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中讲庄09︱庄子内七篇的思想脉络

 慧然 2022-03-19
感谢闻中先生授权转载

闻中引言 

前天晚上,在森林二群讲解庄子《应帝王》的开始,重新回顾了一下庄子内七篇的思想结构,后来,学生刘艳茹整理成了文字,现稍作整理,修正如次,供众人参考,谨此不赘。



图片


> 正文
  

庄子内七篇的思想脉络

闻中


我们来讲一下这个《内七篇》的思想结构。诸位应该还记得,整个内七篇,按照张远山先生的讲法,它就是一个生命完成自我、回归自我,同时也是实现自我的过程。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我们再借用庄子的神话思维:由北溟起飞,到南溟结束。走的是一条弧线形的道路,其实也就是从人间即蓬蒿之间起飞,飞翔于九天之上,再降落到“无何有之乡”,或者“藐姑射之山”,后两者也都是“南溟”的另外一种称谓,这是生命的一种纵向完成与横向回归,最后,藏天下于天下,世界仍然还是同一个世界,而真人已经成就了一颗心灵的大境界。

里面隐含着从不自然到自然、从小我到大我,从无常的命运到能够掌控自己生命的自由,指向了存在界的一种永恒轴心,用《齐物论》里面的话讲,也就是“道枢”,“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就是这么一种大生命之大境界的完成。而表达在文字里面的线索,就是由《逍遥游》到《应帝王》的创作过程。最后,真人的生命境界落在浑沌既凿,而归于倏忽迅捷的人类时间,也就是人类的历史。

这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生命的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从文化到造化、再由造化回归文化的两行之路,是一条弧形的生命线索。

【逍遥游】

《逍遥游》中,庄子直接解题的是这么一句话:“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然整篇需要我们了解的,则是人生境界之高下,它突破了文化世界的形形色色的“无知”、“小知”与“大知”等不同境界之后的看见与恍悟。这里面所讲的逍遥,就是自由的境界。不过,这里的自由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而是指人的自足与无待之心灵境界,前者是文化的,后者是造化的,也就是人们内在生命需要觉悟到的自为自造自主的境界。因为绝对自由的秘密,就藏在“无待”之中。而若要完成“无待”,需要与世界隔开距离,即“无待于外”之同时,还要有“有待于内”的精进,一定是在“无待于外“与“有待于内”的相同步调时,才构成了生命一番内在的朝圣之旅。有待于内,也就是有待于己,这意味着什么呢?“有待于己”,是指恢复眼眸与耳朵的清新,恢复五根的自然性,从“自然”中获得存在界的“真谛”,最后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终于收获了最高的“绝待”境界,学会“适性逍遥”。这样的一种对自我的期许,是绝不放弃的,所以,它不是适人之适,非属有待的社会性自由,而是自适其适,并游心于物之初的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所推崇的境界。这种逍遥,是要从人间的文化里面摆脱出来的,由鱼化鹏,以归入无穷造化的妙境。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从“非自然”的文化到“自然”的造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从“小我”到“大我”、“假我”到“真我”的一个过程。任何让你必须依赖的,无论是人,是事或物,都会让你远离自己的“自由”,就此,甚至还包括了对超越者,譬如对上帝的信仰。

【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罕见深度的哲学杰作,里面含摄着有多个层次的心灵觉醒。其最核心的句子,我以为是南郭子綦对门人子游说的那一句:“和之以天倪,因之以蔓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我曾归纳为“和之天倪因蔓衍,振于无竟寓无境”。其大旨是反对人类执著于各种造作出来的意识形态。要对各种思想观念完成一个知识论上的超越,摆脱“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等是非对错的执念,庄子一声长叹:“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庄子有重估一切价值的大勇气,对那个时代的各种问题皆有自己的判断,十分深刻。这一点与西方的尼采类似,只是比尼采要更为深邃、也更为稳健,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何等的气魄、怎样的笃定。最后,庄子用鸜鹊子与长梧子对话中“梦中梦”,以及用“魍魉问影”和“庄周梦蝶”来结束,在所有的差异相当中,看到了实相的统一,“诙诡谲怪,道通为一”,从而获得了《齐物论》之“齐”,这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大平等。这个平等,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等,不但是人和人的平等,更是人与万物之间的一种平等。不但是非一气,而且万物同根,此种观念也可以由“庄周梦蝶”这一寓言当中透显出来。若只是认庄周为非蝴蝶,是未能忘我也;若是执蝴蝶为非庄周,则是未能忘物也。这里,是对人和万物本质一元的一种深刻洞见,所以,这个“齐”,正是存在界之“差异相”当中,而恍悟本质之“齐一相”。对于那些尚处在“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的芸芸众生,不啻是一剂清凉散。为此,有望祛除那些虚假虚伪的“假君”、“假宰”,回归“真君”、“真宰”,也就是天道自然,这时候,人们才可以解决意识形态的各种无意义纠缠。

【养生主】

《养生主》是内七篇最短的篇章,却又是由真谛趋往俗谛的纲要哲学所在,它用三则寓言来阐明全生养性的大道所是。三则寓言为:庖丁解牛、右师刖足与老聃之死。藉此分别引出后面的三个重要篇章:庖丁解牛引出的是《人间世》,右师刖足对应的是《德充符》,而老聃之死,引出了以“了生死”为主旨的《大宗师》。如果说《齐物论》是处理知识的问题,那么从《养生主》开启的四个篇章,处理的则是行动的问题。以真谛来夯定知识,解决一切因智慧不够而来的假问题;以俗谛来进入行动,解决一切因力量不够而来的真问题。两者一起,含摄了度过茫茫人世之双重的波罗蜜。《养生主》的解题之核心句子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其中,比起虽能葆德,而终究未免亏身的刖足者右师而言,庖丁堪称完美的至人,他知殆知止,兼保身葆德,极为圆满地阐明了一个人究竟是如何自由地穿越了世界的道路。为此,他需要俗谛的帮助,知道人与世界的边界,知道有些地方不能触碰,正如牛的肯綮处,刀刃要避开;有些地方则是自由的,如解牛时举止分寸的拿捏,能够以无厚入有间,故而游刃有余。妙哉,这是一种智慧的逍遥、也是一种行动的逍遥,它非常了得,与佛家的避世而来的自由颇为不同。至于葆德比保身重要,这一点表达在了《德充符》里面,用张远山先生的话说:“保身仅是生存,是为养生之次;葆德才是存在,是为“养生”之“主”。”而众人无知,只知保身,未明葆德之意义,故皆为老聃之死而哭泣,其执生之念,深矣固矣,是为天刑之枷纽,悬而未解,未能明白安时而处顺之真道,实乃不知之甚,一叹。

(待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