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道题

 蠢牛颜旭茂 2022-03-19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三子恺《人生三层楼》 上海三联书店
  这段话是刚刚从网上搜来的,否原话请各位自行考证
  我知道“人生三层楼”这个说法不超过二十年,但是关于怎样活着的思考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大约在十六岁左右,我读过一篇文章讲到“自我完善”的话题,文章名和作者都忘了,具体的内容也忘了,自我完善这层意思却刻在我的大脑里。那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终生努力却至今遥不可及的目标:活得像个贵族!
  前几天在贺林新老师寝室里喝茶,赵志平老师提到一个说法:“主动进化”,据说是刘龙德老师讲给他的。我很喜欢这个词汇,似乎跟“自我完善”是相似的意思,但是更合我的口味。

  我理解的人生三境界与丰子恺先生的说法略有不同,所以名称变成了“人生三道题”,而且每一道题都有一些小题和不同的完成度,给分差别很大。

  第一道题是“生存”
  生存这道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衣食住行,其实下面还有三个小题。
  衣食是生存的基础。最起码不至于冻饿而死,不然一切免谈。但是第一道题的起步阶段在当今的地球上却还有很多人举步维艰。然后,穿得暖,吃得饱,才算是勉强做完了生存题的第一步。
  鸟有巢,兽有穴。人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是有了安全感,生存这道题可以勉强及格。这一步能给多少分却是有很大的伸缩量的。比如我,目前还在还房贷的阶段,似乎这一步并不算做完,至于做得好不好,还不到评分的时候。而且房子也是有好坏等级的,这个话题按下不说。

  至于“行”字,也是说不清的。有了车,算不算把这一步做得很好呢?也算,也不算。这道小题后面还有个更难的加分题:自由地行走。这得有足够充分的油钱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能同时做好的人可不多。

  第二道题是“生活”
  生存还是生活,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如果终其一生,始终在做第一道题,哪怕富可敌国,终究只停留在生存阶段。
  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第二层楼主要是指学术文艺,我觉得还可以扩展一下,除了学术、文学、美术、音乐,也包括体育之类的业余爱好,甚至也包括看似物质生活,其实与温饱无关的品茶、焚香、旅游、化妆之类。这些都已经上升到生存之外的层面了,让人活得有一些别样的意味,只是后面那些在第二道题里分值不会高。
  这一道题与第一道题已经很不一样了,最显著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标准答案,不可量化,很难打分,但是可以感受。真心、自然,或者装逼,这是明摆着的不同。
  那天喝茶的时候,贺林新老师说:有个事情让我很苦恼。本来喝茶是一件很高雅的事情,但是我弄这个茶室却是为了会朋友,聊天。即使一个人喝茶的时候,心里却在想一些杂事,这是不是太装逼了?
  我说:艺术本来就是装逼,茶室也有。像你这样摆明了就是会朋友,想心事,又没有那些繁琐的仪式,直来直去,反而是真的在喝茶。
  题外话:“艺术就是装逼”是从陈丹青老师的视频里听来的,我部分同意。就目前展览和发表的当代艺术来说,可以说大多数都是装逼,只是各有轻重。但是我认为还是有不装逼的,那就是自己纯玩,不参展,不投搞,不赠,不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一直跟学生说,美术不适合做职业,适合做业余爱好,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的茶室都是从日本的茶道学过来的,日本人的茶室看起来都很朴素,他们管这种审美为“侘寂”。其实那些茶室哪一处是真的贫寒?都是极烧钱的玩意,人家桌上摆的一个瓶子就够几栋豪华别墅。而且还要弄一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朴素的本质是简陋、自然,这能叫朴素吗?从很多方面来看,日本人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只学了个皮毛,茶道也是。
  就比如你穿一件到处是破洞的牛仔裤,却要花一万多块钱才买得起。这个心理怎么解释呢,就是既想做出朴素自然的样子,又怕别人说你穷。所以“侘寂”这个概念要是放在中国古代,会被笑死。
  很多人说到“侘寂”,一脸崇拜的样子,我很想呕。想做朴素的样子,那就做吧,别怕旁人说你穷。
  这点勇气我倒是有的,虽然时不时也会有点点不好意思。前年的帖子《我的2020》里有网友留言说:“案上的器物,一般!手下的文字,很棒!”
  我脸红了!那个图片里只有带盒子的砚台花了两千多,其余都是更便宜的东西。无盒的砚台三百元,茶盘一百多,几件铜活加起来不到一百,其余都是新的(包括那对铜镇尺),墨床是河里捡来的石头。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三张图:砚台、寝室一角、自己写的字。发的时候还在想,朋友圈里很多都是玩收藏的,有些人还玩得挺高级的,我寝室里的家具要么是学校淘汰下来的作业架、办公桌、办公凳,要么是几十、一两百块钱买来的老杉木椅子、茶几。插花的罐子是几元钱从农家收来的,或者干脆是别人送的。这样的图片发出去会不会让人鄙视?然后又想,鄙视就鄙视吧,我本来就不是有钱人,然后就发出去了。

  第三道题是“超脱”
  我以前看过的文章,似乎丰子恺先生提出这个人生三层楼的观点就因为他的恩师弘一法师去世,然后有感而发的。所以他所说的第三层楼——灵魂生活,主要是指宗教方面,这可以理解。
  但是我觉得灵魂生活没有那么片面,探索宇宙真理、人生的意义,或者心怀大众的人,甚至只要是利他的,甚至只要是超出物质追求的,都是灵魂生活。做到一点点,给一点点分,做到极致,给高分。可以是宗教方面的人,也可以是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甚至普通人。
  别看我把范围扩展到普通人,其实能在这道题上拿到哪怕一点点分的也是极其稀罕的了。记得很多年前,看到一篇报导:一位退伍军人,出生在深山坳顶,跑运输赚了一百多万,然后全部拿出来修了一条从他们村子出去的路。我当时说,这个事情如果是真的,这人实在是很伟大,了不起!
  一位同事说:这有什么啦,我要是有那么多钱,我也可以做到。我马上说,你拉倒吧,你就算有一千万,也未必能拿出一百万来修路,反正我是做不到的。那位同事的情况我是知道的,一句话:有便宜不沾是王八蛋!
  敢问各位师友,摸着自己的良心想一想,这位退伍军人做到的事情您可以做到吗?

  我把这种行为和这种人称为“超脱”。

  但是这道题的给分更加难以量化,甚至这一道题被世人给高分的有很多是岳不群,不举例了,各位自己找。

  为什么我说三道题,而不是三层楼
  按照丰子恺先生的说法,这三重境界像楼层一样,是一层一层上去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么住在一层,要么去二层,要么去三层,不能同时都在,但是我说的三道题不是这样。
  比如我自己,第一道题还没做完呢,更别说做好,但是我同时也在做第二道题,而且我自己觉得第二道题比第一道题做得还要好。当然,如果我想做,也可以同时去做第三道题,但是我目前还没这个想法,最多只是抽空看看别人怎么做这道题。

  有些人却更加不同,他甚至不用做第一道题,甚至也不做第二道题,直接就去做第三道题了。比如释迦牟尼,他的生存题别人早帮他做好了,他对生活题也没什么兴趣,却很早就在思考为什么众生皆苦这个终极的问题。

  教育与人生三道题
  为什么做第一道题的人多,做第二道题的人就已经很少了呢?我认为物质基础虽然是原因之一,却不是关键原因。不是说咱们现在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了吗,怎么还处在为生存而奋斗的阶段呢?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教育。前面几十年的教育似乎都是与生存相关的,很少涉及生活。而与生活关系最近的美术、音乐、体育都是不被重视的。这个话题在我的公众号里不晓得说过多少次,我这个公众号的初心也与此有关,在当年第一个帖子《艺术很值钱吗》里说得很清楚了,我的另一个帖子《不重视艺术的教育不是教育》说的也是这个。
  这几年已经慢慢重视起来了,但是我有一个担心:艺术教育会不会像数理化教育一样被量化?如果是这样,那就算了。
  艺术不是数理化!我前面已经说过了,第二道题跟第一道题最大的不同是:他无法被量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