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滞颐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滞颐
  (概述)
  滞颐,是指小儿口中涎液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一种病症。因涎液常滞渍于颐下而得名,俗称流涎、流口水。《保婴撮要.滞颐》说:“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西医学称为流涎症。
  滞颐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若因出牙而引起流涎过多者,不属病态,若因口疮、鹅口疮、虫症、软瘫、痴呆等疾病而流涎过多者,当治其原发病,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本病症状轻,预后良好,但治疗常一时难以取效,且经常流涎,浸渍颐间及胸前,影响美观,并易导致颐部潮红糜烂,应积极治疗。
  隋代《诸病源候论》对小儿滞颐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后世医家对滞颐辨证分型更趋完善。《婴童百问》、《保婴撮要》等书对滞颐的论述精辟,并提出了内外治并用等治法。
  现代对滞颐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临床观察,辨证分型更详尽,内、外治法中验方报道较多,此外,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治疗滞颐也有报道。
  (病因病理]
  一、病因
  滞颐的病因有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
  1.食伤因素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特别是婴幼儿,乳食不知自节,进食过量;或过恣肥腻、煎炸之食品,致食积肠胃,脾运失司,或湿热内蕴脾胃,使湿浊上犯,迫津外泄。
  2.正虚因素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失养,均能致脾胃虚弱,阳虚不运,不能收摄其津液,而使湿浊上犯,流涎不止。
  另外,尚有热病后湿热滞留脾胃,致津液外泄。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脾胃 脾之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脾运则水津四布,胃和则浊气下行,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寒,两者均可导致廉泉不闭,津液失约而口中流涎不止。正如《保婴撮要.滞颐》所说:“脾之液为涎,由脾经虚寒不能收摄耳,治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液流出者,用泻黄散……。”
  2.病理因素为湿浊 滞颐发病,与湿浊上犯、饮停中焦有密切关系。无论脾胃湿热、或脾胃虚寒,均致水津不布,湿浊上犯,导致廉泉不闭,涎无制约。
  3.病机属性分虚实 由于滞颐的病因不同,身体素质有差异,因而在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程有长短之分,病情有寒热之别,其病机属性可分为虚寒、实火两类。一般说来,实证形体多壮实,常由伤乳、伤食产生,乳食停积胃肠,湿热碍滞脾运,其病机属实。虚证形体多虚弱,睥胃虚寒,水津不布,其病机属虚.其中也可演变转化或兼夹。实证迁延不愈,邪气伤正,或失治误治可转为虚证。脾胃虚寒,再伤乳食,可致虚实兼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l。涎液过多,不自觉地从口内流出,常滞渍于颐下。
  2.排除口疮、鹅口疮、软瘫、痴呆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唾液腺不发达,涎液分泌少,至4—5个月后涎液分泌量显著增加,6个月后乳牙初萌,又刺激神经,增加唾液分泌。而这一时期小儿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多余涎液外流。不屑病态。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滞颐有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两类,辨证可从病史、涎液性状及全身症状3方面区别。
  实热者,病程短,体质好,涎液多粘稠,甚者色黄气秽;
  虚寒者,病程长,体质虚弱,涎液多清稀。色淡如水,气味腥。
  二、治疗原则
  滞颐皆从脾胃论治。实热者,清热燥湿,泻脾和胃。虚寒者,健脾益气,温中化湿.具体用药时,还可配合药物外治等疗法。
  三、,分证沦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脾胃湿热    
  证候表现 口角流涎,涎液粘稠,颐间红赤,甚则口角赤烂,兼有大便燥结或秽臭,小便短赤,唇红,口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辨证要点 起病较急,病程短,涎液粘稠,全身症状显示湿热之象。
  治法主方 清热燥湿,泻脾和胃。清热泻脾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黄连、黄芩、生石膏、栀子、灯心草、赤茯苓等。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大青叶、葛根;便秘者,加大黄;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泽泻;日久伤阴者,加五味子、山茱萸。
  心脾湿热所致滞颐,可选用口疳散:茯苓3g,桑白皮、芦荟、甘草各lg,黄连、半夏、黄柏、西洋参、薄荷各0.3g,水煎,分3次温服。对脾胃积热流涎症,可用清热止涎散(白术、石斛、扁豆各6g,茯苓、滑石各lOg,黄连3g,葛根5g)水煎服,1日2--3次。或选用生石膏、竹叶、银花、连翘等。
  滞颐流涎致口角赤烂,颐间红赤甚至滋生疮疹者,可用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败酱草各30g,水煎外敷或外洗患处。
  2.脾胃虚寒型
  证候表现 口角流涎,涎液清稀,颐部肌肤湿烂作痒,面黄神倦,形体消瘦,兼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指纹淡红,脉沉缓无力。
  辨证要点 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体质虚弱,涎液清稀,及全身显露脾虚内寒证象。
  治法主方 健脾益气,温中化湿。温脾丹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丁香、广木香、半夏、白术、干姜、益智仁、乌药、陈皮、党参、炙甘草等。四肢不温、面色咣白者,加桂枝;颐间皮肤浸渍作痒者,加苍术、白鲜皮;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砂仁;夹痰者,加竹茹、茯苓。
  本证也可选用益黄散加味治疗。脾胃亏虚,湿热内蕴而致摄涎无权者,宜用七味白术散加益智仁、诃子、滑石、黄芩、黄连等治疗。中焦虚寒型滞颐,用理中汤加丁香、半夏、陈皮治疗.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牛黄清心丸 用于脾胃积热证.
  2.缩泉丸 用于脾胃虚寒证。
  3.参苓白术散 用于脾胃虚寒证。
  二、单方验方
  1.石斛6~9g,水煎服,或加青果5g。用于脾胃积热证。
  2.生姜3g,甘草6g,煎水频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3。控涎丸 乌药、益智仁各lOOg,石榴皮50g,共研细末,用酒煮烂之山药150g糊匀为丸。每服4g,1日3次,淡盐汤送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4.抑制唾液饮 益智仁5g,五味子3g,诃子、甘草各2g,共捣成粗末,以纱布包裹,开水冲泡,当茶频频喂饮。
  5。杭菊花lOg,煎汁,加蜂蜜适量,分2次口服,连服5—7天。用于脾胃积热证。
  三、药物外治
  1。肉桂散 肉桂lOg,醋适量调成糊饼状,贴敷两足涌泉穴,每晚睡前敷药,次日晨取下,连敷3-5次.用于脾胃虚寒证。
  2。吴茱萸散 吴茱萸研细末,醋调糊,敷双足涌泉穴,用绷带固定,每日工次,每次2小时.不论屑寒、属热、屑虚、属实均可用。
  3.控涎散 益智仁、滑石各10g,车前子、冰片各6g,甘草3g。共研细末,填入脐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定.功效健脾利湿。用于脾胃虚寒证。
  四、食疗方药
  1.益智白术散 益智仁30g,土炒白术40g,碾细过箩,与面粉400g、食盐lOg、炒芝麻lOg一起,用适量水和面,焙焦饼40个。1一2岁每次半个;3—4岁每次1个。日服2次,用前放火上烤焦后再食。用于脾胃虚寒之滞颐。
  2。鲜萝卜数个,洗净捣烂绞汁,涂口内二颐及舌,每日3-4次,连续5—10天。用于脾胃积热证。
  3.鲜石榴,去皮捣烂,加少量水,挤出石榴汁,取汁如上法涂口内。用于脾胃积热证.
  五、针灸疗法
  1.体针 脾胃湿热滞颐:廉泉、合谷、曲池,不留针,用泻法,每日1次。脾胃虚寒滞颐;廉泉、足三里,用补法,不留针,另艾灸中脘穴,每日1次。
  2.耳针 耳穴:口、舌、肾上腺、脾,王不留行籽贴压,或耳针针刺。
  3。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 主穴:上廉泉、合谷(双)。以低功率氦氖激光仪照射,每次每穴照射2—3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预防护理)
  1.注意饮食卫生,勿暴饮暴食,防止损伤脾胃.
  2。勿常吻、捏其腮部,以免刺激涎液分泌.

  3。勤换兜布,用柔软纱布揩拭涎水。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滞颐候》:“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令涎流出,滞渍于颐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滞颐论》:“治小儿滞颐,涎从口出,浸渍颐颏,口角生疮,以桑白皮汁涂口中。”
  《寿世保元.小儿科.滞颐》:“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法当温脾为主。”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口疮门》:“小儿两颊颐流涎浸溃胸前者,此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由脾胃虚冷,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溃于颐者,宜温脾丹主之。”
  (现代研究)
  滞颐病情轻缓,预后良好,随着生长发育有自愈倾向。但病程多迁延,治疗一时难以取效。因此,滞颐的现代研究,主要侧重于临床研究,探索多种疗法治疗滞颐,以提高疗效。
  “脾之液为涎”,所以滞颐多从脾治。党建科将滞颐分3型:脾冷滞颐、脾热滞颐、脾虚滞颐,分别以温中健脾、固液摄涎,清胃泻火,益气健脾、温中摄涎为其治则,选用温脾丹加味、泻黄散合保和丸、六君子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减治疗。张惟天报道用淮山益智饮(苍术6g,淮山药、益智仁各lOg,石斛5g)健脾燥湿、养阴益胃、补气摄涎治疗小儿流涎,兼脾胃虚寒,涎清不粘手者加干姜、法半夏、橘皮、丁香;脾胃积热,涎稠而粘手者合泻心导赤散;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贺哲等介绍了张鹏举治小儿流涎经验,方用五味异功散(党参9g,白术、五味子、芡实各5g,山药、白果、陈皮、麦冬各4g,茯苓8g,乌梅lOg)健脾益气,扶助中宫,收敛津液。
  滞颐外治法报道较多,主要有上病下取治疗,以药物敷双足涌泉穴,引热下行,双向调节脾胃功能。常用的药物有吴茱萸、天南星等。贾黎等报道用倍南散(五倍子、天南星、吴茱萸)米醋调成糊状,外贴双足涌泉穴,夜贴晨取,3次为1个疗程。治疗56例,全部治愈。“,支雪明用明矾15—20g,研末开水化开,再加温水,浸泡双足,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每日1次,报道2—3次可治愈滞颐。C5)何天有用控涎散(益智仁、滑石各lOg,甘草3g,车前子、冰片各6g,共研细末)填敷脐部治疗32例,均痊愈。
  针灸推拿治疗滞颐也有报道。杨景柱等报道针刺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流涎症,其方法为由地仓穴进针向颊车穴方向乎刺至两穴连线的1/2~2/3处,得气后做45。小幅度捻转共30次出针,急闭针孔。每日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 日,共治疗2疗程。治疗103例总有效率98%。作者认为针刺地仓透颊车,具有健脾化湿之功,可起到抑制唾液腺分泌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