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32篇:读书有悟∣课程理论的建构——读《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3-19

课程理论的建构——读《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接触较多的是教学方面的原理和知识,而较少接触课程理论,当然,除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我是从阅读施良方教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开始接触课程理论知识的。读完之后,还做了十几页的摘抄。遗憾的是,对课程理论只掌握了一点皮毛,甚至连一些概念和术语都记不住。后来又读钟启泉教授的《现代课程论》、张华教授的《课程与教学论》、靳玉乐教授的《课程论》等等,对课程的理解比以前多了一些。再后来就是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博比特的《课程》、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论》、派纳的《理解课程》等等。书感觉读了不少,但要我系统讲出课程理论的框架,还真有一些难度。寒假期间,我读完了美国学者艾伦·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亨金斯合著的《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感觉阅读难度没那么大了,两三天时间便读完了。这本书虽是初读,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复习和回归。

在指导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时,我发现很多教师简单地将“校本课程”理解为“校本教材”,甚至认为编写了校本教材就是完成了校本课程的建构。而我认为,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建构,必须遵循一定的流程和规范,最基本的流程就是“泰勒原理”。从显性成果上看,校本课程建构的首要材料是课程方案,包括了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板块。这些内容恰恰是课程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比如这本书的第一章是对课程的梳理与概述,第二三四五章讲的是课程的学术基础,包括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历史基础、社会学基础,第六章讲的是课程设计,第七章讲的是课程开发,第八章讲的是课程实施,第九章讲的是课程评估,最后一章是对部分国家课程建设现状的梳理,其中也包含了中国。

课程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就是课程产生与发展的整个历史。在课程历史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曾谈到过教育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中就包含了有关课程的因素。施良方教授也从课程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三个角度进行过阐述。从哲学的角度看,像西方哲学史上的唯心论、实在论、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哲学,都对教育有所影响,像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就是其教育学理论的基础,而派纳的“理解课程”,又与西方现象学、解释学等有密切的关联。而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进行思考,还产生了教育哲学,像永恒主义、本质主义、进步主义、要素主义等等,就是著名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等,也对教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非常熟悉的“教育心理学”中就有关于课程的论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柏拉图、洛克、卢梭、斯宾塞等理论家,都阐述过与教育相关的论题,其中斯宾塞提出“适者生存”的原理,主张教育的功能就是要使学生为完美生活做好准备,这就是社会学观念在教育方面的体现。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涂尔干、帕森斯、杨、吉鲁、伯恩斯坦等人,也从社会的角度对教育进行解说。作者尤其提到了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学校文化、课堂文化等,也是社会理论、现象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本书的第二编命名为“课程原理”,包含了关于课程的四大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首先是课程设计,也有学者称之为“课程研制”,主要任务是搞清楚课程包括了哪些内容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课程的“原始材料”应该是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经过加工之后,会有机有序地进入到课程范围中,这些资源包括了社会资源、科学资源等。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课程理论家要考虑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就是范围问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先后问题,即次序,例如三年级学什么,四年级学什么;要考虑连续性的问题,例如三年级所学和四年级所学之间的关联;要考虑整合和平衡问题,例如组成课程单元,并让所有的内容得到相应的体现。从教育历史角度看,以学科为中心的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是三种较为突出的导向。

其次是课程开发,主要有技术-科学方法和非技术-非科学的模式两种视角,前者如博比特、泰勒的开发模式,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逆向设计,后者如审议模式、后现代课程开发等。前者在进行开发是高度客观的,遵循普遍逻辑规律,后者则强调主观的、个人的、美感的、探索的、社会的等。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就是课程目标,其次还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开发者的特点等。我认为,设计和开发出来的课程,首先应形成“课程方案”,这也是课程建构的灵魂所在。

再次是课程实施。课程的实施也有不同的取向与模式,施良方教授认为变革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两种方式,前者包括了抵制模式、领导-障碍模式、兰德变革动因模式,后者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最熟悉的肯定是教学,即通过教学来实施课程。本书作者将课程实施模式分为现代主义模式和后现代主义模式,这与课程开发的模式是一致的。前者包括克服抵制变革、组织化开发、以关注为基础的采纳、系统模式、教育变革等,后者包括处于编制过程之中的课程、个人建构重视解放实践的实施过程的多元方法模式、受复杂性理论影响的方法等。

最后是课程评估。我们的课程标准在评估这块,原来是比较薄弱的,但现在在着力开发“学业质量标准”,这就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评估的方法与模式,例如科学方法、现代主义方法和科学模式、现代主义模式等,这与此前的课程开发、实施也是保持一致的。当然,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考试,包括“常模-参照测试”和“标准-参照测试”等,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