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师古诗文教学的六大能力: 要有较强的课文品读欣赏的能力; 要有对教学资源进行提炼的能力; 要有对文献资料细腻研读的能力; 要有较强的教学创意与设计能力; 要有很好的朗读范读教读的能力; 要有厚实的文学文言的知识背景。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做到较好的范读指导。朗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角度: 1.语音响亮,字音准确。如:刘禹锡的《秋词》。 2.节奏明晰,停连恰当。如杜甫的《登高》。 3.艺术停顿,点染情味。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抒情语气,起伏有致。如:李商隐的《锦瑟》。 5.语气语调,凸显心情。如:李白的《行路难》。 6.着意处理,表达韵味。如:于谦的《石灰吟》。 7.把握语速,语中含情。如:选自《诗经》的《蒹葭》。 8.作品演读,动人心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余老师示范读,缓急交替,抑扬有致。 (以上内容,余老师边讲边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 二、说说古诗文教学的设计。 古诗文在教学设计时务必遵循务实创新的原则,主要有:
(一) 设计精美的训练活动 以《答谢中书书》为例:读背、译写、品析。
(1)读清楚文章的层次:总说—描述—议论抒情。 (2)读出景物的壮美和秀美。 (3)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进行译写实践,师生合作写,教师写第一、三层,学生写第二层。
课文美感品味,结合课后二、三题进行品析。教师小结: 结构之美——叙议结合 手法之美——模山范水 景物之美——相映成趣 语言之美——骈散结合 音韵之美——节奏明朗 意境之美——诗情画意 结语:美读、美译、美析。 (二) 设计新美的训练活动。 1.以《使至塞上》为例,活动设计:作家作品介绍,课文难句理解,朗读、翻译、背诵,千古名句欣赏。 2.以《〈论语〉十二章》中的两章为例:联读、比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教学设计: 学习第一章,话题:这里充满感情地赞美了颜回的…… 教师点示:艺术的结构,深挚的情感。 学习第二章,朗读、翻译、欣赏: 此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 教师点示:反复的手法,崇高的志趣。 综合比读:这两章都…… (二)设计丰美的训练活动。 丰美就是教学容量要饱满,要有大容量的阅读训练。 以登临诗《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为例,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登幽州台歌》:学习用八个字来评点古诗。
《登飞来峰》:学习两层次评析法。
《三峡》教学创意: 第一课时:字词理解、文意把握。 第二课时:读背训练、写法品析、美段精读。
读好四字词的节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读好特别之处的停顿:清荣峻茂,要一字一顿。 感受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特点。
话题:《三峡》的行文之妙。 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教师小结: 《三峡》顺序分明,先写山,再写水。写山为写水作好了铺垫。 写水的顺序表现出了景物的特点。夏天水势最大、水流最急,最有大江大河的特点,所以先写。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物秀美,景物特点相似,所以合并来。写深秋季节,水落谷空,林寒涧肃,萧瑟凄清,所以放在最后写。 教师顺势点示,文中写景突现了景物的特点: 夏季突出了三峡水势之大水流之急的特点,春冬之时突出了三峡潭清景秀、良多趣味的特点,秋天突出了水枯气寒、萧瑟凄凉的特点。
(三) 设计精美的训练活动。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设计如下教学活动: 教学创意:以朗读为线索教学;文言诗歌多角度阅读欣赏。 开课,背景铺垫,认字识词。 角度一:朗读,知晓内容。(读懂) 角度二:朗读,概说诗意(读清)。 用8个字批注段意,用含有“心”的词语来概括。如: 第一段: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第二段:写诗人气愤的心情。 第三段:写诗人凄苦的心境。 第四段:写诗人高尚的心灵。 角度三:朗读,品评人物。(读深) 这首诗写的是: 秋风破屋的情景, 茅草被抢的叹息, 长夜沾湿的苦痛; 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中顺势渗透大量的文学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