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树中教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4-05-03

高树中教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高树中教授临床上遇到脉象右侧上关上滑的胃病病人多用半夏泻心汤。

一、脉象右侧上关上滑的解释

《内经。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 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 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 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中记载右关对应脾胃。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诸积大法.

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

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关上.积在脐旁.

上关上.积在心下.

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

脉出左.积在左.

脉出右.积在右.

脉两出.积在中央.

各以其部处之.”上关上对应心下。心下《伤寒论》中代表的是: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上腹,胃脘部”。

所以,右侧上关上对应人体的胃部。

滑脉,《脉经》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濒湖脉学》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炎,上为吐逆下畜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痜淋看尺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主实、主热、主邪盛”

、半夏泻心汤解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处可见,一是《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可见半夏泻心汤是用于治疗心下痞的。痞,刘力红《思考中医》“否……..,天地不能交通,阴阳的气交不能很好地实现。”所以,心下痞就是因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的胃脘部的胀满。

半夏泻心汤为何可以治痞?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果正虚(误下《伤寒论》第131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第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第158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邪实(·柯琴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何廉臣“大抵泻心汤法为湿热而设”)而气机失常至痞。《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给出的治疗大法辛开苦降。方中半夏、干姜辛开,黄连、黄芩苦降,炙甘草、大枣人参顾护中焦。

综上,右侧上关上滑则是邪阻胃脘,半夏泻心汤则可开通胃脘部的气机,从而治疗胃病效果良好。

三、半夏泻心汤与其它四个泻心汤的区别及应用。

《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大黄黄连、附子、半夏、甘草、生姜等五个泻心汤。其余四个分别是: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较半夏泻心汤为热邪壅聚,热壅较甚。

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较半夏泻心汤为上热下寒,痞兼阳虚之寒热痞。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较半夏泻心汤为里气更虚,故加大甘草用量以补气。

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较半夏泻心汤为,饮食不化,挟有水湿致痞。

四、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的比较

柯韵伯说:泻心汤乃稍变柴胡半表之治,而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陈修园说: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腑证有痞、痛、利、呕四证之辨。由此可见,半夏泻心汤证与小柴胡汤证是同属少阳病,而两者证情复有区别。其主症,柴胡证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半夏泻心证心下痞满。从煎煮法看二者皆需去渣再煎,这是和解剂的典型煎煮法,故小柴胡汤偏属阳,半夏泻心汤便属于阴。从脉象看左为阳,右为阴,右上关上滑当用半夏泻心汤,左上关上滑当用小柴胡汤(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