艾,就会知足,但同时也不会因为知足变成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既对目前所拥有的状况不怨天,不由人,同时还能够素位而行,自强不息。

这句话是整个《道德经》里最能够辩证的说明无为和有为关系的一句话,也是最能够驳斥有些人讲道家有一种虚无主义和逍遥主义的说法,庄子所说的逍遥和我们所说的逍遥也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既要知足,又要强行,就是自胜。老子说的强行不是说强行去追名逐利,而是强行把自身的贪嗔痴慢疑去掉。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做到知足和强行,我们就能够不离开自己的位置,不离开自己的道,称之为不失其所。《论语》里讲“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子在其位谋其政。

人要能够不失其所,就要结合知足和强行,一直做到不失其所,由平常工作的位置再到天性的位置,就能够肉身虽死,而精神永存,天性永存,叫死而不亡者寿。

候王能做到这些点,再把它推而广之,让所有人都做到这些点,就天下大同了。

所以从知人、自知到胜人、自胜,再到知足、强行,最后可以不失其所,死而不亡。这一段话堪称是老子指引人从修行到成就的一段路径,是大道,等我们认真地践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