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出土,为孙权杀关羽逼退蜀军提供了最新证明

 史家之韵 2022-03-18

我国的湖南长沙市是个处处有文化的历史名城,在这里,建筑工地常常会挖出各种各样的文物,往往成为考古工作的发源地。

1996年11月,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平和堂商厦的工地上正一片忙碌。这里将建起一座外商投资的商厦,走马楼街50号也在施工范围内。

17日,工地附近一面墙壁往外渗水,工地负责人决定在旁边挖一个蓄水池,把水先泄到那里。晚上的时候,在这里搞发掘调查的考古人员路过工地,当他们巡视到挖了一半的蓄水池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挖出的淤泥中,竟然露出了一些竹片,这不是古代的竹简吗?

大家赶紧仔细查看,在那些竹简上认出了嘉禾三年的记录,这可是三国时期孙吴孙权的年号。继续考察,考古人员发现这是一口古井。工地现场不能再施工了,得赶紧让位给考古队进行抢救式发掘。

经过一系列抢救发掘,发现这口古井底部有一个长0.93、宽0.9、高0.58米的方形木井圈,周围还有用木板做成的井壁,看起来应该是一个专门储藏东西的仓库。

直到现在,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才清理完毕,清理出来的简牍大约有14万片,远远超过了我国以前出土的所有简牍之和,是我国文献档案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被称为继殷商甲骨文、敦煌宝库文书、居延汉简、故宫明清档案之后“中国古代文献的第五次重大发现”。

经过对这些竹简内容以及形式的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它们很有可能是孙武当地政府的文书档案,应该是战乱时期不知何故掩埋下去的,在经过了1700多年,又从地下回到了人间。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三国鼎立后也是连年征战。在战争中,许多资料都被丢弃或焚毁,这为后人研究历史增加了诸多困难。幸而有陈寿作的《三国志》,但该书对吴国的记述较单薄。

从目前整理出来的资料中可以看出,这批竹简记载的事件多发生在黄龙元年(229年)到嘉禾六年(238年)之间,也就是孙权掌管江东时代的鼎盛时期。

这些长短不一、宽窄各异的简牍上,记载了当时吴国长沙郡下属各县的赋税、户籍、司法等情况,为研究江东孙吴政权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风俗、经济地理等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这些史料的年代说明了在公元229年以后,蜀军已经退出了长沙,湖南地区已归孙吴政权所有,为史书所记载的孙吴杀掉关羽而逼退蜀军之事提供了最新的证明。

走马楼地区出土的竹简,大大超过了《三国志-吴书》上的记载,补充了《三国志》及其注的缺失,为我们研究孙吴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资料。随着学者对三国吴简的释读工作进一步开展,学术界对三国历史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深入,说不定,我们以后还要因此改写已经出版的三国史书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