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证明时间和空间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于一百年前证明了当代物理

 新用户49272060 2022-03-19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生于1724年,病逝于1804年。

康德在那个年代,他只是凭着思维推理,便证明了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只是存在于人类的主观意识之中。他例举了四个例证。

文章图片1

第一,康德说:“空间不是一个从外部经验得出来的经验概念。”

如果我们是从外界事物当中感觉到空间的存在,那么空间是实际存在的。但情况相反,在我们观察外界事物时,已经用一个空间的表象去观察它。我们使用空间来形容外部物体的前后、左右、并列、远近等等,说它们这个在这里,那个在那里,或说它们在一起、或不在一起。

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们已经强调过,只有从经验中来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时间亦是如此,我们是用时间来反映我们眼中的事物,如此说它们同时存在,或者先后存在。

文章图片2

第二,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事物存在的空间,但却不能反过来想象没有空间的事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设想有空间而无一物,却不能设想有事物而没有空间。时间亦是如此。

这一点说明空间和时间并不需依赖事物而存在,而人只能依赖空间和时间去感知事物。

第三,康德说:“空间不是一般事物关系的推论概念或普通概念,而是纯直观”。

这个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都是一般事物关系的推论或普遍概念。如此“人”“红”等等概念都是由各种具体的人、红中抽出来的。例如人是从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等中抽象出来;红是从胭脂红、朝霞红、花之红等中抽出的概念。可是龙、上帝、恶魔等并不是从具体中抽出来的,时、空亦是如此。

第四,正因为对全体的直观与对它的部分的直观在性质上是相对的,空间不像概念那样把不同的对象包含其中,具有特定的外延;对空间的直观融合了无数的对象,它可以无限延伸。

关于时间的论证,除了与上述四点类似的理由之外,还有一点理由:时间的单向度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想象经验事件的前提,这一点也证明了时间的先天性或纯粹性。时间与空间还有一点不同: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而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这是因为,空间是我们的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而时间是我们的意识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现象。

文章图片3

让我们看看看到下面的这段议论,体会一下他的远见能力。

康德说,时间和空间只是“我们(人类)直观的主观纯形式”,只有那些有限的存在者才具有感性直观,他们因而才有直观形式,但不一定所有的有限存在者的直观形式都是时间和空间,或许,与人类不同的有限存在者另有不同于时空的感性直观形式;但我们不能确定这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时空只是人类的感性直观形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形式。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只能看到三维空间内的事物,而另外还有四维甚至更多维空间,而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人类的空间性直观只是三维的

文章图片4

既然时空观念只是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主观形式,那么我们譬如就是戴了一副兰色的眼镜在观察周围事物,看得懂一切永远都是蓝色。

康德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人类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人类所知道的只是人类眼中“看到”的事物。我用哲学语言再来陈述一下这个观点:康德将世界区分为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前者是事物本身或物自体,为我们所不能知,因此,至少在认识论范围内,可以对它存而不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我们所有的知识只是现象界的知识,现象之外的东西我们只能加以思考,而不能认识。

康德是这样认为,科学与数学的知识只是表象的知识,而非独立实在的知识。数学形式的物理学告诉我们的知识,充其量只交待了事物在时空中呈现的状态。至于物自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理论有些不可理解,匪夷所思?但是,现在的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了康德的这种思想。

文章图片5

以前,人们以为,实在是由物质的物体组成的,物体的基本成分是像微粒一样的叫做原子的小圆球;它们在客观存在的时空中运动,服从“科学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然而,现在科学家却告诉我们,物质是由看不见的也许纯粹是假设的叫做“电子”的单位组成,原子并不服从牛顿定律。更让普遍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相当于某个任意的标准,整个宇宙并没有客观的标准。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也不精确。宇宙并不像一架机器,宇宙中也没有任何容纳可以轻易称为“物质”的东西。后来罗素甚至说“物质”早已成了描述它不存在的地方发生的事的俗套话。

另一方面,作为物质的微粒,电子并不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活动,它们根本就不按日常世界中普通事物那样活动。爱因斯坦、海森堡和布罗格力发现了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由于我们只能用电子观察电子,即不能直接观察电子,所以只能推断它们的性质。这就提醒人们,科学也有人类认识无法超越的界限。人和科学都不是万能的。同样,亚原子微粒的变化也只能在或然性的界限内预测。这样,近代物理学

所声称的确定性和确切性就是不可能的目标。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实际上宣告了确定性的虚妄。詹姆斯·基恩斯爵士在他的《物理学与哲学》一书中曾以6个命题来总结量子理论的结果:⑴自然地统一性消失了;⑵外部世界的确切知识不可能;⑶自然的过程不能充分表现在空架构中;⑷主体与客体的明确区分不再可能;⑸因果性失去了其意义;⑹如果有一个基本的因果律,它的现象世界之外,为我们达不到。

文章图片6

后人对康德的评价非常高,称他是近代哲学家之中最伟大的,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界影响很大。美国罗侧斯特大学的著名教授贝克在六十年代初说:“过去数年中,英国、意大利、美国对康德的研究都有值得注意的数量上的增长和质量上的进步。就是在德国,对康德的兴趣也在一个由休谟统治的思想时期(英、美)之后,将随着有一个康德批判主义的重建和复活。”另外还有其他人的一些评价,如:“……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对康德的回复”,如“康德的观点与现代自然科学——从物理学到生物学都完全适应。”

在三十年代帕顿就曾指出:“……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中,科学家们自己发现了悖论和矛盾……甚至断言:时间只是人类观察事物的方式,它不能在物理世界中发现;我们只有测量,而并没有我们所测量的对象。这些断言都是完全独立于康德的影响下出现的,却非常像是康德学说的复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