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坚持立场,又不失礼仪呢?孔子是这么做的。

 书语人间 2022-03-20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季氏十七》

阳货,就是阳虎,季孙氏家臣,他囚禁了主公季桓子,逼迫季桓子和他妥协定盟,执掌了鲁国国政,开启了家臣治国的先河。

上位以后,他开始招揽人才,于是便召见孔子。孔子之前看鲁国政局混乱,君不君,臣不臣,不愿参与乱局,在家研究诗书礼乐,教授学生。这时阳虎召见他,他更不想去,回避不见。

阳虎看孔子不来,就派人送了孔子一头蒸熟的小猪。

按照当时的礼节,阳虎是大夫,孔子是士,大夫给士送礼,士必须回拜,上门拜谢。孔子呢,就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派人去阳虎家门口侦查,看阳虎人不在家,他就赶紧去拜谢,这样既能避免见面,也不会失了礼仪。

但是不巧,遇诸涂在回来的路上,正好见到了,没办法了。

阳虎对孔子说,你过来,我有话问你”。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阳虎问孔子,你一身本事,就像身怀重宝,但却坐视国家迷乱,不去拯救,你这算是仁吗?

曰,不可,这个,是谁说的,有人说是孔子回答,也有人说是阳虎自问自答,因为后面有孔子曰,区别于这个。所以,这个是阳虎自问自答,不算吧?这不算仁吧?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大丈夫将乘时而起,兼济天下,你成天盼着有机会施行你的主张,现在机会来了,你却坐失事机,这算智吗?不算吧?时间不等人啊。”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孔子虽然知道阳虎是恶人,他让自己做的事情有违立场,但也不和他正面硬刚,以免殃及家人。若是子路,可能当街痛骂,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没过多久,阳虎就败亡了,流亡国外,孔子也就把这件事拖过去了。

02.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虎十七》

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人人都会背诵,《三字经》里有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不过,孔子这里并没有说人性是善是恶,只是说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习染不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差别就越来越大。

那么,人性到底是恶是善呢?

孔子没有讨论这个问题,后来的孟子有说人性本善,荀子则说人性本恶,告子说无善无恶,扬子说有善有恶,最后孟子的成了主流,有了《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人性有一个特点,就是后天的习染,你跟谁在一起,就容易变成什么人。

所以,孔子和历代儒家都有反复强调要交友,要交益友,不要交损友,这个习相远,也不是只有小孩子才会跑偏,成年人也一样,你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多了,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不过,有两种人不容易改变 —— 上知下愚”。

什么样的人上知呢?

就是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这样的人不会改变,学不坏,因为他稍微远离一些自己的标准,马上就会不安了,就不对劲,自己就能调整过来。

那么,什么是下愚呢?

下愚不是智商不够,而是困而学之,或者困而不学。

因为他拒绝学习,不愿意改变,并且他还很有自己的想法,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 他的智慧之高,足以把劝谏的人说得哑口无言,他的语言水平之高,足以掩盖是非,把坏的都说成好的。

你说他这样的人,不是下愚又是什么?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论语·阳虎十七》的内容。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