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豪强宗族曾是先进生产力,从经济基础角度,剖析宋后国人文弱之谜

 西一里2l6sluho 2022-03-20

不能理解宗族,就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古代史。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是杂谈,我们来讨论下唐宋之变。

文章图片1

按照目前网上大多数人的观点,唐朝的灭亡与宋朝的兴起,是华夏历史上的重要分界线。

具体来说,主要和民众的精气神,以及整个文明的性格转变有关。

一、跪礼

唐代以前,国人尚武,豪气冲天,无论秦汉,亦或隋唐,皆有冲天凌云之意。

书生出游往往佩剑,饱读诗书的儒生也常常身怀高强武艺,甚至与游侠剑客为伍。

宋代以后,民众日趋文弱保守,虽然也不乏名垂千古的才子,铁骨铮铮的文臣。

但总的来说,武德大不如前,礼教也愈发僵化,文明逐渐陷入停滞。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有人回答,都怪宋太祖重文抑武,把风气给带坏了。

还有人回答,都怪唐玄宗昏庸无能,导致安史之乱,把国人开放的精神弄没了。

这里先申明一下,以上观点,个人均不认同。

因为将整个文明的历史演进,归咎于一两个大人物的所作所为,是不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文章图片2

基于此,本文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对唐宋之变进行剖析。

为了更好地把问题讲清楚,这里我们先简单讨论下另一个话题,臣子向君主下跪磕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虽然早在先秦时代,文献资料中就已经有了跪拜的记载。

但那个时候,所谓“跪”,通常是无损于人格尊严的,也不包含侮辱他人的意思。

因为在宋代以前,椅子尚未普及,所有人都是跪坐的,跪坐而行礼,不过是弯个腰罢了。

更何况《周礼》“九拜”中,还专门有一个空首礼,用于君答臣,上答下。

相当于先秦时代,君臣都是要互相行礼以示尊敬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即指此事。

那么再后来呢?清末维新人士康有为,曾在《拟免跪拜诏》中做过高度总结: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汉唐时代,君主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不再需要向周天子那样频繁还礼了。

不过见到丞相这样的重臣,还是要起身以示尊敬,朝堂议事,百官也都是坐着的。

文章图片3

宋朝乃立

然后到了宋朝,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文武臣工,无论地位高低,都必须站着和皇帝说话。《宋史》曰:

“始废坐论之礼。”

再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君臣相处更像是主仆关系了,大臣连说话都得跪着。

总之,从西周到明清,臣子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而君主的权力则在持续上升。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说以前的皇帝更加宽容,仁慈,友爱?后来的皇帝脾气越来越差了?

其实如果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回答的。

西周至春秋,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地多人少,工具简陋,必须通过集体劳作,才能维持社会的运行。

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井田制,井田制基础上,王朝实行分封制。

君主将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将土地二次分配给卿大夫,君臣互相联姻,守望相助。

相当于周天子治下有一大堆国中之国,例如齐、鲁、晋、楚、卫等。

文章图片4

然后这些邦国领土内,同样有很多国中之国,比较出名的,如后来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

这种情况下,周朝的各级官员,基本都有钱、有兵、有封地。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那时候的君臣,更像是企业里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关系。

所有人都是董事会成员,周天子就算股份最多,实力最强,也不能对下属太过分。

二、宗族

类似的组织结构,到了战国开始发生变化,原因是生产力出现了巨大发展。

这个大家估计也都听说过,即“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左传》曰: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道理其实也非常简单,如果外面都是荒地,而你又有了良好的生产工具,跑出去单干也能活。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留在公田,老老实实给头顶上一堆贵族干活交税呢?

随着自耕农越来越多,井田制解体,法家发现,这些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完全就是潜在的后备力量!

既然如此,国君为何不直接设立机构,绕过分封制的那些中间环节,把他们都组织起来呢?

文章图片5

商鞅变法干的就是这件事,于是郡县制开始出现。

到这里,我们先放缓一下节奏。

其实关于西周至秦汉的制度演变历史,我以前在“华夏文明演进史”中,曾用十几个视频专门剖析过。

此处篇幅有限,就不再详细解读了,直接补充归纳几个知识点,然后继续论述。

言归正传,按照传统印象,井田瓦解,郡县制出现后,那些旧贵族,像诸侯、卿大夫什么的,是不是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种说法对,也不对。

表面上看,随着秦汉王朝的建立,分封制确实衰落瓦解了。

但实际上,先秦时代贵族们,以宗族为基本单位的组织动员模式,却又完成地保留了下来。

没错,重点就在于宗族。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们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文章图片6

答案很简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度。

周天子是大宗,他的儿子们到地方上担任诸侯,是为小宗。

诸侯小宗们,再次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分封,于是又产生了一批等级更低的小宗。

天长日久,全天下的诸侯、卿大夫们,个个沾亲带故的。

你可以把整个周朝,看成一个超级大宗族,也可以把周天子治下,任意一个邦国单独挑出来,得到一个相对小些的宗族。

这种家天下的治理模式,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儒家。

孔子一身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所谓“吾从周”,从组织动员角度看,儒家事实上就是《周礼》那一套。

周礼,或者说儒家,本质上就是宗族。

至于儒家宗族和商鞅的法家,发生了这样的斗争、妥协与融合。

此前“华夏文明演进史”系列视频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在井田制瓦解,自耕农大规模出现的情况下。

宗族不但经受住了考验,生存了下来,而且还适应得很好,并仍保有强大的力量。

三、私兵

从汉代开始,尤其是西汉中后期开始,社会基层的特点,就是强宗大族泛滥。

文章图片7

其实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

宗族通常有数百、几千人。自耕农,按照商鞅变法推广的小家庭模式,一般也就五六个人。

那么种地开荒,到底是几个人单干快一些?还是团结一心的宗族集体更高效?

再说了,古代可没有现代社会,完善的治安、水电、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很多地方甚至是猛兽出没,官府都束手无策,比如《华阳国志》记载,早期四川:

“白虎为害,自秦、巴、汉患之。”

所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宗族更容易生存下来?还是小家庭活得更好?

好了,到此为止,本文已经用了很大篇幅,讲述了汉代以来,宗族组织的优势。

可是这和汉唐时期,君主对大臣比较客气,又有什么关系呢?

想要讲清楚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就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哪怕出生在家族观念最强的地区,可能也没法直观体会千年之前的宗族力量。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各位如果现在想要买生活必需品,会怎么做呢?

文章图片8

网购?或者去超市?不管用哪种方式,可供挑选的商品,都是琳琅满目,来自全国各地的。

可是在汉朝,这是完全做不到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总结道: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啥意思呢?用现代学术界的理论解释,就是汉代劳动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比较低。

现代社会,你坐在家里,能买美洲的粮食、南亚的水果,欧洲的家电,价格说不定还比本地产的便宜。

可是古代社会没有现代的技术、产业链和基础设施建设啊!

比较极端的案例,大家应该都知道,汉朝时期的江南开发程度是比较低的。

像浙江南部、福建,大片的无人区,一路上还有各种化外部落,时不时搞点袭击什么的。

运费、安保费,路上吃穿全部算下来,物流成本得多高?

说不定一个地方粮食100钱,另一个地方粮食1000钱。

结果两地相隔太远,你买了粮食运往外地,粮食100钱,运费10000钱,赔的血本无归。

文章图片9

于是在商业呈区域化,且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华夏各郡县,都要搞全套生产体系。

那么这些生产体系谁来搞呢?难道靠三三两两的自耕农吗?

像郑州出土的汉代冶铁遗址,采用高炉工艺,一个炼铁厂要几百上千人合作。

最后也只有地方豪强,大型宗族才有人力、物力组织生产。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下《四民月令》,这本古籍很全面的描述了东汉宗族的日常。

基本上一个豪强大宗,经营项目包罗万象,农耕、畜牧、渔业、林业、染织、酿造、冶金、水利、军工、各种手工业,乃至学校,什么都有。

其内容比较杂乱零散,篇幅有限,就不引用原文了。

总之用现代流行的话讲,汉唐豪强宗族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自带完整的工业体系。

当然,有技术,有财富,还不足以让朝廷尊重,除非你还拥有武力。

这又要提到当时的生产力基础了,因为汉唐时期商业化程度较低,所以生产技术都被豪强高度垄断。

由于豪强对技术资源高度垄断,所以当时的民众,对强宗大族普遍存在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文章图片10

此类模式在今天看来,是很落后的,可这也意味着宗族凝聚力高到难以想象。

有全套生产体系,有富裕的根据地,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就可以组建私人武装了?

情况也的确如此,相关记载文献中比比皆是,我随便摘抄几条。

首先是西汉末年,《后汉书》曰: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

到了东汉,私兵直接制度化了,通常被称为宗伍或部曲,例如马武归顺刘秀后:

“复使将其部曲。”

上文提到的《四民月令》中,还有豪强宗族训练军队的日程表,每年二月:

“顺阳习射,以备不虞。”

到了八月:

“遂以习射。”

九月份:

“缮五兵,习战射。”

所以大家现在明白,为什么汉唐时期,皇帝仍然对大臣尊敬有加,客客气气了吧?

文章图片11

豪强宗族掌握完整且先进的生产体系,又有武装力量,跪是不可能跪的。

依旧以企业举例,唐宋之变前,皇帝与大臣间的关系,类似于老板,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间的关系。

老板的确等级更高些,但真把员工惹毛了,整个企业都有停转的可能。

四、支柱

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对豪强养私兵的行为怎么看?很多人的评价估计都是十分负面的。

私下里搞武装,那不是破坏郡县制大一统吗?不得赶紧把他们统统消灭。

历史当然不会如此简单,这里我想化用一句话。

如果豪强宗族养了几十上百个家丁,那么他们就是地方治安的破坏者。

如果豪强宗族的武装力量膨胀到千人,那么帝国的和平稳定都要遭受重大威胁。

可是宗族武装一旦有了几万人,好了,你们是帝国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文章图片12

这里要纠正目前网上流行的一种错误印象。

很多人可能下意识的,都会把宗族武装当成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事实上至少在唐宋之变以前,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

例如《史记》记载,西汉初年,大臣刘敬担心匈奴入侵,诸侯造反,于是上疏建议刘邦:

“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

为什么要把这些强宗大族弄到首都附近呢?因为:

“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

相当于当时的大臣认为,宗族兵是可以在战场上,和鼎盛时期的匈奴作战的。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官府对宗族武装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了。

要么把他们直接编入正规军,比如上文提到的,刘秀成建制收编将军马武的私兵。

文章图片13

要么在财政不足,或者打了败仗的情况下,直接命令豪强出战。

比如东汉后期交趾叛乱,《后汉书》记载:

“令过本郡简募家兵及所调,合五千人,分从两道而入。”

到了三国时期,正规军干脆直接没了,大家混战依赖的都是豪强武装。

按照现代学术界的说法,这个过程,叫做成为“从征兵制向世兵制演化”。

或者讲得再直观些,想理解强宗大族的战斗力,直接看曹操、刘备、孙权、袁绍这帮人能不能打就行。

毕竟《三国志》相关的记载实在太多了。

刘备手下的糜竺“僮客万人”,东吴之地“僮仆成军,闭门为市”,袁绍“时绍众最盛,豪杰多向之。”

类似的组织结构,直到隋唐也没有本质变化。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别看地图上北方好像全部沦陷,实际上遍地都是坞堡。

文章图片14

北魏献文帝时期,广平李氏宗族举兵起事,就这么一个强宗大族,愣是打的威震中原。民间的《李波小妹歌》唱到: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更有甚者,根据《晋书》记载,东晋率兵北伐时,曾进攻过羯族建立的后赵王国。

然后羯族占领区的核心地带,一夜之间:

“三辅豪右多杀其令长,拥三十余壁,有众五万以应勋。”

所以可以这么说,五胡十六国,无论哪一类胡人,事实上都拿地方豪强宗族一点办法也没有。

硬要打,难度太大,放着不管,又是个定时炸弹,最后只能合作,于是关陇集团开始成型。

其标志性事件,是西魏宇文泰发布的诏书,曰:

“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隋唐府兵制就此起源,而且仍旧是以宗族兵,作为正规军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

文章图片15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四民月令》了,宗族武装何以如此能打?书中的一些描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除了上文提到的,每年三个月的定期军事训练,他们还要上文化课,搞思想教育。

正月农事未起,举族祭拜祖先,办开学典礼,然后学习儒家经典,贯彻忠孝理念。

一套流程下来,宗族以儒家为信仰,以血缘宗法为纽带,族内子弟抱团生存,弓马娴熟,精通典籍,令行禁止。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汉唐多侠客,书生佩剑而行,朝堂文武不分家,为什么?

古代生产力本来就相对低下,得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能文能武的全才?只有豪强,汉唐与豪强共天下,故如此。

五、瓦解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本文的核心论点,唐宋之变后,为什么国人愈发文弱保守了。

文章图片16

原因很简单,强宗大族消失了。

这里必须先强调一下,虽然本文花了这么大的篇幅,讲了豪强的种种优点。

但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种组织模式缺点也很明显。

具体不多说,横行乡里,欺行霸市,聚众作乱,汉唐史料里也是一抓一大把。

有兴趣的可以看《酷吏传》,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大多都想干掉强宗大族,起码也得把这帮人遏制住。

不过纵观历史,却也不得不承认,在科技水平有限,商品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里。

宗族确实是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所对应的,最先进的生产关系。

他们一方面承担了包括技术、文化、军事、基建、教育等领域的众多义务,有很强的建设性。

另一方面,也因为不受官府管控,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社会造成重大破坏。

但总而言之,至少在唐宋之前以前,强宗大族的建设性,还是远高于破坏性的。

尤其是在军事方面,虽说组建强大军队的方法不止一种。

文章图片17

像秦汉征兵制,自耕农也能在官府的组织下,变成所向披靡的精锐之师。

可是宗族兵,永远都是华夏王朝武装力量的重要补充,无论帝国兴旺,或是衰败。

从全局角度看,他们随时都能为整个文明,提供稳定且高效的武力输出。

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从史料上看,唐朝灭亡后,豪强直接就没有了。

现在网上通常都会说,黄巢一辈子干坏事,但在消灭豪门方面总归还是立功的。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么。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黄巢凶狠残暴不错,比起赤眉军、绿林军如何?比起黄巾军如何?比起五胡十六国如何?

强宗大族要是真就这点本事,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根本等不到唐朝。

真正的原因还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南宋学者胡宏,曾在《五峰集》中,总结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

也就是说,在宋朝,地主,或者说宗族间,人身依附关系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佃户给地主干活,汉唐时代那是主仆关系,这辈子都是你的人,孩子也和主家终身绑定。

文章图片18

宋朝以后,则变成了雇佣关系,就是一打工的,工资不满意,明天就走人的那种。

当然,这种变化肯定是社会进步,可是对于强宗大族来说,凝聚力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其实早在唐朝中后期,这种现象就断不断出现。比如《唐会要》记载,显庆二年:

“放还奴婢为良,即部曲客女者,听之。”

宗族正在随着市场化、商业化而不断瓦解削弱,黄巢扮演的角色,不过是最后的掘墓人而已。

纯粹的雇佣关系,打工人随时换工作,不可能跟着主家陪葬。

宋朝著名的超级宗族,江州义门陈,仁宗一道圣旨立刻就被拆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至此,强宗大族不再具有和朝廷对抗的力量,大臣见皇上,还有什么资格坐着?

站着都是客气的,元、明、清让你跪下才是常态。

以企业比喻,相当于老板和没有一技之长,随时可被替换的员工间的关系。

文章图片19

同样的道理,如果让元清的统治者回到汉唐,就是入了关,也是不能为所欲为的。

站或跪还是其次,关键问题在于,没了宗族,战争就要全部依赖于朝廷的组织了。

组织的不好,就只有挨打的份,宋朝就是如此。

组织的好,前期可能很能打,但随着朝政逐渐败坏,武德依旧会衰退,明朝就是典型案例。

当然,我并不是为强宗大族而可惜。

从生产力角度看,他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并且预示着,儒家已经开始落后了。

可是后继王朝,再也没有找到新的组织模式,于是只能打补丁。

为什么宋朝开始,文弱之风盛行?因为强宗大族瓦解了,秩序全部靠官府维持。

小门富户没有条件,也没有意愿培养文武全才。

为什么明清会出现经世致用?因为汉唐儒家宗族,本来就是: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进能打仗修工事,退能种田搞生产的。”

农业社会的组织路径,不能适应商业社会,这就是汉唐之所以强盛,而宋明之所以文弱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周礼》

《史记》

《左传》

《宋史》

《晋书》

《三国志》

《后汉书》

《唐会要》

《五峰集》

《华阳国志》

《四民月令》

《拟免跪拜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