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7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木丹园 2022-03-18

神是内经中重要内容之一,一部内经,二百多次论神。神这个重要的概念不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内经所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构成的生命科学中论神,用它来阐述人的生理,解释相关的病理,不但可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同时,也用于指导临床的治疗,所以就有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论题。

这个观点出自《灵枢·本神第八》:“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

黄帝在这里首先提出了本篇的命题,那就是提出神在针刺当中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也就贯穿在中医的治疗学当中,要求要以神为根本。

广义之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狭义之神仅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这里,两者都有,但前半部分论述侧重于指的是狭义之神。紧接着,黄帝又向岐伯一口气连续提出了十三个问题,岐伯就这些问题,一一展开论述。

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是自然界,它和下一句当中的地是互词,就是天地之间,也就是自然界。

指代万物,任何一个物体,包括了生物及非生物体,无论是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宇宙间存在的所有生物,都是天地之间的气所生成的。

,德者,道也,天地给予万物生成的规律,有这个规律才可能产生万物,同时,天地也给予万物生成的物质基础,德是生成的规律,气是万物生成的物质基础,这两者相互作用,德流气薄,流是流淌,也是分布。德能够按其规律进行运行。厚薄的薄是通假字,通搏斗的搏,是相互作用,在气的相互作用下,从而既产生了万物,在万物进化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了新的生命体,所以第一个生是指生命个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所有的生物,既包括植物,也包括所有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就是生。只有有了生物出现以后,又经过了宇宙的演化,才产生了有生命个体中的人类。所以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是人类发生的前提,人类发生必须要有生命活动的产生,才可能有人类。

在阐述了这个前提之后,才有了故生之来谓之精,第二个生是指人类的生命活动,所以人类的生命的产生,是由气当中最精粹的部分组成的,所以把生成人体的这种物质基础气就称之为精,这在先秦的哲学中明确指出精,气中之精华者也,所以这里将精应用到生命科学里面。

两精相搏谓之神,搏在此通抟,抟是扭结、团聚的意思,两精是男精女卵,男女两精之间相互扭结,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一个新的生命体,所以这个神字是广义的神,是生命活动的规律。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往来是同时发生,并且发挥作用,往来不能做偏义复词,是与生俱来,并且与神同时发挥作用。神就是生命活动。与生俱来,同时还有魂。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新生命产生生命活动规律的广义之神的同时,也产生了魂和魄,因为有精才有神,有精才有魂,有精才有魄,前者强调的是广义之神,是生命活动发生的过程。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的所以很显然是个转折连词,他强调了有了人类以后,人类这个生命活动虽然也是属于生物体,但它不同于其他的生命个体,其他的生命体,植物或动物,没有思维,但人类有思维。人类的思维过程是属于狭义之神,因此用转折连词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接受,物是外界的事物对人类产生的刺激,任是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并且能够产生思维活动的器官是心。这就是中国人的心性论,以心为中心。在西方的部分文化背景中,也认为心掌管人的情感,心能够掌管人的思维,比如丘比特的箭,他射的不是骷髅,射的是心,说明这时候对他的恋人的一种思念是靠心来想的,而不是靠他的骷髅来想的。所以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层面上有想通之处。中国人的文化中,由心来表达,这是思维器官,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就是心。这是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的内涵。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忆就是回忆,是信息的提取,当人在进行思维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外界事物的刺激,所以任物。在思维过程中,把所接受的新的信息要和以往心当中储藏的信息加以对比,加以联想,叫做所忆,心有所忆,忆是回忆,信息的提取,这个思维过程称之为忆。意之所存谓之志,这个思维活动过程所学的材料是长期以来,储藏在自己心意当中的那一种信息,志这里做记忆讲,因此和前边的五脏中的心在志为喜的志字不同,那里的志表达的是一种情志,情感,是思维活动,心理活动的一种映像;这里的志是做记忆讲,这就是汉字的特点,汉字的规矩,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一个单音词表达的意涵不一样,所以志这里是记忆的意思。人要思考,必须要记忆,有大量的信息的记忆,才能有高端的一些思念。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根据记忆的这些材料加以加工处理,这个过程叫做思,思就是存变,存变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虑的过程就是思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这样一个加工处理的思维过程叫做思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重点突出的是处物,根据你的加工处理,物照应前面的所以任物的物,原来刺激你的那个事物,你如何去对待他,如何去分析他,如何去判断他,这都是属于处物的过程,处物的过程就是思维得出结论的过程,得出结论并且制定出实施的方案,确定实施处理具体的方法,然后加以处理,这个过程为什么用智的概念表达呢?是因为,这个思维过程,所得到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思辨的过程是慎密的,而不是粗糙的,分析过程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准确的,而不是有偏差的,制定的处理方案是恰到好处的,得到的结果是最佳的最优的,因此用智这个字来表达处物最后的结果。

紧接着,原文又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延伸研究了广义的神,生命活动规律,和狭义之神,精神思维活动的过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养生的需要,为了健康的需要,为了健康管理的需要。中医的养生就是健康管理。

所以原文用承上,表达了上面所说的研究内容,它的目的要落在用上,所以紧接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如是的是就是此,如此,能按照上面所说的这三条去做,就能够达到僻邪,这是偏义复词,强调邪气,僻也是邪,叠用,邪气就不会伤害你,就不会生病,同时长生久视,是两个同义词叠用在一起,长生是长寿,久活着,久视也是久活着,不能望文生义以为久视是看的久了,久视是一个叠在一起的不能拆开的一个词,是古人表达长久活着的意思,长生,久视叠用在一起强调了健康长寿。

就原文的精神而言,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强调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以病人的精神状态,狭义的神为根据,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精神功能活动。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但也有指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复杂功能的。

本篇的神主要是指病人的精神状态。医生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要根据病人精神变化予以不同的治疗,因为病人有神,少神,无神,假神等情况,直接关系到医生最终治疗效果的好坏,医生常根据病人的神志变化,对病人病情作出相应预后判断,所以在治疗时,内经明确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根据神的情况来判断,预后的好坏和治疗效果。

针刺的时候,内经明确指出“五者以伤,针不可刺。”第五者,就包括了治神。其得神失神在临床上,主要根据病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面色,眼神,及脉象等来判断,以此作为能否针刺,针刺的效果是好是坏,并预后它的好坏等都是作为判断有神的一些指标。

上边原文告诉我们的基本意涵就是天地万物的演化,人类是万类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物种,原文所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一段,明确表达天地间的德气是产生万物我的物质基础和存在的规律,产生了生物体以后才有可能产生人,因此这里所说的神志,实际上是指生成万物的精,精华,也就是“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个神是广义之神。

上边所说的第二层意思,是强调精是生成人类的基本物质。因此,西汉初期《淮南子》中明确指出“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虫是泛指其他动物,因此,内经中把人之外其他的物种也归成五类,那就是五虫。烦气是杂气,杂气形成了其他动物。气中最精华的就成为人类,这个观点实际上在内经中直接用来解释构成人的物质基础。

上述原文也表达了神和魂魄之间的关系,魂是随神起而往来变化的一种精神活动,所以内经指出“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实际上是神对人的行为的支配,神不能支配你的行为,不能支配你的思维,这时候常称之为魂不守舍。魄也是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分,魂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之所由也,这里就表达了魂的特点,指人出生后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获得的一定本能活动,如婴儿出生后的啼哭,胳膊腿的运动,胃肠的蠕动,心脏的跳动,吮乳等,都不需要后天学习,是人体与生俱来的,这属于魂的作用范围。

因此说明人的一些知觉动作,本能的动作是属于魄的作用,魂和魄是支撑心神的两个重要的支系,它们支撑着心所藏的神,共同完成了心藏神的机能活动。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到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为止,主要谈到人的思维活动发生的过程,也就是狭义之神所发挥的过程,志(记忆,信息储存)→意(信息提取)→思(信息处理)→虑(广泛联想)→智(作出判断,制定方案,行为实施)这个过程明确表达了狭义神的思维过程。

《本神》中阐述了神和五脏的关系。原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神和五脏之间的关系,其中,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这一句指出了五藏既能藏精,精是广义之精,包括了血,脉,营,气,精,这五部分都属于精,是五藏所藏的,同时也能藏神,所以后边这个神是指咱们所说的这个狭义之神,包括五神。

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是从病理方面论证了五脏藏精藏神的机能受到损害的时候,这时候人的性命会受到危害,严重会死亡,所以一个简单的句子中,第一句话指出了五脏既能藏精,也能藏神的功能;同时后者也从病理方面论证了五脏藏精藏神的机理。这三个句子,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叠加在一起,就是藏在五脏中的神失常,就必然会导致五脏发生病变,所以后文分别对五脏病变的实例进行论证,进一步印证了五藏和神之间的关系,所以叫做《本神》。

所以,智者之养神这一段,强调了养神,神是广义的,它的目的和意义是调养性命的目的和意义,养生的最高境界及其最佳的养生效果。

养生最高境界的方法:

1、顺四时而适寒暑。包括饮食等一切日常行为,活动都要和自然界中的寒暑燥湿风,即自然界中的气候变化相适应。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来养生。

2、和喜怒。喜怒,泛指精神情志,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五志,也就是情绪要和调。

3、安居处。指生活,起居,居住环境要符合生命的规律。

4、节阴阳。阴阳指男女两性的性生活。阴阳分别指男女。《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男为阳,女为阴。节阴阳就是节男女的性生活,要有节制。

5、调刚柔。刚是过劳,柔是过度安逸。要劳逸结合,要活动,要运动锻炼,也要适时为度,这样就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最佳的养生效果是:

1、僻邪不至——健康不病。僻邪就是邪气,邪气不会伤害身体。

2、长生久视——长寿。

最佳效果达到健康长寿。

总之,这一篇所讨论的神,无论是广义之神,还是狭义之神都是内经用阴阳概念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固有规律这一基本内涵,这是中国人从唯物立场上论神的基本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