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分享,如何准确定位足?

 憩苑 2022-03-20

人体体表标志在临床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精准的体表定位,可以帮助高效诊断和治疗疾病。

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诊疗至关重要,但要完全掌握十分困难。


足部骨骼和足部关节
 足部骨骼
    人有双足,每足有骨骼26块,包括跗[fū]骨、跖[zhí]骨  和  趾[zhǐ]骨  三部分(见图1)

    1、跗骨  每足有跗骨7块,分近侧与远侧两排。足跗骨较粗大且砌合紧密。

近侧列跗骨包括跟骨、距骨和足舟骨。远侧列跗骨由内侧向外依次为内侧楔骨(第一楔骨)、中间楔骨(第二楔骨)、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

    2、跖骨  每足有跖骨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构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跖骨分近端、远端、足背跖和掌跖面。跖骨分头、体、底3部,第五跖骨底外侧分突向后,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  每足有趾骨14块,趾骨分近端、远端。拇趾为远节和近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分远节、中节、近节。
足部关节
    距骨与下肢小腿部的胫骨、腓骨下端构成踝关节,胫骨侧(内侧)为内踝,腓骨侧(外侧)为外踝。跖骨与趾内间构成跖趾关节。第一跖骨与第一趾骨近节趾骨的近端构成第一跖趾关节。第二趾第一节趾骨和第二节趾骨间构成第一趾间关节,第二和第三节趾骨间构成第二趾间关节(或称远侧趾间关节)(见图1)。
足底面                      足背面
图1  足部骨骼和足部关节示意图
 
 

足的特征和功能

功能

将体重传递到地面:在步行周期和双足站立时,足部结构吸收震动冲击力,将身体负荷缓冲到地面。足底是一个双角杠杆,在安静时垂直于小腿长轴,将身体重量分散于一个较大的平面。

吸收震动冲击力:这个基本的原则适用于整个下肢和脊柱。是通过足部的以下结构实现的:

  • 足底的一些腔隙。

  • 骨性结构,类似于缓冲垫而非不灵活的弓。

  • 跗骨关节令人吃惊的活动度。

移动:步行周期是骨骼肌肉系统最复杂的运动成分,其次是上臂上举和上颈椎生物力学。足部在下肢的功能是建立接触面,支撑体重,适应于不平的地面,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面,和推进力。

在这一活动中有两种不同的模式:

在支撑相(负重反应)足部作完全外翻运动(总体旋前)。跟骨外翻,前足(跗横关节)伸展、外展、旋前。伴随着距骨向内旋转,然后带动胫骨、股骨随之内旋。这个连锁反应起始于跟骨,终止于大约T8。

为推进阶段(总体旋后)做准备的连锁反应起始于近端。摆动侧腿摆动向前导致了支撑侧髋关节的短暂内旋,在吸收了股骨大转子肌肉和关节囊的张力后转变为股骨向外旋。

最终,股骨的旋转牵拉着胫骨和距骨、跟骨的相应内翻、内旋。连贯的转动导致前足具有足够的强度,在足跟离地时准备承受负重。

感觉功能:从许多的关节、韧带和足底的机械感受器而来的信息有助于协调地站立和步行,以及产生平衡。诸如跗骨窦内距骨和跟骨之间深部内在韧带扭伤可能导致慢性疼痛,特别是在足跟着地时的不稳定感。

骨性结构的特征

手和足的骨骼在系统发育方面有许多相似的方面。因此手和足横向的关节——根部、中部和末梢成分——能够进行相应的描述。与手部骨骼结构相比,跗骨显著增大的体积和较小的活动度是其独特之处。

骨性的拱形结构,在手的结构中也存在,通常被认为在足部更加明显;足部具有纵向和横向拱形结构,中间的拱比边缘的更高。

从进化而言,跟骨从水平位置发育,拉着距骨转变为垂直位。这就产生了一个纵向的弓,将身体的重量缓冲式地传递到地面,而不是刚性的。通过足底腱膜,足底韧带(距长韧带),和足部较短的肌肉,纵向的弓被一条张力带所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估跗骨区域时,第一列连同踇趾列与其余的跖骨共同形成关节。这一发育既改善了足部支撑体重的能力,也参与足跟一足趾步态,但是其代价是,与灵长类动物的脚相比丧失了大部分抓握的能力。

足部骨骼和小腿长轴之间的两个方向的角度几乎是垂直的,因此被称为“双角度杠杆结构”。这提供了足底的移动力并且给予小腿的长肌一个长的杠杆。

距骨是一个特例,它没有肌肉的附着点,也没有固有筋膜的起止点,周围的非固有筋膜的走行都绕过距骨。

在负重的情况下,距骨分散体重到前足和足跟,相当于机体适应性的中间缓冲区,类似于手部的腕骨。除了在足部屈伸功能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距骨还介导小腿在足上的旋转,反之亦然。

足触诊

内踝

触诊从环绕内踝开始。垂直触诊技术用于踝关节边缘骨性结构的触诊。

内踝的后面(面向跟腱)和足底边缘应该使用示指从近端和前面开始触诊,而距小腿关节的间隙应该使用示指从远端开始触诊。

总的来说,内踝的边界通过横向的触诊很容易被触到并且清晰标记。只有一个肌腱跨越过内踝的部分边界可能会干扰触诊。因为胫前肌肌腱的阻碍,触诊前部边界过渡到距小腿关节间隙较为困难。

一旦已经环形触诊内踝,治疗师就能够确定踝关节的最前、最后、最下的边界。

最突出的点:

  • 远端被描述为踝关节前方凸点。

  • 近端被表述为踝关节后方凸点。

距骨的头部和颈部

从载距突向远端触诊,可以连续触及两个骨性突起:距骨的头部和舟骨结节。距骨的头部直接突向内侧紧邻载距突。如果触诊的指尖准确地置于突起上,运动可以证实其准确位置。

为达到此目的,足跟要向内侧倾斜,如果距下关节的生物力学是正常的,距骨头立即转向外侧。将跟骨转向之前的位置,可以让距骨头重新突向内侧。

距骨的一部分可以从内踝尖的前侧和后侧触及。从前侧移向更远端,触诊的手指立即可以碰到距骨颈部。

三角韧带最前侧的成分,前胫距韧带附着于此。内踝近端的后关节面位于距骨后突正上方,很少能明确触及。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

另一个骨性参考点在内踝的近端和足底面。距骨后突的内侧结节与载距突的近端直接相连。

触诊的手指以中等力度放在内踝的后极,并且逐渐向后和稍向下移动触诊。从载距突向近端触诊也是一个可以成功找到结节的方法。

在环形触诊时,结节是另一个骨性突起。三角韧带的另一个部分,也就是后胫距韧带附着于此。

舟骨粗隆

沿着胫后肌肌腱向远端触诊可以触及一个骨性隆起——舟骨粗隆,其大小可以通过环形触诊估计。

为了精确定位这一结构,治疗师应确保受检者肌肉和肌腱处于放松状态。舟骨粗隆呈现出清晰的、圆状的隆起。

在施压时能够感到很坚硬。相反,肌腱相对更加有弹性。

为了与邻近的距骨头相区别,治疗师可以向内倾斜受检者足跟,使距骨头转向外侧,突出舟骨的近端边界,此时便可以触及距舟骨关节间隙,

通过环形触诊法,舟骨粗隆的范围能够在足内缘和足底被触及。

外踝

触诊的初始位置与内踝的触诊相似,沿着踝部进行环形触诊。

治疗师手指指腹横向触诊以确定外踝的边界;由于外踝突出较明显,治疗师可以轻易触及该边界。

腓骨滑车

腓骨滑车是跟骨外侧的一个裂口状的小隆起。腓骨肌的平行肌腱从这点分开。

第5跖骨基底

第5跖骨结节,第5跖骨近端的增厚,在足的外侧缘很容易被感知。

治疗师使用2~3个指尖从足跟滑向远端,向着第5趾的方向进行触诊。第一个明显的骨性突起就是第5跖骨基底,也称为结节。

腓骨长短肌

这两块肌肉都属于踝跖屈肌群,走行于踝屈伸轴的后方,在外踝后方附着于足部骨骼。

触诊小腿

两个肌肉都起源于腓骨的外侧。腓骨长肌肌腱从此处沿腓骨短肌肌腹表面行走一段距离,两个肌腱在踝的近端互相贴近。

通过有节律地屈曲、外展和旋前,能够直接感触到肌腹。腓骨长肌肌腱在此时便于触诊。相比之下,腓骨短肌肌腱则很难被触及。

治疗师一只手放在远端的肌腱,另一只手放在腓骨或者与跟腱相连的软组织,通过肌肉规律的活动进行感知触诊,以此界定肌腹的边界甚至更远端的结构。

外踝触诊

两个肌腱互相重叠在一起,走行于外踝后边远端相应的沟内。它们被腓骨肌上支持带固定在原位,在宽度、厚度和附着点差异很大,并且在内翻位被强烈地牵拉时可受损。

支持带可以直接触诊到,其在背屈、外展、旋后时张力不同。它有时易与跟腓韧带混淆,事实上,跟腓韧带远端更加宽大,并很难被触及(未示出)。

支持带的损伤表现为肌腱腱鞘病理变化的临床特征。腓骨肌腱鞘从踝的近端延伸2cm就到达腓骨滑车。腓骨短肌腱鞘甚至可以与踝关节囊相接。

因此,关节囊受损经常导致腱鞘内出血。在该引导性管性结构内的脱位主要源于创伤。然而,也有先天性脱位的。治疗师只能从后方触诊踝时才能触及到腓骨长肌肌腱。因为其位置深入踝沟,必须用垂直的指尖用力才能成功触诊。

足部外边界的触诊

两个肌腱一起走行至腓骨滑车。短肌的肌腱在近端从长肌的肌腱下面发出。它们共同走行至滑车,肌腱在此分离。腓骨长肌肌腱沿着足外侧边界走行至骰骨,然后向足底内侧走行。

这是肌腱全长的第三次方向变化。通常在足的外侧面很难触及腓骨长肌肌腱,将其从腓骨短肌肌腱中区分出来也较困难。

治疗师通过横向触诊沿着肌肉走行至其附着点,很容易找到腓骨短肌肌腱。

如果在滑车和第5跖骨基底之间无法观察到或触诊到该肌腱,治疗师可要求患者外展和旋前放松足部。

跟骰关节

接下来治疗师离开踝周区域进行触诊,致力于发现另一个跗骨及其关节。值得一提的是,这包括确定骰骨和其关节相关的结构。

对于该区域的一些原则如下:

  • 跟骨约2/3位于外踝的后面,只有1/3在前面。

  • 骰骨在足外侧面非常小(大约只有一指宽)

  • 所有的背屈肌腱附着于距骨。

跟骰关节间隙无疑是足外侧面最有趣的关节间隙。该关节间隙是Chopart关节线(跗横关节)的外侧成分。有两种方法定位这一关节间隙。

起始于跟骨的上缘。治疗师首先通过将患者足部置于轻度旋转位置以定位跟骨上缘(距屈、内收、旋后),然后朝着足底触诊外踝的前面,可以触及一个锐利的边缘。治疗师应该沿着这个边界的远端和内侧进行触诊,直到距骨头妨碍进一步触诊。

这是分歧韧带的起始点(跟骨的极),通常在旋转创伤时被损伤。治疗师将受检者足部压向近端(朝着足跟)可以触到跗骨窦或者跗骨管。

从跟骨极画线,垂直于足外侧边界(足部处于中立位),可以定位CC关节间隙的位置。

第4/5跖骰关节间隙

第4和第5距骨基底部的关节属于蹭关节线。一般来说,在这个关节线上的所有关节有很小的活动性。足背侧最稳定的关节在此被集中发现:

  • 内侧楔形骨——第2跖骨基底。

  • 外侧形骨——第3跖骨基底。

在外侧边界可以发现更多可活动的关节。

这些关节的定位起始于第5跖骨的基底部。治疗师从远端勾住基底部,然后从第1跖骨基底上的这个点画一条线。

位置的确定已经在“足内侧部触诊”中描述。这条线被用于定位,非常准确地反映跗跖关节线的位置。

骰骨和第4和第5跖骨基底之间的关节大约可以在这条线上被找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