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道即巅峰,北洋水师是如何走向没落的?

 夜读史书 2022-03-20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宣布成立。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包括“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在内的大小25艘主要军舰,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根据当年的《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北洋水师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水师的辉煌也就定格在了这一刻。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决战。经过5个小时交战,北洋水师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主要军舰被击沉,来远舰也受到重创。相比之下,日本联合舰队只有5艘受伤,无一沉没。那么问题来了,当年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走向没落呢?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撤旗事件

十九世纪,英国海军天下无敌。所以清朝在筹建北洋水师时,除了派遣留学生到英国学习外,还高薪聘请英国海军军官到中国负责教授水师官兵日常操练。在这批清政府聘请的外籍教习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曾任英国海军上校的琅威理。

当时北洋水师的最高长官是提督丁汝昌,但丁汝昌并不了解海军业务,因此水师的日常管理主要都是由副提督(虚衔)琅威理负责的。琅威理治军有方,办事勤勉,表现出了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北洋水师在他的管理下军纪严明,井然有序。

然而随着北洋水师日渐成熟,刘步蟾、林泰曾这些留洋归国的年轻军官开始有点变得不服管教。1890年,丁汝昌率“致远”等四舰去南海操巡。可丁汝昌前脚刚走,定远舰管带(舰长)、右翼总兵刘步蟾就下令降下“提督旗”,升上“总兵旗”,借此表明自己现在是最高长官。

此事让琅威理大为恼火,他当即质问刘步蟾:“我这个副提督还在这里,你升总兵旗是什么意思?”刘步蟾不理会琅威理的质问,依然我行我素。后来这件事闹到了北洋水师实际控制人李鸿章那里,李鸿章此事也想让北洋水师的控制权回到自己人手里,因此表示北洋水师只有一个提督。感到自己受到奇耻大辱的琅威理当即就辞职回国了。

琅威理走后,北洋水师军纪逐渐废弛,官兵们在舰内赌博,到岸上寻欢都成了常态,更有甚者还利用舰船干起了走私生意。虽说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大部分北洋水师官兵都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气概。但如果他们在平时操练中能够更用心、更刻苦,或许战时也不至于出现那么悲情的一幕。

二、内部不合

北洋水师的许多中高层军官都出身于福州船政学堂,因此在他们中便形成了一个具备很强话语权的“闽帮”。刘步蟾、林泰曾这两位总兵是“闽帮”的首脑,而且两人都有英国留学经历,业务能力出色。所以他们打心里就看不起不懂海军的丁汝昌,阳奉阴违的事情没少干。

此外,丁汝昌也确实是个海军门外汉,所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自信。这就导致水师官兵更加看不上他这个提督大人,对他下达的命令也就是听一半,做一半。如此一来,水师战斗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层内斗

北洋水师背后还有三股势力在角逐,分别是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水师“大老板”李鸿章、户部尚书翁同龢。

北洋水师组建初期,慈禧太后对李鸿章和北洋水师给予的支持还是相当充分的。可当水师成为亚洲第一后,慈禧太后就不怎么愿意继续在上面投入资源了。因为太过强大的李鸿章对捍卫皇权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是一种威胁。所以我们在小说与电视剧上总是会看到慈禧太后为了修建颐和园,竟然挪用了北洋水师的经费。许多人因此认为慈禧太后老糊涂,可事实上能坐到那个位置上的谁不是人精?怎么可能会拎不清轻重呢?只是人家考虑的问题和普通人考虑的问题不是一个方向罢了。

与慈禧太后先支持后漠视所不同的是,户部尚书翁同龢是北洋水师的强烈反对者。在私人关系上,翁同龢非常讨厌李鸿章,总是怀疑李鸿章利用北洋水师发展私人武装力量;在公务关系上,翁同龢认为北洋水师就是个赔钱货,所以凡是给北洋水师增加拨款的建议,他一律要唱反调。

在高层内部几股力量的掣肘下,北洋水师从正式成立后就停止了发展。别说没钱买新式舰艇,甚至连新增火炮、弹药的申请都无法得到满足。

相比之下,日本在1888年至1894年这段时间里购置了12艘新式舰艇,主力舰总吨位达到了37000吨,而北洋水师主力舰的总吨位还不到30000吨。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联合舰队在火炮数量、口径、射速、航速、炮弹质量这些方面都碾压北洋水师,所以北洋水师的惨败也就无法避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