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军南下屠城,顾炎武嗣母绝食壮烈殉国,临终遗言催人泪下

 史家之韵 2022-03-18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人,其父为顾同应,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当顾炎武呱呱落地来到人间的时候,由于叔祖顾绍芾(fèi)的独生子顾同吉夭折,未婚守节的儿媳王氏无以为嗣,顾炎武便过继给王氏为嗣子。

嗣母王氏也是一位出身于名门而且颇有才学的女子。她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才休息,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在顾炎武六岁的时候,王氏便教他读《大学》等书籍。

在读书之余,王氏还常常给顾炎武讲岳飞、方孝孺、于谦、文天祥等名人忠君报国的故事给他听。幼时的顾炎武对这些历史人物很感兴趣,使得他下定决心,日后要像他们那样报国立业。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克北京城,3月19日,崇祯帝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明朝灭亡。不久,清军在明将吴三桂的带领下,顺利进关,并占领北京城。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继续南下,五月,血洗扬州,六月八日,攻下南京。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都投笔从戎,加入南明小朝廷,抗击清军。

之后,顾炎武又与杨永言、归庄参与昆山保卫战,数日后,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顾炎武因在城破之前已到一个小村语濂径而侥幸得免。九天后,常熟又沦陷。

此时,已经32岁的顾炎武陪伴着嗣母王氏,为躲避兵灾而藏在位于昆山和常熟两县交界处的一座荒村——语濂径。嗣母王氏听闻常熟也陷落,乃绝食殉国,并在临终前对顾炎武说:

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顾炎武跪在地下,泣不成声地回答:“孩儿不敢忘。”

后来,顾炎武继续参与抗清活动,然而大清朝国势日重,反清复明毫无希望。但顾炎武遵嗣母遗言,一生不为清朝出仕。

1678年,清政府为了使知识分子出来合作,开设了博学鸿儒科。一般的文人自然是经不住这种名利引诱的,朝廷中也有人极力引荐顾炎武。但顾炎武毕竟不是一般的书生,他严词拒绝说:“如果一定相逼,必将以死相报。”

顾炎武虽然参与的抗清活动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

《精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