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玄奘在天竺时主持一场佛学大辩论,玄奘独辩千人,名震一时

 史家之韵 2022-03-18

公元631年末,唐朝高僧唐玄奘在经过一路艰辛的西行后,到达天竺国的那烂陀寺拜主持戒贤为师,认真学习了五年的佛经(故事详见笔者前几日文章:唐玄奘西天拜佛求经,真正拜的是天竺国一位百岁老僧为师)。

636年,玄奘暂时辞别师父戒贤,又外出游学,他沿着恒河,在今印度半岛整整绕了一圈, 一路研习学术,其声誉传遍了整个天竺。

641年(贞观十五年),玄奘返回那烂陀寺,戒贤安排玄奘主持寺内的讲学。那时,曷利沙帝国已经统一了天竺北部,国君戒日王崇信佛教,他本人又是一位诗人、剧作家,经由他的提倡,国内各宗教、各学派常常进行各种论辩,十分活跃,就如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有一次,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并声称无人能驳倒其中一个字。戒日王把这篇论文转给戒贤,并决定在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季)举行学术大会,公开进行辩论。戒日王特意邀请玄奘参加并决定让玄奘担任大会论主(主讲人)。

642年12月,辩论大会开始,来参加辩论会的有天竺十八国的国王,有佛教徒三千多人,婆罗门等教徒两千多人,那烂陀寺也来了一千多人。

玄奘作为主讲人,他用梵文写了一篇反驳那个人的论文,作为辩论的主题在会上宣读。大会连续举行了十八天,玄奘讲经论辩,任人问难,而无一人能辩倒,各教派的人士纷纷为玄奘的精辟见解所折服。玄奘由此更加名震全天竺。

大会结束那天,戒日王与十八位国王送玄奘无数的金银厚礼,玄奘全部谢绝 。最后,戒日王恳请玄奘乘坐一头精美装饰的大象,在国都里游行一周,又特意邀请他参加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当时每五年一次的天竺佛教盛会),以表示对这位中国佛学大师的尊敬。

在那次无遮大会结束后不久,玄奘准备要回自己的祖国了,天竺的朋友们都不愿他离开,戒日王一再挽留玄奘。而另有一位国王甚至表示,只要玄奘肯留下,愿为他建造100所寺院。然而玄奘归志已定:他来天竺就是为了学习佛经,并把国内缺失的佛经带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