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在最高和最低处——《老子四章》解读(1)

 陈会设 2023-09-12 发布于安徽

1
先秦诸子,大多难懂——
细细比较,又会发现孟子比孔子、庄子比老子容易一些,为何如此——
         
因为,相对而言《孟子》《庄子》多了一些具象的东西。以教材选文为例,孟子有“孺子将入于井”的事例,庄子有“五石之瓠”的寓言。反面观之,《论语》尚好一些,《大学》《老子》则玄之又玄纯乎抽象的道理,正如孔子评价老子所言——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①
         
同样的道理,教学生认识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都不难办,讲述朱雀凤凰,麒麟飞龙,真是为难老师,除非他有庄子之才,以天纵之才创造出流传千年的鲲鹏形象。
         
方法很简单——
太过具体的事件,或是海量信息之中,定要拨开层层迷雾,窥见一个抽象的道理:
比如面对明星吸毒、学者抄袭、教授变身教兽的新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它拉高到人性的层面去分析,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太过抽象的道理,艰涩深奥的哲学,要以具体的事例去阐释,要拉低到生活之中去理解,如此方能——
在至高的根本之处读懂生活;
在最低的生活之中理解经典。
         
接下——
以《老子》为例,在至高和最低的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何以有智;
或者说,知人何以成为一种智慧。
关键在于对知的理解——
         
知道此人,听说过这个人,这是表层的认知,多少人留滞这一层面终生不前。
对荷马、柏拉图,卡夫卡、马尔克斯,曹雪芹、鲁迅,多少人只知其名未读其文,偶读其文未知其意。
         
如果,把老子和《老子》视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把一部经典视作一个人,把伟大的作者同样视作一部经典,来看卡尔维诺的观点——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②
         
经典的作品所以经典,伟大的作者所以伟大——
一方面在于它(他)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可以一直得到滋养;一方面在于愈是亲近阅读他(它),愈是会有新的发现和意外之喜。
         
一如苏轼在人生的最后一年(1101),卧听其子诵读《宝月观赋》,听之未半,蹶然而起,提笔写信给米芾曰:
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
孔子曾经感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由此可见知人之难。
         
因为,人们常常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别人,所谓以己度人,故而善帖标签。
回到生活,知人之才,识人善用;知人疾苦,懂人心思都称得是智慧。如果,在爱情中能够遇见知你之人,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正如那句直击人心的话——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懂得)。④

       
3
来说“自知者明”——
何谓自知,从最高意义说,它是铭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殿门楣上那句著名的箴言——
认识你自己。
         
从现实来讲,人是欲望的动物。
所以,时常在双重三重层出不穷的欲望丛林里迷失自己,这个时候认清自己的处境和位置,发现自己的使命和方向,是为通透洞明之人。
行至人生中途,最幸运莫过于发现一条道路,认定一件事情,并且明晰何者当弃何者可为,然后把余生交付。
         
再说认清自己,看看那些在“杀猪盘”中被骗倾家荡产的单身女性,便是缺少自知之明的人。
单身,高富帅的白马王子,一“见”钟情地爱上自己这个丑小鸭,对此你深信不疑,甚至以为不爱自己的反是有眼不识金镶玉。
所以,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不自知者时常受骗。
         
其实,无论知人还是自知,都需要一双明察之眼,去洞察纷繁复杂的世界,洞明他人,以及自己在他人和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荀子有云:“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所以日月合在一起是为“明”。
只有把能够发光的日和月装进心中,才能获得智慧,明达事理,明察世事;明辨他人,明视自己。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人是要自己亦是美人,陌上拾得旧花钿,才能知昨天有美人在此经过。⑤
         
4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谓“胜人者”即战胜别人,这没有什么疑义,难解之处在于,老子对此的定义不是坚强、强者,而是有力,为何——
         
今天,成功的标准只在“胜人”二字:
考上本科,需要超越一半的人;
杀进名校,需要突破重重包围,战胜无数几乎不可战胜的人;
高考状元,或者北大清华,不仅要超越大多数人,同时还要战胜自己。
         
从根本之处来说——
人,在战胜他人之前,必先战胜内在的自己——
战斗之前,可能也曾有过疑虑、忧愁、退缩与恐惧,但是:
智慧的自己最终战胜了另一困惑的自己;
仁爱的自最终己战胜了另一忧愁的自己;
勇敢的自己最终战胜了另一恐惧的自己。
正是对自我的胜利与超越,让你成为无惑的智者,无忧的仁者,无惧的勇者。
         
所以真正的强者——
总能在怀疑中坚定,在未知中勇敢,在困境中用力,从而不断超越已有的成绩,不断战胜旧有的自己。
正如你所熟知的那句名言——
优于别人,并非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真实的高贵》⑥
         
依照老子的观点,战胜自己胜过战胜他人——
因为,战胜他人依凭能力和外在的力量便可完成,而战胜自己则需要内在的智慧、坚韧的意志,不屈的心理。
所以,能够在自己与自己的搏斗中胜出的人,方可称为强者。

   
战胜自己到底有多艰难,仅以一篇文章、一个人物为例加以说明——
东京奥运会夺冠之后,马龙实现了奥运会男子单打项目史无前例的卫冕,成为男子乒乓球历史上首位两次大满贯的球员。
他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将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山峰,拉到了后人几乎难以翻越的高度。
         
但是从2006年18岁的他拿到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到扛起中国乒乓球的大旗,中间是九年漫长的至暗时光,谈起那段时间,马龙说——
他一度没有勇气再次站到决赛场上,“没拿到这种单打冠军,打过好几次第二,最后在打进决赛的时候都觉得输了,又要拿第二了,感觉这种,就会怕。”⑦
 
 直到2015年世乒赛,做好了最后一次大赛、最后一次出场准备的马龙战胜了同样急需那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方博——
比赛结束,马龙一跃而起,跳上球台,激情庆祝。纵观马龙的整个职业生涯,这几乎是最不马龙的一个瞬间,一个谦虚、谨慎、自律、压抑自己到周围人都觉得心疼的人,在那个瞬间放任了内心的野兽。⑧
         
表面来看,马龙战胜的是对手,其实,正是高度自律的刻苦训练,让他一点点地战胜了那个自我怀疑、想要放弃,决赛场上总是失利的自己。
谈起乒乓球运动,马龙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运动员其实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野兽,人们看着野兽厮杀,表演,欢呼,砸钱,野兽唯一的选择就是赢。⑨
         
其实,在人生的斗兽场中——
能够一次又一次胜利归来的人,都是驯服内心的野兽,战胜另一自己的强者。
         
因为,我们无法想象——
一个奥运冠军,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一个真正的强者,一个持续不断的胜利者,是一个被卑劣的欲望,内心的黑暗,自己的恐惧所打败的人。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裴骃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6;
②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12-04;
③木心《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④廖一梅《柔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8;
⑤胡兰成《山河岁月》,长安出版社,2013-4;
⑥《真实的高贵》董卿主编《朗读者II(1)》,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01:
通常认为其作者为海明威,但经考证,并非如此。文中大量段落都摘引自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的作品,还有一些句子则可能是年代比较久远的谚语。
虽然无从考证作者为谁,但能够在重压之下保持风度,从不叹气,从不祈求怜悯;能够对抗命运,战胜自我的都是真正高贵的人;
⑦⑧⑨卢美慧《马龙,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人物》杂志2022-01。
         
作者相关文章:
         
欲知后事,明日请早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