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5:杨雨丨一代“婉约词宗”的心酸晚年生活

 乐道子真 2022-03-18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今天这一讲,我们一起来聊聊李清照最后的日子,以及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文学经典。1127年,北宋灭亡,1129年,丈夫赵明诚去世,1132年,李清照经历了一场让她身心交瘁的离婚风波,从此,一代才女沦为一个在乱世中孤独飘零的暮年女子。


换了别的女人,在遭历了国难之后,又紧接着夫亡等一系列的沉重打击,也许早就一蹶不振了。可李清照毕竟是李清照,她没有倒下,也不能倒下!李清照知道,丈夫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子女,唯一能让丈夫牵肠挂肚的,就是那些凝聚了他们一生心血的收藏品。


“与身俱存亡”,人在东西在!她不能跟随丈夫一起“升天”,她必须留在人间,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从此,她开始独自一人在世间颠沛流离,为保护他们夫妻的收藏品继续呕心沥血,尝尽世间一切可知与不可知的苦难。


虽然丈夫曾经说过,舍命也要保住他们的收藏品,可是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那些藏品,凭李清照一个病弱的孤寡老妇,根本不可能全部带在身边。而且此时,金兵又开始大举南侵,宋高宗保住小命要紧,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国家社稷,黎民百姓?他离开建康,又开始仓皇逃窜。


在此之前,朝廷已经将后宫人员全部遣散,其中隆祐皇太后逃难到了洪州(南昌)。赵明诚有一个妹夫是南宋朝廷的兵部侍郎,跟随隆祐皇太后在洪州驻扎。于是李清照派丈夫以前的两位手下,将两万卷书、金石刻两千卷以及其他一些藏品护送到了洪州的妹夫那里保存。


祸不单行!就在这几个月的奔波中,李清照自己大病未愈,又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金人在十二月已经攻破洪州,李清照寄存在妹夫那里的两万卷书,以及两千卷金石刻等等珍贵藏品,全部毁于一旦。第二件事,是李清照自己在追随赵构逃亡的路上,随身携带准备献给皇帝的古铜器,又在官军收编叛兵的时候被抢夺一空。南渡时装了满满十五车的藏品,到这个时候,李清照的身边只剩下一些轻便的书册卷轴,因为她卧病在床时常常放在卧室内,时时把玩一番,所以还保存了下来。所有的藏品,只剩下一半不到。


此时,金兵的入侵仍然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宋高宗的狼狈逃跑也仍然是马不停蹄。从越州出来,赵构又往明州、定海、昌国、台州、章安出逃,像猫捉老鼠一样,金兵一路从后面追赶,直把赵构逼得无路可逃,只好跳到海里,从船上逃往温州。


可怜李清照,只能远远地望着皇帝的龙旗华盖,跟着他狼狈不堪地奔跑。这期间,李清照曾经想投靠在台州(浙江临海)做官的弟弟李迒,可是她刚到台州不久,台州就失守,台州太守出逃。她又只好继续流亡。


建炎四年二月,好不容易等到金兵玩猫抓老鼠的游戏玩儿腻了,从临安(杭州)退兵,局势缓和下来。赵构才绕了一大圈,重新回到越州。


绍兴元年,也就是1131年,李清照也回到了越州,在一户姓钟的人家租了房子,暂时安顿下来。到这时,李清照身边也还剩下五六筐书画砚墨,因不放心搁在别的地方,就藏在卧室的床底下,平时必须是自己亲手才能开取。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发现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卧室墙壁被打穿了一个洞,床底下的书画卷册被偷去了五筐。李清照悲痛不已,于是到处去张贴告示,出重金悬赏,希望能够赎回一部分。


果然,才过了两天,姓钟的邻居就拿了十八轴书画过来求赏,李清照明知是他偷去的,可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一孤苦无依的老妇,没办法跟他理论,只好按赏价赎回。李清照还千方百计恳求他将其他的卷册也拿出来,按价收购。可是,其他的藏品音讯全无,再也没露过面。


在这一次藏品的巨大损失之后,李清照的身边,只剩下了寥寥几种价值平平的书册书帖。可就是这几种价值平平的书册书帖,她也还像爱惜自己的眼睛、生命一样,精心珍藏、呵护着。


在含辛茹苦、孤苦伶仃的逃难生涯中,李清照最大的精神依靠,就是丈夫留下的这些收藏品,以及生前撰写的考古学巨著《金石录》。在逃难生活的短暂安顿中,她常常回忆起赵明诚撰写《金石录》的情景:每天晚上下班后,他总要“校勘二卷,跋题一卷”,共二千卷,有赵明诚亲手题跋的五百二十卷。如今,丈夫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他坟前的树木已经长到可以两手合抱了……


每次睹物思人,李清照都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她写下了自述生平最为详细的一篇文章《金石录后序》。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她这样写道: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邪?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想当年,梁元帝萧绎建都江陵,当魏兵攻陷江陵的时候,萧绎命令手下将收藏的十四万卷古今图书付之一炬。人家问他为什么要把书烧掉,元帝说:“我读书万卷,没想到还是有亡国的这一天,所以要把它们全部烧掉!”隋炀帝杨广亡国的时候,在江都(扬州)被宇文化及杀害。后来唐高祖李渊平定东都洛阳,想把隋炀帝在观文殿收藏的新书八千卷运回长安。


据说在运送途中,上官魏梦见隋炀帝质问他:“为什么要把我的书运到长安去?”结果,船到黄河的时候,碰上大风暴,船上装载的八千卷书全部翻到了水里,一卷不剩!当天夜里,上官魏又梦见隋炀帝,高兴地对他说:“书,我已经全部收回来了。”


李清照在文章里引用这两个故事,是在问自己:难道赵明诚也像梁元帝和隋炀帝一样,将这些书画藏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连死了都不肯让东西留在世上,一定要收回去吗?又或者,是天意认为我没资格享受这些珍贵的东西?为什么当年收藏它们的时候是那么的艰难,可丢失起来却如此容易?唉,我从十八岁嫁给赵明诚(陆机作赋的年龄为二十岁),到如今已经三十四年,这期间,经历过的忧患得失实在是太多了!……


这篇序文的落款是: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绍兴二年,即1132年,岁在壬子,“太岁在壬曰玄黓”;壮月,即八月;朔,农历每月初一。


1132年,这也是李清照刚刚经历离婚风波的这一年。就在她离婚后的第二年(绍兴三年,1133年),刚刚喘过气来的赵构终于“良心发现”,准备派人去金国探望一下“北狩”的父亲和哥哥,顺便看看是不是能跟金人“沟通”一下,谈谈求和的条件。当时金国被看作是虎狼之地,人人避之惟恐不及,有几个胆大的敢出使金国?这时,北宋著名宰相韩琦的曾孙韩肖胄自告奋勇,承担了冒险出使金国的重任。


沉浸在悲苦中的李清照一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精神大振,甚至暂时放下了个人痛苦,将满腹的辛酸与苦泪,化作笔下的豪情壮志,呈诗给韩肖胄,为他壮行。李清照的爷爷和父亲都出自韩琦的门下,因为多年来家道沦落,李清照自称已经不敢望韩公之“车尘”。但是,即便是在晚年的贫病交加中,她仍然为韩肖胄出使金国的消息而振奋。在送给韩肖胄的诗中,她写下了这样令人辛酸却又豪气冲天的句子: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


李清照这时只不过是一个流落民间的寡妇——“闾阎嫠妇”,却偏偏以血泪写成了诗句,为韩公壮行,提醒他出使途中既要防范敌人的虎狼本性——“夷虏从来性虎狼”;又希望他能不辱使命,殷切盼望着朝廷收复山河,挽救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可谓字字血泪,句句肺腑。


李清照多么希望能早日结束南渡飘零逃亡的日子,回到故乡山东,去祭奠祖先的坟墓——“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在后来写的《打马赋》一文中,她还留下了这样的句子: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她多么向往能做一个花木兰那样的英雄,女扮男装,披上战袍,呼吁将士百姓们,一起打过淮水去,恢复中原!


可惜的是,虚弱的南宋朝廷没有让李清照殷切的盼望成为现实。就在韩肖胄出使金国的第二年(绍兴四年,1134),金兵又大举南侵,赵构又开始狼狈逃窜,李清照也不得不逃往金华。奔波流徙的日子里,李清照在浙江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在此期间,她忍受着身心的剧痛,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业——《金石录》的编撰工作,并且将之刊行于世,上表朝廷。李清照具体卒于何年,已无确凿的文献可考,但晚年“流落江湖”的困窘与坚强却是可以想见的。


是的,江南的风光旖旎,也许并不输给北方的壮丽河山,可是,此时的李清照,心里已经积聚了太多太多的悲哀与忧愁:挚爱的国家,山河破碎,“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挚爱的亲人,天人永隔,“那堪永夜,明月空床”……一代传奇才女,只能在风俗殊异的异地他乡,寄托自己飘零的晚年,纵使才华未老,也只能化作哽咽的泪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人物,代代都有,可是李清照,却只有一个。她留给世人的文字,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经典。她不仅曾经协助丈夫赵明诚编定了《金石录》,并写下了《金石录后序》。而且根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她还有诗文集《易安居士集》7卷,可惜早已失传。她的词集名为《漱玉词》,又名《漱玉集》,但也大多亡佚。现存最早的李清照作品集是明代崇祯三年(1630)常熟毛晋汲古阁刊《诗词杂俎》中的《漱玉词》一卷,但仅收录十七首词。后来毛氏另外有钞本《漱玉词》一卷,收录词作共49阕,这也是收李清照词最多的钞本。(根据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Ÿ自序》)


目前较为通行的李清照集主要有王国维的儿子王仲闻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和徐培均先生的《李清照集笺注》等,通过各种途径的拾遗补缺,我们如今能读到的清照全部作品是:词共约60首(其中包含部分存疑之作),诗18首,文10篇。


李清照的一生结束了,可她还一直活着,活在她的文字里,也活在我们的心中。李清照作为“婉约词宗”,她不仅以自己独特的女性情怀和女性笔触在词卓然一家,创立了“易安体”,为后代词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而且她的词还跳出了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将家国情怀和身世情感熔铸一体,呈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化的审美情趣。


词学批评史上对李清照词最为经典的评价范畴是“清丽”和“婉约”。最早在李清照31岁的画像上,她的丈夫赵明诚就留下了亲笔题词评价妻子:“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就是用端庄来评价李清照的品格,清丽来评价李清照的文采。“清丽”作为文学批评中重要的审美范畴,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


其一,雅致脱俗的格调和立意;

其二,纯净自然的本色风格;

其三,清新明丽的词采藻饰。


“清”偏重人物品格自然赋予作品的高洁雅致;“丽”则强调运用美丽的辞藻对作品进行高明的修饰。 “清丽”几乎可以说是后代词论家对易安词的定论,例如陈廷焯评《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中的“淡云来往月疏疏”为清丽之句;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里评李清照“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既指出了易安词词文采文辞之美,也欣赏她表达方式的新颖别致,别出心裁。


清代李调元更是赞叹李清照的辞采动人:“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认为李清照的词比起北宋周邦彦、南宋吴文英这样词坛大家来不仅毫不逊色,甚至在清丽工巧方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来看婉约。李清照既然被视为“婉约词宗”,又被誉为词家当行本色,那么婉约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婉约”并提,至少有三种涵义:


其一,“婉”和“约”都解释为和顺美好,用以形容女性化的柔美委曲;

其二,“婉”和“约”都解释为俭约、隐约,用以表达含蓄幽微的艺术风貌;

其三,前述两者的融合,即形式的婉转和美,情意的俭约隐微,曲折蕴藉


可见“清丽”与“婉约”两者都有美好之意,从赵明诚的“清丽其词”到朱彧的“词尤婉丽”,郎瑛的“文词清婉”,再到明代王世贞的“新丽之甚”,清代陈廷焯的“清丽之句”;从宋徵璧对易安词的评价“其词妍婉”,陈维崧的“婉娈清新”,到王士禛的“婉约以易安为宗”,清代词学家沈祥龙也说要填词要向李清照学习词之“绵婉”,等等。这些历代权威评论联手勾勒、构建了李清照婉约词人的形象,易安婉约词宗的词史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