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二一五:炙甘草汤无效,细辨方证——经方与时方接轨治愈反复心慌10余年

 了然3z5ctoaa2w 2022-03-19

医案二一五

图片

关键词:炙甘草汤与天王补心丹区别;抓主证(主证不一定是主诉);汤药不对证,7剂罔效,汤药对证,1剂而愈!问诊查体须详尽


赵某,女,65岁,初诊日期:2016年8月19日。

主诉:反复心慌10余年,加重2年。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出现心慌,活动后则胸骨下段不适,未予重视。2年前患者出现心慌加重,发作频繁,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予对症处理(具体不详),心慌有所减轻,但仍有发作,患者苦于此,遂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心慌频繁发作,每天均有发作,呈阵发性,心悸亢进,活动则胸骨下段不适,无气短。眠差(10余年,近一周较重),入睡困难,全身乏力,怕冷,纳少,大便干,一日1次,夜尿3次,无尿频、尿急。

查体:体型微胖,舌淡暗,少苔,有裂纹,脉沉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说:“脉动悸,心结代,炙甘草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炙甘草汤的方证为:心悸亢进,精神萎靡,体质虚弱(多偏瘦),口干,皮肤枯燥,大便干燥。本案中患者心慌频繁发作,每天均有发作,呈阵发性,心悸亢进,活动则胸骨下段不适,全身乏力,符合炙甘草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炙甘草汤证。

诊断:心悸 炙甘草汤证。 

治疗:方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20g,党 参10g,桂 枝15g,生 姜15g,

麦 冬12g,生 地60g,火麻仁 6g,大 枣15g

阿胶珠10g。

10剂,日1剂,水煎服,加白酒20-30ml,与药同煮,分2次早、晚温服。

二诊(2016年8月29日):患者自诉7剂药后出现全身酸软乏力,心慌无变化,入睡困难无变化,即自行停药。

现患者心慌同前,眠差同前,笔者反思,并且详细询问患者四诊信息:患者诉每天下午发作全身冷、乏力、自觉心跳加速,平素嗳气频作,胃脘部发硬(半年),舌淡红,少苔。前方无效,细忖之,患者有胃脘部不适,以及失眠,虽未主诉,但或为主证,遂改方。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旋覆代赭汤的方证是:胃脘部胀满,按之不痛,噫气频作,呕吐痰涎或泛吐清水或头晕作眩,或纳差,大便干,苔白,脉弦。本案中患者平素嗳气频作,胃脘部发硬(半年),舌淡红,少苔。符合旋覆代赭汤方证,故辨为旋覆代赭汤证。

《校注妇人良方》云:“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海,化痰涎,祛烦热,除惊悸,疗咽干,育养心神。”笔者临床体会到天王补心丹的方证是:心悸、失眠,烦热健忘,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最主要的方证是心悸、失眠。本案中患者心慌,活动后则胸骨下段不适,眠差(10余年),入睡困难,少苔。符合天王补心丹的方证,故辨为天王补心丹证。

诊断:心慌 失眠 旋覆代赭汤证 天王补心丹证。 

治疗:方用旋覆代赭汤合天王补心丹。

代赭石5g,党 参10g,清半夏10g,旋复花15g(包煎),

生 姜25g,炙甘草15g,大 枣12g,柏子仁10g,

酸枣仁60g,麦 冬10g,生 地10g,当 归10g,

丹 参10g,玄 参10g,桔 梗10g,磁 石10g,

五味子10g,远 志10g,茯 苓10g。

7剂,日1剂,水煎服,晚饭前半小时、晚饭后一小时各温服1次。

三诊(2016年9月5日):患者述1剂药后即诸症缓解,自觉“回到年轻时的状态”。心慌基本已愈,服药期间仅发作过1次心慌。夜寐好转,胃脘部发硬已愈,嗳气减少。

随诊1个月,心慌及失眠均痊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卷第四》中说:“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认为此为胃虚之证。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卷二》中则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邪气则解,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也。”认为此为胃虚挟痰之虚实错杂之证。

《伤寒论》第157条中:“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与本条雷同,皆为伤寒解后,所发噫气,只是多下利一症。楼全善在《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痞》中直指:“病解后,心下痞硬,噫气,若不下利者,此条旋覆代赭汤也;若下利者,前条生姜泻心汤也。”认为二者病机相同。日本森立之在《伤寒论考注·卷二》中引汪琥言:“此噫气比前生姜泻心汤之干噫不同,是虽噫而不至食臭,故知其为中风虚也。”认为旋覆代赭汤之证偏虚,生姜泻心汤之证则多食积之实,由是观之,本条还是以虚为主。诸多医家对于本方的观点也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两种观点。观二方组成,皆以半夏、人参、枣、姜、草为基本组成,补虚降逆之意现矣。生姜泻心汤多黄芩、黄连二药,旋覆代赭汤则多旋复花、代赭石二药,可见前者在补虚降逆的基础上又加清火之药,是有内热之象,后者则加了降逆之药,应是气逆更重。笔者临床体会到旋覆代赭汤的方证是:胃脘部胀满,按之不痛,噫气频作,呕吐痰涎或泛吐清水或头晕作眩,或纳差,大便干,苔白,脉弦。综观本案患者四诊信息,当属脾胃虚弱,胃气上逆,故投以旋覆代赭汤以降逆补虚。

《校注妇人良方· 卷六·妇人热劳方论第一》云:“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海,化痰涎,祛烦热,除惊悸,疗咽干,育养心神。人参去芦 茯苓 玄参 丹参 桔梗 远志各五钱 当归酒浸 五味 麦门冬去心 天门冬 柏子仁 酸枣仁炒各一两 生地黄四两 右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竹叶煎汤送下。”

吴昆在《医方考·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中》云:“过劳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难,或是溏利,口内生疮者,此方主之。”清·何炫在《何氏虚劳心传·虚劳选方》中谓此方治“忧愁思虑伤心,心血不足,神志不宁,健忘怔忡,心跳善惊,虚烦无寐,大便不利,小便短赤,咽干口渴,口舌生疮等症。”二者所述,皆心阴不足,心火亢盛之证,诸多医家亦以为然,即天王补心丹病机为两方面,一为心血不足,二为虚热内扰。

张秉成在《成方便读·卷之一·补养之剂》中说:“夫心为离火,中含真水,凡诵读吟咏,思虑过度,伤其离中之阴者,则必以真水相济。”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卷四·天王补心丹》中说:“补心丹用生地黄为君者,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补心之神耳。”多数医家认为此方之意不仅在于降心火,亦要滋肾水,而生地主要为此用。笔者临床体会到天王补心丹的方证是:心悸、失眠,烦热健忘,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最主要的方证是心悸、失眠。本案中患者心慌,活动则胸骨下段不适,眠差(10余年),入睡困难,舌淡红,少苔。符合天王补心丹的方证,故用天王补心丹证补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与炙甘草汤均为补心之剂,均可用于心悸,仲景云炙甘草汤用于“脉结代,心动悸”者,与天王补心丹不同之处在于“脉结代”。何为“脉结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中说:“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气血虚衰,不能相续也。”言此为气血俱不足之象,由是观之,炙甘草汤用于气血双亏者。而天王补心丹所治之证多有阴虚火热之象,如柯琴所言:“心者主火,而所以主者,神也。肾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多强调的是心阴不足。再者,两者均为“心”病,医家而每提及炙甘草汤,多以《素问·痿论》中“心主身之血脉”论及,是心与血脉的关系,心脉受损,心气鼓动出了问题,则“脉结代,心动悸。”而天王补心丹者,则多言《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心与神的关系,心阴受损者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

从二者组方来看,炙甘草汤君药为甘草,《名医别录·上品·卷第一》中言其“通经脉,利血气。”为补气利气之要药,丹波元简在《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直接指出:“心悸脉结代,专主甘草,乃是取乎通经脉利血气。”方中药量较大,炙甘草为四两,而生地用了一斤,大枣也用到书中最大量——30枚,加火麻仁、阿胶、麦冬等滋阴养血之药,和人参、桂枝等益气养阳之药,滋阴养阳并举,皆为复脉。天王补心丹多认为生地为其君药,《医方考·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谓生地“解心热”,主要为清热,汪昂在《医方集解·卷一·补养之剂》中说:“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方中玄参、天麦冬、当归、丹参滋阴清热,朱砂、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收敛安神,佐以少量人参,茯苓益气以养阴安神,重在滋阴清热安神,方中生地量较大,为四两,剩下皆为常量,重在慢补。

本案中患者主诉为心慌,亦有心动过速,心脉不稳之象,故投以炙甘草汤,意在于气血双补以复脉,而忽略了胃脘胀满,脾胃虚弱之象(首次未提及),投以大剂量生地,而至其不能耐受,诸症未减却出现怕冷、乏力等症,二诊时用养心安神之药兼顾脾胃,药量不大,反取效甚速,可见诊病时抓主证之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主证并不一定是主诉。另外,问诊查体须详尽并兼顾患者体质,才能把握准病机,药到病除。

 天王补心丹的方证是:心悸、失眠,烦热健忘,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最主要的方证是心悸、失眠。

 旋覆代赭汤的方证是:胃脘部胀满,按之不痛,噫气频作,呕吐痰涎或泛吐清水或头晕作眩,或纳差,大便干,苔白,脉弦。

往期推荐

医案一二四:古法加减——三首经方叠用治愈心慌1个月,加重1周,咳嗽、咳痰6个月案

医案二一三:桂枝新加汤治愈腰痛、两肩痛4年案

医案二一二:经方不传之秘在于量——治愈腹胀2年,加重半个月案

医案二一一:经方三味药治愈快走时心前区疼痛,憋气3个月案

医话:读张志聪《本草崇原》谈多少人“伊黄之门,终身不可入也”

以上内容来源于何教授新书《白天临证,夜间读书——<伤寒论><金匮要略>与疑难病的治疗》,更多精彩尽在书中。

“白夜”系列二

《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

“白夜”系列三 

《<伤寒论><金匮要略>与疑难病的治疗》








图片

      何庆勇教授简介

何庆勇,字鹏伟。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仲景国医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中国荣耀医者,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国家卫健委)
现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

长年致力于仲景伤寒学说,笃尊汉唐古方,矢志于方证辨证,临证恒用经方或经方叠用而治今病,临证处方药味严格遵守《内经》“多则九之,少则二之”,临床处方平均药味仅3-6味,并且疗效显著。对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的古方治疗临床疑难病症有较深的体会与丰富的经验,诊治患者遍及世界各地,多次获得年度患者满意奖。何庆勇教授的大量医案被收录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获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仲景国医临床精湛奖”,被北京、河南、南阳三地联合授予仲景国医十一大门人。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伤寒论》《金匮要略》课程授课老师,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项目《伤寒论》课程主讲老师(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何庆勇主任医师首次较系统的针对《伤寒论》提出了“类方—方证—主证”辨证新体系,针对《金匮要略》提出了“辨病—方证—主证”辨证体系,易学易懂易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先后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发表SCI文章26篇,独著或主编《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伤寒论钤法》等学术著作17部。其中《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出版1年内均已销售超10000册。已经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5名。近年来受邀在全国各地就《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讲课或直播,累计听众数万余人次,被业内誉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临床研究第一人”。

国医大师路志正评价其为“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及学岐黄,精研经方,诚杏林之中流砥柱也”“天机敏妙,博学好古之士也。”国医大师薛伯寿评价其为“谙熟中医经典,尤其对《伤寒论》的研究颇有心得。”“对经方,对《伤寒论》研究很深!”国医大师刘志明评价其为“博极群籍,雅好《伤寒》《金匮》之书,每每诊病,笃尊经方,详辨方证,凡有施治,悉本仲景,多应手而愈,如有神助,实为仲圣之力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