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说到流口水,通俗的叫法就是“流哈喇子”。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流口水可以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正常的情况下,流口水的程度不会太重,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流口水太多,达到了病理的状态,我们就把它定义为流涎症,需要对症治疗。下面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 流涎症的诊断依据:常见于3岁以内的孩子,除了流口水过多以外,还会在口腔内及嘴角周围出现米粒大小的红疹,严重时还会发生溃疡糜烂,甚至伴随发烧等一系列的症状。 我们来分析一下病因。西医学一般认为此病是因为小儿的口、咽黏膜炎症引起的,而中医学则认为口水往往和脾胃有关系,因为中医学当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理论,叫作“脾开窍于唇,在液为涎”。也就是说口水的运化情况是由脾来管理的,因为脾的功能就是运化水湿的,所以脾运化水湿功能的异常就会导致小儿流口水的异常。在我大量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脾脏运化功能的异常最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脾胃的虚寒,一种是脾热。 ![]() ![]() 第一种情况是脾胃虚寒。这是小儿最常见的情况,因为小儿的特点就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儿容易有肝火,同时脾的功能则容易不足。如果说脾有虚寒,脾的阳气就不容易升发,于是就容易出现水液运化不利而泛滥的情况,在小儿的身体上就表现为出现口水增多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们只要把脾的阳气给升发起来,体内多余的水湿就能正常地运化了。那么针对脾胃虚寒这种情况,给各位推荐两个小妙招。 ![]() ![]() 生姜3~5片,甘草10g,煮水代茶饮。 这个小妙招用到的是生姜和甘草,将这两味中药放在一起煮水代茶饮,一天当中可以不分次数地频频饮服,每天一剂,建议连续服用5~7天。 ❖解析 这个小方子中的生姜性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在方子中起了主导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具有一定的清热、生津、益气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生姜温而不燥。这两味药的搭配就可以起到温润行气、化燥祛湿的作用。 ![]() ![]() 炒白术15g,炒山药30g,茯苓20g,加入适量红糖,煮水代茶饮。 ❖解析 第二个小妙招也是个代茶饮的方子,用炒白术、炒山药、茯苓这三味药,加入适量红糖煮水代茶饮。这三味药都是健脾利湿的,炒后的药性会更温和,配合在一起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了健脾和胃的功效,况且药性特别平和。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儿流口水是因为脾胃积热所导致的,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有积食的“前科”,比如说有几顿饭吃得太多了导致了积食,随后积而化热。这样的孩子所流的口水往往都稍黏稠一些,同时口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异味,甚至会伴有手脚发红、小便发黄或者大便发干等内热的表现。那么针对由脾胃积热所导致的流口水,有下面这个小妙招推荐给大家。 ![]() ![]() 桑白皮15g,石斛5g,益智仁3g,水煎代茶饮。 煮好之后可以根据口味的需要适当加点冰糖,这样小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些。 ❖解析 这个方子中,桑白皮可泻肺行水,也有下气消痰平喘的功效,可以使痰热从大小便而走,从而通过降肺气起到降脾胃积热的功效。石斛具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益肾壮骨的功效。最后一味益智仁,具有很好的温胃止泻的作用,同时可以固摄涎液(涎液也就是口水)。同时益智仁还有一定的暖肾固精的功效,这味药用在这里,一是为了直接增强固摄涎液的作用,二是因为益智仁药性偏温,用上少量的益智仁也可以平衡一下桑白皮的寒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