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口水-----处方集

 程宇宏 2014-06-02

多涎症(脾虚)

   吴某,男,11岁,1975年冬季诊治。

   家长代诉:此儿在两岁时曾患脑炎,病愈后遗有语言不利,口角流涎,量多而清稀,终日不断,衣襟尽湿。兼见面色苍白,形体较瘦削。舌质淡,苔薄白。

   证属气虚,治以两补心脾之法,予四君子汤加味。

   炒白术6 g,党参8 g,茯苓10 g,炙甘草5 g,桂枝4 g,石菖蒲6 g,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此患者系笔者赴外地讲学时经治,给药后即返京,约半月后收到其家属来信,谓口流清涎已除,要求继续调治其语言不利。乃用上方加减为剂,寄给患者家属,未知其语言有否改善。

   【按语】本案多涎症,病机为心脾两虚。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脾为涎”,该文将汗、涕、泪、唾、涎“五液”分属五脏,而涎为脾之液,故见有涎液过多之病,当考虑到从脾论治一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云:“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患儿涎液清稀,加之病程日久,面色苍白,当属脾虚之证无疑。因其尚有语言不利,而“心主舌”,故在四君子汤补脾气的基础上,加用了通畅心脉、开心窍的桂枝、菖蒲。从已知疗效看,其口涎过多已经消除。正是脾气得复,而流涎即止的例证。

多涎症(脾热)

   宋某.男,24岁,两月来口涎过多,昼则不断吞咽,夜卧则流湿枕席。舌色正,苔薄白,脉略弦实。询其口液性状,言稍有苦味,浸渍衣物干燥后发硬。

   此属脾热之证,治以清泻脾热i方用泻黄散加味。

   防风6 g,炒栀子10 g,生石膏15 g,丹皮10 g,藿香10 g,生牡蛎15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日后复诊:白天口涎已基本正常,惟每清晨起床前流涎仍多。再以前方加柴胡、茵陈各6 g,2剂。病愈。

   【按语】本案多涎症,病机为脾热。

   患者年轻体健,偶然脾脏失调,津液上溢,实证居多,又因其涎味苦乃火热之象,渍物发硬则是“混浊”的表现,“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故以清热之泻黄散而收效显著。又其清晨涎液仍多,清晨盖在寅卯时(3—7时),此时辰则与少阳肝胆之气相应,当是少阳疏泄不利而木来乘土,以致脾病又有反复。故加用柴胡、茵陈以疏泄之而收全功。

多涎症

   例1 王某,男,45岁,咸阳市某校教师。1980年11月2日初诊:

   唾液增多2月,加重2周。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两月前原因不明地出现唾液增多,未予在意,诸证渐次加重。两周来,每分钟即要唾四五大口之多,说话、吃饭时,更是涎液不断外涌,以致不能讲课,饮食几废,曾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西药维生素B。谷维素等以及利咽开胃之中药多剂,皆无效验,难明所以,患者痛苦异常,特来求诊。

   现症:唾液如涌,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色清且冷,夹有白痰,咽喉干燥,四肢乏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色白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

   证属喜唾,由脾阳亏虚不能摄涎所致。治宜健脾温中燥湿化痰,

   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 g,炙甘草6 g,干姜8 g,白术15 g,半夏12 g,茯苓12 g,陈皮9g,桔梗9 g,焦楂14 g,5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唾液较前减少,脉仍沉细但较前有力。上方加黄芪15 g,麦芽15 g,去焦楂。6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除小便有时不畅外,余证基本消失,现只四五分钟唾一次,量亦减少,宗上方加车前子10 g,减干姜2 g。6剂,水煎服。服后遂愈。半年来多次随访未见复发,病者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

   例2刘某,女,52岁,农民,陕西旬邑县人。1982年4且7日初诊:频吐涎沫40余天,上脘部疼痛,在旬邑县医院住院半月,治疗无效,4天前转来我院,以“呕吐待查及肾结核(?)”收住院。经用补液、抗结核、支持疗法及黄芪建中汤、旋复代赭汤等治疗20余日,效不著。

   于4月7日邀我会诊,查患者仍频频呕吐白稀涎沫,恶心不欲食,时而呃逆,每日仅进食二两左右,口不渴,头昏微痛,卧床不起,声低懒言,二便尚利。脉沉细,舌淡红无苔而润,体瘦,面色萎黄少华,胃脘部柔软有轻度压痛。

   证属肝胃有寒邪,脾虚失运,反聚液而为痰涎,随寒邪上逆致呕吐涎沫,因治未得法,病延日久,气阴亏耗,治当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兼益气阴,用吴茱萸汤加味。

   方药:党参14 g,吴茱萸5 g,半夏15 g,生姜15 g,公丁香2 g,陈皮9 g,茯苓15 g,炙甘草6 g,沙参15 g,炙枇杷叶15 g,川连2g。5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呕吐涎沫次数及量均明显减少,已不恶心及呃逆,头不痛但昏,小腹部时胀满,午后微觉手足心热,余如前,舌淡红苔少,脉沉细。药已中病,守原方继服3剂。呕吐涎沫已止,小腹不胀,胃脘仍有轻度压痛,精神食欲仍欠佳,脉沉细较前有力,舌红苔少。拟宗前法,减少温药,增入健脾开胃之品,用吴茱萸汤合枳术丸化裁。

   处方:党参14 g,吴茱萸2 g,半夏12 g,茯苓15 g,枳实10 g,白术12 g,炙甘草6 g,陈皮9 g,公丁香l g,沙参15 g焦楂15 g,麦芽15 g。3剂,水煎服。

   未再呕吐涎沫,食欲复常,今晨早饭即进主食3两,食后胃脘略胀,余无不舒,可下床走动。守三诊方再服6剂,以冀巩固,遂痊愈出院。

【大人流口水茯苓、桂枝、白术、生姜各12克,党参、黄芪各15克,升麻、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5天为一疗程。
【功效】温阳化饮,主治成人多涎症,不分白天黑夜,口涎自出,夜间常将枕头浸湿,不思饮食,乏力便溏,多矢气,舌淡有齿印,苔白滑,脉沉弱。

小儿多涎症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胃不和,心神不宁。 
  【治法】健脾安神,收涩止涎。 
  【方名】固涎散。 
  【组成】桑螵蛸30克,菖蒲9克,远志9克,五味子9克,山茱萸12克,龟板15克,五倍子9克,当归9克,茯苓9克,人参9克(煎汤)。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人参汤下(无人参可用党参3倍量)。亦可煎服。 
  【出处】孙孝洪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胃虚寒,气虚不摄。 
  【治法】健脾、益气、摄涎。 
  【方名】五味异功散加味。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鸡内金6克,茯苓9克,陈皮4克,苡仁12克,淮山药12克,炙甘草12克, 益智仁9克,生姜2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国权方 <多涎症> 

就多涎治验谈涎为脾液

2000年5月8日笔者遇一青年男子愁眉不展前来就诊,诉近三月来口中涎液 余涌,白天尚可吞咽,夜间则流湿枕席。屡屡就诊,中西兼治,了无些效,为此非常苦恼。详察病状,涎液量多清稀,肢倦畏寒。言语清晰,未见口角歪斜,苔白微腻,脉细而迟。余据《内经》“涎 为脾液”之说,责之于脾,辨为虚寒证,试予理中汤加味:党参10g,炒白术10g,干姜10g,清半夏10g,茯苓12g,木香6g,丁香3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涎液大减,续服5剂,遂愈。不由自惊其验。其后又曾遇4例此症患者,均从脾论治,皆取效甚捷。兹再举1例:

    刘某,女,41岁。诉两月来白天涎多频吞,夜间需用塑料布上覆毛巾,置于枕上,以防流涎漫湿被褥,也曾多方求医无效。西医曾予阿托品临睡前服用,其症略减,但停药后又复如初。并感口涎略苦,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滑。余辨为脾热证,予清泻脾热,自拟 方如下:川连5g,石膏20g,滑石15g,茯苓12g,白术12g,扁豆12g,锻牡蛎20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服7剂后病愈。随访两月未见复发。余益叹古人之论精确。

小儿流口水、两方管住嘴

治小儿胃寒流口水:玉米须子(干鮮均可),一般二个玉米的须子均可,煮水喝每天一,二次。喝四五天后就会发现孩子流的轻了。再坚持喝几天,就会好了,喝不下可加糖。此方安全可靠。不是胃寒的也可试一试。我一邻居家的孩子流的非常厉害,前几天我告诉她妈妈后刚治好。所以推荐,绝对有用。”

    (验证方)用猪尾巴治疗小儿流口水非常管用!方法是:买点卤好的猪尾巴让孩子嗍食。孩子在嗍食猪尾巴的过程中,会慢慢习惯吞咽口水的动作,从而改掉爱流口水的毛病。此法不要求每天使用,隔几天让孩子吃一回就行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嗍食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他把尾巴尖上的细小尾骨吞下。按照此方法,大概四五次即可治好小儿流口水的毛病。”献方人:杨老师

小儿流口水奇效方

 

(1)淡菜20克,西瓜皮50克,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至150毫升,去渣,加入冰糖24克溶化,凉后即可随意服用。每日1至2剂,连服7至10日。 
(2)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 再与雪梨汁50毫升混合,每日服1次,连用7至10天。 
(3)白术6克,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治疗牙龈出血睡觉流口水

症状:牙龈出血,刷牙尤甚。睡觉流口水,甚至能流醒。一年余。
     治疗记录:曾效法火神郑老爷子,服用四逆汤,有效,但未去根,不久复发。服附子理中丸,益甚。
       就这样,也没有好办法。一天突然想起吴茱萸汤,服一剂,无效。网游之际,忽遇李可老先生治病经验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马上实验:当归15黄芪30.
      效果:服一次,出血量大减、口水流少。服一剂,血无,口水再减。再服一剂,愈。可谓一剂知,二剂已。

小儿流涎验方

 
[处方]生南星30克。

研成细末,每晚用10克,用醋调成饼状,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上,胶布固定,第2天早晨取下,连贴3~7天。

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流涎

【病例】某女,17,近来自述睡觉时爱流口水,胃怕冷,察其舌苔发现厚腻。询问后才知为了减肥,自己已经吃香蕉有一年多时间。余无不适症状。

【辨证】为中焦不运,寒湿内生,脾气虚弱,统涎失职。
【治疗】七味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15  白茯苓15  白术15  藿香叶15  木香6  甘草3  葛根20  佩兰10  香附10  泽泻10  砂仁10  4副
【疗效】吃完药后,其母打电话说,流涎已至,舌苔正常。

小儿口水不停流 小方也可去顽疾

炒白术 15克 生山药 30克 
用水煎,煎好后,加适量白糖调味,当做饮料,频服。(5岁以下儿童减半)。 
希望有此患的朋友赶紧试试,也许可以解决朋友的痛苦。

小儿流涎效方

方1 外用:吴茱萸、天南星、五倍子各等份研细,取15克用醋调糊,敷在双侧涌泉穴上,外部固定,睡前敷,早晨取下,敷3--4天治愈。本方也适用于成人。 
方2 外用:吴茱萸。肉桂各10克,白矾15克,煎水,每晚睡前泡双足30分钟,3--4天治愈。本方也适用于成 人。 
方3 内服:泥鳅鱼半斤,去内脏晒干,炒黄研粉,每次服8克,黄酒送下,每日服二次,服完治愈,本方也治成人睡眠时流口水

流涎

1:生白术9克。
 用法:将上药捣碎,加水和食糖适量,放锅上蒸汁,分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一般服药3-5天即愈。
方2:桑根白皮20克(不足1岁用10克)。煮服,连服3--7日。
 疗效:治疗21例,均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方3: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煎服。
 疗效:3-5剂可愈。

流涎

脾胃虚寒 口角流涎,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治当温脾燥湿。

(一)

:理中汤。由人参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二)

处方:鹿角屑末。

用法:鹿角屑末每次用0.5克左右,水饮服1盅。

(三)

处方:温脾散。由附子、干姜白术甘草组成。

用法:上药白术2份,其余各1份,研为细末,每次1.5克,米汤送服,每日2次。

(四)

处方:摄涎汤。由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白术6克组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五)

处方:益智仁30克,土炒白术40克。

用法:取药加白面粉400克,再过细筛后,加食盐和炒芝麻各10克,水适量和面烙焦饼40板。用前放灶上烤焦后再食。1~2岁每日2次,每次半板;3~4岁,每日2次,每次1板;5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1板。

(六)

处方:益智仁25克,半夏25克,陈皮2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3~4.5克,服时加适量红糖拌和冲服。

(七)

处方:天南星30克。

用法:用醋调,晚间敷足心涌泉穴,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一般敷3~4次可愈。但对口腔炎症引起的小儿流涎无效。

(八)

处方:肉桂10克(为一次剂量)。

用法:研末,装瓶备用。用时,将醋与药粉调至糊饼状。每晚在小儿临睡前,将本药均匀地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于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九)

处方:吴萸子3份,胆南星1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临睡前先洗净脚揩干,取上药15克,用陈米醋调成粘厚糊状饼,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可。

或取胆南星10克,吴茱萸20克。

共研末,每次取药粉1克,蜜调为膏敷脐部,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连用5次为1个疗程。

(十)

处方:桔子皮100克,干姜5克,益智仁30克,甘草15克,蜂蜜500毫升。

用法:将桔子皮、干姜、智仁、甘草共放锅内加清水500毫升煮取150毫升,用纱布滤去渣滓,倒入蜂蜜,再用文火熬炼成膏状,取出候凉,瓶装备用。1~2岁者每次10克,3~5岁者每次15克,6岁以上者每次20克放口内含化或用温水冲服。每日2~3次,疗程不限。

本方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流涎。

脾胃湿热 口角流涎,涎液稠粘,口干烦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治宜清热燥湿。

(一)

处方:灯心3克。

用法:将灯心切细调入鸡蛋内,加盐少许,用猪油炒熟,空腹服。

(二)

处方:焦栀子。

用法:研末,加糯米粉适量,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

(三)

处方:黄连1.5克,生石膏25克,豆腐适量。

用法:共煮开半小时,去药渣,喝汤吃豆腐,味苦可加白糖。适用于脾胃积热患儿。

(四)

处方:白矾9克。

用法:热水一脸盆,入白矾9克,频洗两足,连洗1~4日有显效。

(五)

处方:雪梨汁50毫升,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

用法:将青果、石斛、生地、灯心草共放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与雪梨汁混合。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天。1~2岁小儿酌减。

(六)

处方:白萝卜200克,生石膏15克,莱菔子5克,淡竹叶10克。

用法:将白萝卜洗净,捣烂绞取原汁,另将石膏、莱菔子、淡竹叶置锅内加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与萝卜汁调匀。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10~15天。2岁以内小儿酌减。

五、六两方适用于小儿脾胃积热流涎。

(八)

处方:灯草6克,山栀3克,生石膏10克,生地6克,黄芩3克,黄连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九)

处方:冬青树叶。

用法:将冬青树叶擂汁,入口一漱即好。

小儿流涎的偏方单方

1.取丁香、肉桂各3克,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温中健脾止涎。

2.取吴茱萸末适量,醋调成膏状,敷于双足心。此方有引热下行的作用,对因口舌生疮所致的小儿流涎有效
3.取明矾15~20克研末,开水化开,再加温水,使温度降至38℃~40℃,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每日泡脚1次,连续2~3次。可收敛健脾。
4.取肉桂10克(一次量),研为细末,用醋调至糊饼状,于每晩在小儿临睡前,将药料匀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双脚涌泉穴上,然后用胶布固定,早晨取下,连敷3~5次

小儿流涎

1、【南黄府醋饼】《中医秘方大全》 

      【主治】小儿流涎。
      【配方】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
      【功效】温肾补脾,敛涎止涶。
      【制法】上二味共研细面,府醋(保宁醋)调制成饼。
      【用法】将药饼包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换药1次 。
      【按语】大凡小儿流涎,多因脾胃湿热,使廉泉不能制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所致。唾为肾之液,且肾为水火之宅,故本病还当责于肾。寒者肾阳可温,热者肾阴清调。涌泉乃肾经“井”穴,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源头受控,远端得治。涌泉穴,平调脾胃寒热,此乃上病下取双向调节。所以不论脾胃湿热寒虚、或见肾家之唾为病,皆收良效。饼中除府醋味酸性收敛外,南星、蒲黄二味均有温肾补脾,敛涎止唾之功。

治疗小儿流涎症验方5则

本病多由小儿大脑发育尚未健全,唾液腺分泌过多导致从口角流出的一种现象。
.大枣等治流涎症
[方剂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
[制用法将上药煎水,分2次服。每日1剂。
[验证用上药治疗小儿流涎症患者,一般服至3-5 剂即告痊愈。

.桑白皮治流涎症
[方剂桑白皮10-20克。
[制用法将上药加水100ml , 煎至60ml ,分2-3次口服,每日l剂。剂为个疗程。
[验证用本方治疗小儿口角流涎症患者130例,均经用药1-2 个疗程获治愈。
.鸡内金等治流涎症
[方剂鸡内金、生黄芪各10克,益智仁、白术各8克。
[制用法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剂为1个疗程。
[验证用本方治疗小儿口角流涎患者95例,均获痊愈。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39例;2个疗程治愈者46例;个疗程治愈者10例。随访未见复发。
.滞颐方治流涎症
[方剂吴茱萸、盐附片各5克,面粉10克。
[制用法将前2味研细末,人面粉拌匀,用半水半醋调成干糊状,备用。取上药贴两足心(涌泉穴)上,用纱布扎紧,晚贴晨除之。
[功效温补降热
[验证效果很好,多1夜而愈
[备注引自《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2)。
 5 ,抽薪散治流涎症
[方剂吴茱萸子3份,天南星1份。
[制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粉15克,用陈米醋调成枯厚糊状饼,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可。
[功效散寒化痰,导热下降。
[验证治疗100多例,均获痊愈。
[备注引自1988年《医学文选)( l)中祖传秘方验方集。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小儿流涎案

杨丽阳,女,7月龄。流涎5月。清涎太多,低头尤甚,抬眼望人时亦流涎,每日打湿毛巾20余条,颈部潮红潮湿,轻微糜烂。大便软,无泄泻,指纹沉青,舌淡苔白滑。

生姜20,生半夏20,茯苓30,肉桂10克。2付。
煎服,2日服一付。
2009-6-23复诊:流涎减轻八九成,下巴颈部潮湿糜烂处转干燥。偶低头时间稍长时流涎。体重不达标(母亲转述,体重不详),纳少,指纹沉青,舌淡滑。
生姜20,制半夏20,茯苓20,肉桂10克,砂仁15,炒鸡内金15克。
3付,2日一付,痊愈。
按: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有两条,“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7月大的小儿流涎,可排除口腔炎性疾病所致流涎,证属水饮为患,故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因患儿指纹沉青舌淡滑,加肉桂培补命火以温化水饮;问曰:何以不用附片?见小儿就诊时好动,恐不耐受附子大热之品,故仅加肉桂。首诊2付后流涎即大减,复诊加砂仁鸡金巩固善后。本人在转成经方派风格以前,若治此症,用药多半会从温补脾肾入手,用药不会少于13-14味,此次选小半夏加茯苓加味,共4味药,能获如此速效,确出笔者所料。

肉桂敷脚心控制小儿流涎

处方:取肉桂10克(一次量),研为细末,用醋调至糊饼状,于每晩在小儿临睡前,将药料匀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双脚涌泉穴上,然后用胶布固定,早晨取下,连敷3~5次。

滞颐

一、诊断要点

  l。涎液过多,不自觉地从口内流出,常滞渍于颐下。
  2.排除口疮、鹅口疮、软瘫、痴呆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唾液腺不发达,涎液分泌少,至4—5个月后涎液分泌量显著增加,6个月后乳牙初萌,又刺激神经,增加唾液分泌。而这一时期小儿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多余涎液外流。不屑病态。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滞颐有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两类,辨证可从病史、涎液性状及全身症状3方面区别。
  实热者,病程短,体质好,涎液多粘稠,甚者色黄气秽;
  虚寒者,病程长,体质虚弱,涎液多清稀。色淡如水,气味腥。
  二、治疗原则
  滞颐皆从脾胃论治。实热者,清热燥湿,泻脾和胃。虚寒者,健脾益气,温中化湿.具体用药时,还可配合药物外治等疗法。
  1。脾胃湿热    
  证候表现 口角流涎,涎液粘稠,颐间红赤,甚则口角赤烂,兼有大便燥结或秽臭,小便短赤,唇红,口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辨证要点 起病较急,病程短,涎液粘稠,全身症状显示湿热之象。
  治法主方 清热燥湿,泻脾和胃。清热泻脾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黄连、黄芩、生石膏、栀子、灯心草、赤茯苓等。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大青叶、葛根;便秘者,加大黄;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泽泻;日久伤阴者,加五味子、山茱萸。
  心脾湿热所致滞颐,可选用口疳散:茯苓3g,桑白皮、芦荟、甘草各lg,黄连、半夏、黄柏、西洋参、薄荷各0.3g,水煎,分3次温服。对脾胃积热流涎症,可用清热止涎散(白术、石斛、扁豆各6g,茯苓、滑石各lOg,黄连3g,葛根5g)水煎服,1日2--3次。或选用生石膏、竹叶、银花、连翘等。
  滞颐流涎致口角赤烂,颐间红赤甚至滋生疮疹者,可用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败酱草各30g,水煎外敷或外洗患处。
  2.脾胃虚寒型
  证候表现 口角流涎,涎液清稀,颐部肌肤湿烂作痒,面黄神倦,形体消瘦,兼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指纹淡红,脉沉缓无力。
  辨证要点 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体质虚弱,涎液清稀,及全身显露脾虚内寒证象。
  治法主方 健脾益气,温中化湿。温脾丹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丁香、广木香、半夏、白术、干姜、益智仁、乌药、陈皮、党参、炙甘草等。四肢不温、面色咣白者,加桂枝;颐间皮肤浸渍作痒者,加苍术、白鲜皮;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砂仁;夹痰者,加竹茹、茯苓。
  本证也可选用益黄散加味治疗。脾胃亏虚,湿热内蕴而致摄涎无权者,宜用七味白术散加益智仁、诃子、滑石、黄芩、黄连等治疗。中焦虚寒型滞颐,用理中汤加丁香、半夏、陈皮治疗.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牛黄清心丸 用于脾胃积热证.
  2.缩泉丸 用于脾胃虚寒证。
  3.参苓白术散 用于脾胃虚寒证。
  二、单方验方
  1.石斛6~9g,水煎服,或加青果5g。用于脾胃积热证。
  2.生姜3g,甘草6g,煎水频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3。控涎丸 乌药、益智仁各lOOg,石榴皮50g,共研细末,用酒煮烂之山药150g糊匀为丸。每服4g,1日3次,淡盐汤送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4.抑制唾液饮 益智仁5g,五味子3g,诃子、甘草各2g,共捣成粗末,以纱布包裹,开水冲泡,当茶频频喂饮。
  5。杭菊花lOg,煎汁,加蜂蜜适量,分2次口服,连服5—7天。用于脾胃积热证。
  
三、药物外治
  1。肉桂散 肉桂lOg,醋适量调成糊饼状,贴敷两足涌泉穴,每晚睡前敷药,次日晨取下,连敷3-5次.用于脾胃虚寒证。
  2。吴茱萸散 吴茱萸研细末,醋调糊,敷双足涌泉穴,用绷带固定,每日工次,每次2小时.不论屑寒、属热、屑虚、属实均可用。 
  3.控涎散 益智仁、滑石各10g,车前子、冰片各6g,甘草3g。共研细末,填入脐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定.功效健脾利湿。用于脾胃虚寒证。
  四、食疗方药
  1.益智白术散 益智仁30g,土炒白术40g,碾细过箩,与面粉400g、食盐lOg、炒芝麻lOg一起,用适量水和面,焙焦饼40个。1一2岁每次半个;3—4岁每次1个。日服2次,用前放火上烤焦后再食。用于脾胃虚寒之滞颐。
  2。鲜萝卜数个,洗净捣烂绞汁,涂口内二颐及舌,每日3-4次,连续5—10天。用于脾胃积热证。
  3.鲜石榴,去皮捣烂,加少量水,挤出石榴汁,取汁如上法涂口内。用于脾胃积热证. 

  张惟天---淮山益智饮(苍术6g,淮山药、益智仁各lOg,石斛5g)健脾燥湿、养阴益胃、补气摄涎治疗小儿流涎,兼脾胃虚寒,涎清不粘手者加干姜、法半夏、橘皮、丁香;脾胃积热,涎稠而粘手者合泻心导赤散;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张鹏举治小儿流涎经验--五味异功散(党参9g,白术、五味子、芡实各5g,山药、白果、陈皮、麦冬各4g,茯苓8g,乌梅lOg)健脾益气,扶助中宫,收敛津液。
  贾黎--倍南散(五倍子、天南星、吴茱萸)米醋调成糊状,外贴双足涌泉穴,夜贴晨取,3次为1个疗程。治疗56例,全部治愈。“支雪明---明矾15—20g,研末开水化开,再加温水,浸泡双足,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每日1次,报道2—3次可治愈滞颐。何天有---控涎散(益智仁、滑石各lOg,甘草3g,车前子、冰片各6g,共研细末)填敷脐部治疗32例,均痊愈。

吞涎症
关某,女,12岁,1990年2月14日就诊。患者于1989年5月,突然发生手足抽搐,两眼上翻,神志昏迷,面色发青,喉中痰鸣。7日发作一次,经某医院做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诊为癫痫,给予鲁米那口服。服药至今未再发作。但有心烦急躁,入睡困难,卧床f舌需1小时左右才能入眠。人睡后不断吞咽口涎,咚咚作响,家长惧其“被呛死”,要求用中药治疗。就诊时患儿坐立不宁,脉象弦,舌质红,舌苔薄黄,大便调。证属脾热,兼夹痰浊,治以清热化痰。生大黄1 g,厚朴6 g,炒枳实6 g,炒栀子8 g,黄芩10 g,槟榔6 g,赤芍药8 g,知母8 g,草果仁8 g,石菖蒲12 g,丹参12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6剂,水煎服,每日l剂。忌食辛辣及油腻饮食。服药后心烦急躁明显减轻,入睡较快,卧床十余分钟便人眠,眠后吞咽口水已除。上方去龙骨、牡蛎,再进6剂以善其后。(《黄帝医术临证切要》1993,147)
【按语】本案吞涎症,病机为脾热,兼夹痰浊。《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脾为吞”,“脾为涎”。该例患儿宿有癫痫,虽用西药控制发作,但入眠吞咽口涎,有声不止,是脾病之症。又见心烦、舌红、苔黄,乃有热之象,故以清泻脾热为主治之。为虑及“癫痫”之病,乃加用祛痰镇惊开窍诸品,数剂而收到满意疗效。上例宋氏病例,其症口涎过多,亦有吞咽不止的表现,用泻脾热之法,以泻黄散为主而治愈。由此可知,张志聪释“脾为吞”,为“吞咽”,确有临床依据。

生半夏外治新用

小儿流涎 生半夏末适量,加陈醋调成稠糊,睡前贴于两足心,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晨去掉,连用3~5次。

翁氏家传验方

处方:吴茱萸12克 胆南星4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粉,临睡前先将脚洗净揩干。用陈米醋将药粉调成粘厚糊状饼,贴敷于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包扎,每次贴敷12小时。
疗效:用上方治疗小儿口角流涎症100多例,均获痊愈。
资料来源:浙江省温州市无线电器材厂医务室,任宏宽载《新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