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易测试又刷屏了:看完这篇,你会觉得多数测试不做也罢

 敏而好奇 2022-03-18

专注高效学习,深度思考,自我成长


作为一个好奇心爆棚的人,我知道而且玩过很多测试。

偏玄学的比如说星座、紫微斗数,偏心理学的比如说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等。

但实际上,这些测试的结果,我都持保留态度,我很少会用某种测试结果“很准”这样的字眼去描述一种测试,顶多会说某种测试的结果跟我本人很像,比如mbti十六型人格心理测试,我所属的类型是INTJ,我就认为跟我本人的很多特质高度重合。

之所以不会用很准去形容一个测试,是因为绝大多数测试的结果描述里面都利用了某些人类的弱点,且听我一一道来。

巴纳姆效应

这个效应相信很多人都有听闻过。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套十二星座的性格剖析发布在网络上,得到了各个星座人的赞同,纷纷表示自己就是那样的性格。但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十二个星座的说辞一模一样,只是颠倒了顺序而已。

比如我现在就可以现编一套:你平易近人,但在某些场合中,你会觉得自己跟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很难融入到其他人的圈子中;你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充满了潜力,虽然有时周围的环境会限制你的发挥;你有自己特别想要做的事情,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却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障碍出现……

是不是觉得跟你本人有点像?

当然像,因为所有人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支持这个描述的场景,也就是这个描述跟每个人都很像。

视网膜效应(证实偏见)

既然说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支持测试结果的论据这一点,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下视网膜效应了。

所谓的视网膜效应,是指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时,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它信息则无意识的过滤掉,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这种心理现象别称之为“视网膜效应”。

放在测试这样的场景中,就体现在我们看到测试结果后,在生活中会特别留意那些能支持测试结果的现象,从而得出“这个测试很准”的结论来。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拿自己的农历生日去判定自己的星座的朋友,在他们知道星座是按公历来计算之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农历生日对应的星座跟自己的性格很像,而知道了之后,又会觉得公历的才更像。也有一些人,仍然固执地认为还是农历生日对应的星座性格跟自己更像。

而知道视网膜效应的存在之后,是不是觉得有点滑稽了?

波丽安娜效应(积极偏向)

除了巴纳姆效应和视网膜效应以外,还有一个效应,也被形形色色的测试所利用,它的名字叫——波丽安娜效应。

波丽安娜效应(Pollyanna principle),又被叫做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指的是人们普遍会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

这种与巴纳姆效应类似。

研究表明,在潜意识层面,人脑会倾向于关注乐观向上的信息,而在意识层面我们却倾向于消极。对于这种潜意识里偏向于积极乐观的现象称之为波丽安娜效应

所以我又叫它“爱听好话”效应。

是不是想起了职场中爱拍马屁却深得领导信任的某些马屁精?而领导之所以不讨厌这样的下属,正是因为波丽安娜效应在作祟。

再比如说,被很多人认为“非常准”、并被广泛应用于职场测试的MBTI测试,就被人指出存在波丽安娜现象,因为它的测试结果都是偏向积极的描述,更容易得到众人的认同,而不是因为它本身就很准。

你不会真的从此不做测试了吧?

写到这里,我有点害怕某些男同胞已经想要转给痴迷星座的女朋友了,所以先提醒一句——壮士别走,先看完最后的部分。

还记得我在开头说的吗?我做过而且深入研究过很多种测试。那我都是在懂得这些道理之前研究的吗?

当然不是。

我懂得这些道理也不妨碍我乐此不疲地玩这些测试啊~

娱乐自己、满足好奇心、自我表现等等这样的原因我就不多说了,我想特别指出的是,那些广泛流行的测试诸如星座、MBTI已经为我们构建了一套被广泛接受的语言体系。

在这套语言体系里,每一种结果指代的是一种具体的性格特质。

当你女朋友说她是射手座的时候,如果你想迅速get到女朋友的背后含义的话,我建议你还是认真去研究一下星座比较好。

同样,我想告诉你我是INTJ(MBTI测试的一种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往往都有深刻的观察,奇妙的思想和强大的逻辑,你要不要关注一下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