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19】时慧慧:关键词演绎:为大丈夫立标准——《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整合复习课教学设计

 爱物A时慧慧 2022-03-19
关键词演绎:为大丈夫立标准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整合复习课教学设计
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写在前面: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作的。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游说诸侯,进行整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样也在经历中不断丰富对于“仁”的理解,以及对于真正具备高道德素养的大丈夫的标准。处于初三文言文的整合复习阶段,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观点与思路,更应该在文本中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并努力感受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感受这样一个大思想家所阐释的“如何坚定信念,具有坚强勇敢的精神,成为真正的强者,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内在涵义。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内容,梳理层次结构。
2. 从内在与外在两方面为“大丈夫”立标准。
3. 体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及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理清内容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作的。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游说诸侯,进行整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样也在经历中不断丰富对于“仁”的理解,以及对于真正具备高道德素养的大丈夫的标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三篇议论文,共同探究“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首先来回顾一下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屏幕显示】
《鱼我所欲也》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指出人性本善,拥有“四心”,贤者与常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六位历史著名人物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成大业的例子,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进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以景春的言论开篇,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孟子反驳,论证真正的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合乎道义,坚持原则,不迷乱、不动摇、不屈服。
一、大丈夫的标准之一:人格独立
【屏幕显示】
1.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百度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富贵不能淫》
归纳:由此可见,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因所迷惑、动摇、屈服。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内在人格的独立。
【屏幕显示】
大丈夫的内在基础=人格独立
过渡:人格独立的存在依附于对于人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于人性本善的基本论断。我们都清楚,孟子主张“性善论”,性善即人性本善。体现在《鱼我所欲也》中:
【屏幕显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圣人有,普通人也有,所以孟子说:
【屏幕显示】
人皆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不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过渡:这些句子体现出来的是“不辩礼仪”则“不受万钟之俸”的人格坚守,是尊严和自我地位的体现。普通人与贤人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保持、发扬、充实这种人性固有的美德。即“贤者能勿丧耳”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屏幕显示】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傅雷
过渡: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且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他们能够拥有自我的荣誉与骄傲,铿锵有力,坚持自我。
那么,景春所认同的大丈夫符合这样的标准吗?
【屏幕显示】
朱自清《经典常谈》: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人主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过渡:可见,景春与孟子探讨辩论的焦点在于:大丈夫是否需要符合仁义道德的原则。
【屏幕显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而景春举公孙衍、张仪的例子是从个人成就方面来探讨。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东周鬼谷子
过渡:由此可见,儒家推崇的“大丈夫”即为君子,是在德行道义上坚守原则,留有底线的。正像张载所言,而纵横家们所推重的是个人所为,即“有为”层面探究。但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仁可以影响后世百代,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人类社会需要道德,人们内心的仁德选择了仁,而“仁”“义”“礼”是我们所追求的精神层次的最高理想。
【屏幕显示】
大丈夫标准之一:独立人格
二、大丈夫标准之二:社会担当
过渡:当我们认可大丈夫应该具备个人内在层面的独立人格之后,必然会思考到作为大丈夫所应该具备的外在素质。即身处于社会之中所自觉担负起的责任。
【屏幕显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过渡:文章列举六位历史著名人物,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砺之后终成大业的例子,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孟子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只因一腔热血,济世之心,便可几十年苦研学问,几十载往返于诸侯各国之间,至死不渝,也体现出自我对于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三、大丈夫养成记
刚才我们从文本中归纳梳理出孟子推崇的大丈夫的标准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担当,那么大丈夫是如何养成的呢?我们不妨从孟子其人入手,从他的论辩文中去探寻吧。
【屏幕显示】
《孟子》的论辩艺术
1. 类比推理,长于譬喻
2. 对比衬托,气势浩然
现在请大家梳理三篇文言文,完成表格,并分析探究。
(小组交流、朗读体会、展示探讨)
篇目
类比
对比
分析作用
《鱼我所欲也》
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
正反道理论证、
正反举例论证
类比: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引对方入局
对比:生动形象地形成对立面,表达效果立竿见影
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面:六人事例、个人艰苦奋斗
反面:入——无法家拂士
出——无敌国外患
《富贵不能淫》
妾妇之道——公孙衍、张仪之辈
破——景春之语
立——大丈夫标准
 
过渡:孟子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体现出他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所在。这样的性格特征也在他的论辩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屏幕显示】
大丈夫的养成需要养气。
养气,即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谢地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这种浩然正气,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表现在文章上就自然而然地就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由此可见,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正符合“大丈夫”的标准。这是坚韧的脊梁。
【屏幕显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谁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民族的脊梁”是指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为我们称颂的伟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民族文化所千古传颂的主题。我们从中汲取顾大局、识大体、重操守、重自强、重节俭、讲团结等文化精华,不断提升自我内在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屏幕显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
独立人格 + 社会责任担当 + 养正气 = 大丈夫
(齐读结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