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沫若坚持拆除北京古城墙,林徽因努力无果撂下狠话:你们将来会后悔

 烛下青史 2022-03-20

1949年在北京召开的城市规划会议就像一个大型的辩论现场,这次城市规划会议中一个重要的讨论关键点就是:北京的古城墙到底拆还是不拆?为了让规划按照自己的观点进行,北京副市长吴晗特意请来了一位名叫巴兰尼克夫的苏联专家坐镇。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与北京副市长吴晗以及郭沫若等人认为,这堵古城墙就应该拆除。

然而,以梁思成与林徽因为代表的一派人认为,北京古城墙拆不得。双方各执己见,谁也不让着谁,但最终结果只能以少数服从多数来定夺。虽然在场的很多人也都同意梁思成与林徽因的观点,认为北京古城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不应该轻易地拆除,但赞成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和郭沫若等人的还是占多数。

林徽因与郭沫若意见相反,城墙的拆除令她病情加重

梁思成得知最终的结果以后失声痛哭,林徽因本就虚弱的身体更是难以承受这个让她失望的结果。但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出于对建筑学的资深研究以及对国家历史文物的热爱,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在会议结果得出以后,他们四处奔走,忍受着着身体上的病痛整理相关资料,以各种方式劝说北京城市建设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士再三考虑不要拆除北京古城墙。

但最终还是想要把北京古城墙拆除的人更多,郭沫若等人认为北京古城墙没有任何留存的意义。这件事情让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十分的愤怒,林徽因甚至直言道:“现在拆了北京古城墙以后你们一定会后悔,就算重建也终究是个赝品”。

在1954年到1956年这三年之间,北京古城墙陆续被拆掉,只剩下荒凉的断壁残垣。

北京古城墙的去留问题还是按照郭沫若等人的意见实施了拆除,然而最终的结局也如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预料的那样,悔之晚矣。当世人发现这座古城墙的拆除十分可惜之时,已经没有了回头路。

很多人为了怀念这座北京古城墙,特意号召市民捐砖献瓦,打算将这座被拆除的墙再次建立起来。城墙能重新建立,但是历史不会再重来,就算是外表修建得一模一样,但终究不再是那个伫立在北京城千百年的古城墙了。

执意拆除古城墙的理由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么建国之初,为什么郭沫若等人执意要将北京古城墙拆除呢?当时他们给出了多个方面的拆除理由。首先在刚刚建国之时,除旧迎新成为了潮流,那么古城墙就成为了旧,在很多人的眼里,这座古城墙完全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其次,发展工业,振兴经济是当时的首要任务,因此他们觉得这座古城墙的存在有碍于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在郭沫若等人看来,古城墙不适合现代化城市,因为由砖石组成的城墙只能抵挡古时候的冷兵器,对于现代的枪炮弹药来说毫无抵御作用,分分钟就可以被炸得粉碎。

而且这座古城墙不利于交通的发展,很多市民以及运输者表示这座古城墙影响了他们的出行便利度,有时候为了到达目的地需要在古墙的周围绕上好几圈。另外,北京古城墙的存在影响北京市容市貌,因为在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的时期,一个古城墙呆呆地立在城市中心,会显得十分的突兀,看起来与现代建设格格不入,不伦不类。

城墙可以重建,历史无法重来

当时郭沫若等人的意见发表以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因为看似每一条观点都是以客观实际出发点,对于非建筑学专业的人来说,的确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观点才是更具有前瞻性的远见。

梁思成与人婚姻夫妇在城市历史文物的保护上,做了多年的努力,早在194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就亲手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在这份目录当中,梁思成与林徽因亲自其中标注了需要重点保护的建筑对象。因为当时北平的局势动荡不稳,夫妇二人非常担心北京周边的文物建筑会因此受到损坏。

幸运的是,北平的和平解放让这些文物建筑免受损失。可是令他们夫妇二人没想到的是,尽管他们做了多年的努力,并且以建筑学的专业性讲述了保留北京古建筑的重要性,最终还是没能够保住这座古城墙。

这件事情的始末拿到现在来看,实在是令人惋惜和悔恨。北京古城墙被拆除的决定让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大受打击,还加重了林徽因的病情。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中国也永远失去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物。

虽然这座古城墙经过拆除以后又被重新搭建起来,但是就像林徽因此前曾经说过的那样,再怎么修再怎么建,也终究是一个赝品。因为古代文物之所以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并不是因为他的砖瓦有多么的贵重,而是因为古建筑的身上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光阴记忆。

从古建筑物的身上我们可以追寻古人的建筑智慧,从一砖一瓦中探索岁月留下的痕迹。这是现代技术所无法弥补的空缺,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巴黎铁塔,只有一个古埃及金字塔,人们漂洋过海,步履不停的去参观各个遗迹,并不是只为了得到一张旅游纪念合照,而是为了亲自感受那份历史的沉重与神秘。重建和复制对于历史文物来讲没有任何意义。

同时,北京古城墙最终被拆除又被重建这件事也留给了后人们一些经验和启迪。术业有专攻,在对事件进行决策之时,涉及到什么领域就要找到相对应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和建议,而不能找来一些所谓的专家,不了解实际情况就随意指手画脚。

就像毛主席曾经说过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来自异国、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专家,当然是不及在中国土生土长又深谙建筑学的专业人士。在重大的选择面前一定不能草率行事,要经过再三的研究和考虑才能够做出最终决定。因为有时候,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上,时间和实践才是最客观最准确的裁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