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维钊沙孟海之高低

 五千风雨 2022-03-18

陈仲明书法和随笔

《书法报》1997年7月16日

说了真心话

——读章祖安先生《陆维钊书法论》有感

陈仲明

文章图片1

章祖安先生《陆维钊书法论》一文在《书法报》刊出后,在书坛掀起不小的波澜。我想,这本是意料中的事。

最早见到《陆维钊书画选》是在1982年,当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开本、五个印张的硬卡纸书画活页仅2. 4元一本,对于虔诚术艺者实是一睹为快之乐事。而章先生评述陆维钊先生书法的文章,刊登在创刊于1982年的《中国书法》的总第三期。光阴荏苒,这都是15年前的往事了。

《陆维钊书法论》一经刊出,章先生为陆维钊先生鸣不平的出发点也就显露报端。我属于以书法为职业者,平日就有认真阅读书法报刊的习惯,在看完《陆维钊书法论》连载之一后,为好奇心所驱,更是在期盼中将每期连载细细谈完的。

章文中提及,沙孟海、沈尹默、启功等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而陆之书名未出浙江。在我等常人看来,书名未出浙江者,其大师称号则要打上大问号了,或者正如章先生所言,属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于是,章先生从广度、深度、新度、高度四个方面证实了陆不仅为大师,且超过了沙(就浙江区城而言)。像如此成就卓然的大师却未能获得名实相符之地位,颇类似史学界的陈寅恪。因此,也就带来了章先生的“骨鲠在喉、一吐为快”,为陆先生鸣不平,则是势所必然情理中的事。

文章图片2

尽管谁能定位于大师这一称号,尚有仁智不一之争,尽管在确认大师名单的前提下,有无必要决定其定位高低还有待人们讨论,但关键在于:浙江书坛无人不知沙、陆。而以往人们习惯于将沙定位于陆之上,可章先生不随波逐流,一排众论而另出己见。这在似乎已成定论的浙江书坛,怕是要得罪不少人的。能如此,在当前书坛特有的环境中,更是需要不凡的识见和胆略。使读者舒心的是:《书法报》刊登此文从而引起争议,亦是一大好事。否则,死水一潭,总不是书坛之乐事吧?

章先生此文还以真话道出书坛某种玄机所在,由于沙先生社会兼职多、大寿加上自身学术水平的精深带来其声誉日隆。在现时转型阶段,某些书家书法及学术水平不高,却颇著名,原因何在?我常静思默想而未找到答案,章先生此处话语可谓帮人释疑。这些颇“著名”的书家与沙先生的本质区别是,沙先生属于学问精深之人,而那些书法及学术水平不高却著名者,“社会兼职多”此项不变,将 “大寿”一项换为“传媒炒作和关系网络”,这在如今盛行包装的商品社会,早已司空见惯而不是新闻了。

目前国内书法报刊日益增多(在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尚不为多),工薪阶层中笃好书法而全部订阅者亦有之,建议不妨翻阅一下全部书法报刊,曾先后受益于沙、陆二位先生的弟子们,撰文褒赞沙先生的文章,显然多于褒赞陆先生的文章。“文革”后浙江美术学院招收全国第一批书法硕士生,遗憾的是,研究生进校不久,陆先生辞世,研究生聆听先生教诲时间甚短。如今,这批研究生皆位高业显,在先后受益于陆先生的弟子中,公开撰文在大师地位中将陆排在沙之上,章祖安先生应属第一个。未持此论者之缘由,除识见有异外,恐与陆先生之早逝及在世无显职这一客观存在又为人们所回避的因素有关。

二十世纪末的书坛,其中人物-旦担当书坛要职,亦属由士而仕之列。参与书坛组织的操作及书坛活动的运作,有其优势在,但也往往会在文化价值判断上失去独自的价值标准。在学术界,人们认为,接受“五四”文化熏陶的有识之士,始终不能放弃人文关怀和理性思维。鲁迅诗云:“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正是他坚持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朱学勤先生在《风声·雨声·读书声》文集中提及,黄永玉先生写信给曹禺说:“我不喜欢你解放以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你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曹禺慨然长叹:“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可在如今书坛,人们在评判40岁以上以及60岁前后的书坛人物时,其书坛要职以及无须明言的“隐性作用”亦成为评判的重要因索,这种似乎不成文的“共识”,大概可成为书坛特色。章先生《陆维钊书法论》一文中所发的慨叹以及对书坛势位的“隐性作用”,所起到的冲击效应,可视为书坛吹来的一股清新之风。

让我们重温一千几百年前唐代孙过庭曾经说过的的话: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言之有理也!40岁以上以及60岁左右的书家身体康健,若仍麻木不仁地以势位而自感荣耀,是否属于“恬不知耻”之列呢?听凭大家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