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心汤的不同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1558965 2019-06-14

01 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痞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顷刻,绞去滓,分温再服。

【提要】辨热痞及热痞兼表的证治。痞有水有火,心下痞有属于火的,也有属水的。

【主症和病机】心下痞,按之濡,是指病人自觉胃脘部有堵闷痞塞之感,不痛,按之柔软,乃气机痞塞,而不是痰水实邪的凝结。(按之濡,应该是腹诊虽膨胀,但不甚坚硬,也没有痞块之意。因方中既然用大黄、黄连之类的苦寒泻火药,那就一定是实热而绝非湿热,故脘腹不会柔软无力。)关上浮,关候脾胃,浮是热象脉,浮主阳热有余,无形邪热干扰了中焦的斡旋功能,而导致中焦枢机不利,气机痞塞。热痞于心下是阳脉,在气分,而不是凝结在里。

【分析】既然是火热之邪,这个人要心烦,另外小便发黄,大便通不是秘结,因为它是气痞,大便虽通而不爽,总像是拉不完。也有的患者有心下痞的同时出现衄血和吐血。

【治法】泻热消痞

【方义】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又有推陈致新之力。黄连能够清热,但又能厚肠胃。在用法上用麻沸汤浸泡二药少顷,绞汁而服,意在取其寒凉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热,“取其气而保其味”,薄其苦泄之味,以防直下肠胃。《金匮要略.惊悸吐衄篇》中的泻心汤方及诸泻心汤都是芩连并用,足以说明本方有黄芩。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用于治疗各种血证、原发性高血压、神经性头痛、口腔溃疡、糖尿病、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急慢性结肠炎、急慢性胃炎、痢疾、结肠炎等,凡具备热实火盛特征者,皆可应用。太仓公淳于意的诊籍里有一个“火齐汤”,据说就是三黄泻心汤。唐容川《血症论》用三黄泻心汤治疗胃热盛的吐血衄血,就是水煮后服用的。他认为止血必降气,降气必清热,所治疗的出血是由于火热导致的气郁,然后导致了热迫血分从而出现出血。泻心汤还有另外一种含义,主降火,泻火。动物实验提示三黄泻心汤有较好的降脂作用。又方治疗黄水疮,山东省中医研究院《资料汇编》载: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苍术、白芷等分研末,治一切黄水疮作痒、蔓延,湿者干撒,干者麻油调敷。本人用此方加菊花泡茶喝治疗目赤肿痛,眼生云翳,眼前如有黑星飞行,视物模糊。用此方加五倍子治疗口腔溃疡。亦治一患感冒即鼻衄,大便长期干硬燥结。

02 附子泻心汤

热痞兼表阳虚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另煮取汁)。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扶阳为重,泄热为次。

【论述】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三黄清里热,炮附子温阳固表。这是个寒温并用的方子,煎煮方法,三黄用麻沸汤浸渍,附子另煮取汁,一个取其气,一个取其味。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取轻而补取重,仲景用法之妙,制方之精,实让后人叹服。

前人用本方治疗中风、食厥;现代用治头痛、痢疾、胃肠炎及临床上有里热盛而同时见阳虚者,比如虚火牙痛,久治不效不愈可用此方效优。

说到这个治火牙痛,我父亲留个经验方,效验极佳,屡用屡效,分享给大家,自编歌诀:石膏荆丹地青草,麦连知柏芎芷燎;术芍羌胆柴栀配,黄壳桔芩饭后饶。

03 半夏泻心汤

热痞正虚,上热下寒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证成因】少阳误下,中气受伤,斡旋失司,气机壅滞,而成心下痞。这一条是论述误下少阳以后出现的三种不同情况,很有辩证意义

【少阳病】就是“呕而发热”,这里的“呕”是胆病犯胃,“热”是热郁胆腑,是少阳受邪,气机不利,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以他药下之”,未用小柴胡汤,而是用了其他泻下的药物。这是错误的治疗,违反了禁汗、禁下、禁吐的少阳三禁。《医宗金鉴.伤寒论心法要诀》“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李东垣还说“禁利小便”,就变成四禁了。误下以后有没有变化?如果这个人体质好,虽然是误下了,“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虽然是用泻下了,但这个人的邪气还未变。服用小柴胡汤后作解了,就是要形成战汗而解。“蒸蒸”鼓邪外出,“而振”是颤动是哆嗦发冷的样子。先恶寒后发热然后汗出而解。这个汗出,有的是自汗而解、有的是自衄而解,这里指的是战汗作解。如果是只战不热,说明正不抗邪;如果只热不汗,是正不祛邪,在临床上要辨明。“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就是热与水邪结成结胸证了,用大陷胸汤主之。这条原文在《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在《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也称为呕利痞,亦称痰气痞。把呕放在前面,半夏为君,降逆止呕。半夏泻心汤体现了辛开(半夏、干姜)、苦降(黄连、黄芩)、甘调(人参、大枣、甘草)。辛能散结,苦能泻热消痞,甘能补中,恢复中焦脾胃的枢机斡旋功能。

【煎煮方法】半夏泻心汤的煎煮方法也很特别,去滓再煎。在《伤寒论》有7个方子是需要去滓再煎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汤;还有和解少阳枢机的大、小柴胡汤、柴桂干姜汤。我们今天讲煮药、熬药、煲药、煎药,在古代却不一样。古代“煎”指的是“有汁而干”,实际是去滓浓缩。去滓再煎以后味道是分明的,开始是辣的,之后是苦的,到最后是甜的,辛、苦、甘三种味道体现得比较清晰。

古代的“熬”是火焙也,是用火烧,比如抵当汤中的水蛭、虻虫,尤其是虻虫,烤干以后变脆,翅头足就容易掉了。前人及今人对于本方的应用均广有发挥,本人用此方亦多有效验,福泽病患众多。

临床医案

刘某某,男,73岁。西医诊断胃溃疡。其人体瘦,平时食少,纳谷不香。就诊时诉胃满闷腹胀,午后胀甚,食后欲呕不得呕,矢气不畅,大便时而溏时而夹脓,日3-4次,口苦舌涩喜饮,舌苔微黄,脉沉有力。为寒热错杂阴阳失调,升降失调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此方以调和之。前后服20剂,获效。

另外,在临床上治疗肝炎腹胀,肺气肿咳喘、失眠、胃胀等病症均取得很好疗效。

特别是肝病病人胃胀者居多,我平时用药多以平胃散为主方,然后根据适应症病机属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或呕或利,再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并调阴阳。也常用半夏泻心汤加代赭石、旋复花、广木香、郁金等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04生姜泻心汤

热痞正虚,上热下寒,饮食停滞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煎煮方法】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多了一味药,同时剂量也发生了改变,即减去干姜二两,再加生姜四两,共八味药,治法仍是辛开苦降甘调,但是强调加生姜,这个方子的主要特点是生姜干姜同用,干姜守而不走,生姜走而不守,干姜温脾阳,生姜散水气,这个痞是水饮食滞。用法是去滓再煎。

05甘草泻心汤

脾胃虚寒,虚热作痞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方是炙甘草的量加重,原来的三两变四两,实际上是增补脾胃的力量。因本条突出了“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说明腹泻非常频繁,“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消化不良。“干呕,心烦不得安”是胃气不和的表现。《伤寒论》载本方无人参。但《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等载均有人参,疑是脱落。众多医家根据脾虚下利的严重性一致认为有人参。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都是苦泻辛开、寒热兼顾、补消并用的和剂,方名虽三,而所用药物(芩、连、干姜、夏、参、姜、枣)相同,三方都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和理中去术之合剂,实际上仅是一个治法的三种加减。

三方主证

1.干呕或干噫食臭;2.心下痞硬满;3.腹中雷鸣;4.下利。尚有脉沉濡或沉弦,舌苔当黄腻而厚或边黄中心黑腻舌质润,口粘腻等。

三方证不同点

半夏泻心汤以呕逆较著;生姜泻心汤以干噫食臭较著;甘草泻心汤则以下利完谷不化为主,人更虚,并有心烦、精神不安、失眠多梦,焦虑和其他神经症状。

三方的配伍加减

三方均以芩、连、干姜、半夏为主药,不可变易。程门雪说:“简言之,寒加附子,热可加重黄连,虚可加人参,实可加大黄,兼表可参柴桂。其为用之广,举一例百,以贯之妙矣。”

海昀,女,50岁。中医主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研习中医,重在临床参悟,济世传家。从事于中医教学工作十余年,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慢性胃病、乳腺病、妇科病及疑难杂症等。在治病上有独特的治疗思路,独有的用药特色,独显的临床疗效。用药能智圆行方,胆大心细,每遇疑难病症,则法有变通,方有新奇,授以汤丸,无不效验。其临床经验、验案在《中医杂志》、《国医论坛》、《疑难杂症治验》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工作单位:萧县龙城镇凤山社区卫生服务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