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小路·第七届艺术名家书画

 泊木沐 2022-03-21

张小路

(张晓露),芳草堂主人,出生于安徽宿州,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修于国家画院花鸟画高研班,求学于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创作院(主攻花鸟、山水)。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原书画院特聘教授,宿州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誉有“新时代中国画开拓-传承者”称号。

作品欣赏

不染尘 不落尘 犹出尘

——张小路绘画艺术探析

文/丁胜如

知道张小路其人,是从一幅画开始的。

辛丑年仲夏,一位朋友发了上面这一幅画的图片给我看,第一印象只是喜欢,感觉从线条、构图到笔墨、色彩都别具一格,但究竟好在哪里,我却不明就里,于是我将照片发到万能的朋友圈,请方家来看。不几日,一位“文章绘画两相宜”(《美术报》总编傅通先评介语)的作者,他评价说:张小路这幅画“基本功很扎实”。另一位画家朋友说,作为女性画家能够画出这样的作品很不简单。

碰巧的是,菊黄蟹肥的深秋时节,我赴皖北讲课之余应邀赴张小路创作室——芳草堂参观。走进芳草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绘画,湖光山色、碧水蓝天、花鸟鱼虫......当场给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回到合肥,我认真查阅了关于张小路绘画的评论文章,特别是拜读了与画家相识多年、私交甚笃的高纯宇先生的评论,再回过头来仔细欣赏张小路作品,感觉她的作品有以下风貌特征:

——折衷中西、追求中和。“折衷中西”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在绘画领域的重要体现。这里所说的“中”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国画,所谓的“西”泛指西洋画,既包括欧美盛行的油画和水彩,又包括日本和印度的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辉煌传统,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南画成为独步天下的艺术类别。但随着国门被打开,最先睁眼看世界的一批艺术家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因循守旧、缺乏创造力的时弊,中国近代画家特别是岭南画派才认为必须在中国的绘画界进行革命,大力提倡“折衷中西”,实现中国传统绘画的创造性转化。张小路曾说:“我除了对传统的花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在我的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 ’,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

基于这种艺术自觉,张小路尝试不断增添画面的新元素,不断赋予作品新的特质,大胆使用明显的现代构成,大胆运用西画色彩观念,将丰富的色彩融入画面,将西方的绘画语言转变成中国画艺术的语言形式,将西画的空间关系融入中国画的开合中,以求中西融通化合,由传统风格转向意象形态。凭借这种“以心象熔铸物象”的创作方法,她能够做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借助笔墨情感溶入写心写意的味道,从而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冲突中求融合,使笔墨的情感张力达到和谐统一,以此来熔铸新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她所感悟出来的创造之美。

——崇尚自然、注重写实。这一特征与“折衷中西”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折衷中西”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国画)主张“写意”,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西洋画则注重“写实”,主张“模仿自然”,尤其注重细节的刻画。虽然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特征可以营造高深的境界,却带来了游离于一般民众审美趣味之外的后果,并且由于其境界高深经常使普通民众“看不懂”而流于“曲高和寡”境地。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和一般民众始终处于某种“疏离”状态。这种情况显然有碍于绘画艺术的广泛传播。

张小路创作室名曰“芳草堂”,画家本人自称“芳草堂主人”,可见她对大自然的喜爱。张小路主张吸取西洋画的写实特点来丰富和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的不足。为此,她经常像候鸟一样根据季节的变化在各地进行场景转换,走进自然,拥抱自然,静心谛听来自大自然的生命律动,而这种律动一旦触发她内心的情思,就会产生同频共振,诱发她的创作冲动。大自然成为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放眼芳草堂四壁展示出来的一幅幅绘画作品,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似乎都与画家的生命紧紧相连,是她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她爱它们、恋它们、画它们,通过对山花野卉、杂树藤蔓、珍禽异鸟的描绘,去表达画家对于原始森林野、奇、繁、艳的真切感受,去抒发她对大自然的念恋之情,寄寓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容量。正如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所说:“要忠实写生于大自然,却又不是一味服从自然。是由自己的主见经过心灵化合提炼而出,取舍美化,增强效果”。在绘画实践中,张小路十分尊重客观形象,同时在空间、造型等方面也作了许多改革和尝试。比如,在空间处理上,采用渲染的手法,控制前后空间的黑白层次,使空间产生前后推移,营造出一种具有“写实”意味的空间效果,丰富了空间层次。

——创新求变、雅俗共赏。雅俗共赏与我们主张的“艺术大众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大众化而进至大众艺术化,方为现代国画的最高目的。”艺术服务于民众,是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对包括绘画在内的一切艺术的主张和要求。张小路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先后到国家画院、清华美院创作基地、国家文化部、工笔画院等求学问教,聆听名师授课、感悟名家风采,越来越发现仅有扎实的绘画技艺还远远不够,还要颐养自己的大众情怀和深厚学养,加深对传统的认知、理解和体悟,更要敢于质疑甚至批判,从凝固、僵化的模式中突围出来,进行层出不穷的创造性转化。张小路始终坚守着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不为外界的繁华和浮躁所干扰,潜心探索,沉心静思,倾心研究,专心技艺。她曾对笔者表示:“最初对技艺是非常崇拜的,深知技艺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在芳草堂,张小路一边从容地为我们斟茶,一边深情地讲述自己的艺术求索之路。

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张小路逐渐感悟到,技艺后面其实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那就是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和艺术原理的领悟,是自身情感、学养和思想的表达。为此,她自觉加强了对有关艺术历史、理论和专业门类艺术特点的研习,注重从东西方不同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吸纳西画的造型与色彩等技巧,进行着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审美创造。从现有张小路绘画来看,她融合工笔和写意绘画技巧,慢慢地摸索到了一种既适合自己创作旨趣,又顺应市场需求的艺术呈现方式,找到了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以更为自由开放的思维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以更为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及富有成效的探索和突破,呈现出多姿多彩而生机勃勃的绘画风貌,使古老的绘画艺术在现代语境下大放异彩,令人耳目一新,以其雅俗共赏、韵味绵长获得“双赢”,赢得了群众喜爱和市场青睐。

张小路绘画有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水墨,一是重彩,也就是中西结合。其实,水墨、重彩只是表象,不涉及本质问题,因为无论水墨还是重彩,其绘画的本质不变。高纯宇先生曾经从“净”“雅”“势”“融”四个方面对张小路的绘画特征进行了独具慧眼的剖析和描述。这里拟选择张小路一二幅绘画,试着对她的笔墨艺术进行粗浅分析。

譬如《不染尘》这幅大写意墨荷,清新雅逸,水墨交融,充分展现了荷的滋润高洁,亭亭玉立之神韵。此画的几片荷叶画得极好,水墨淋漓韵味十足,有清新扑面之感。构图雅逸,不拥不塞,不涨不满,疏密,高低,掩映,向背都很理想。

再譬如《墨染荷塘不落尘》,枯荷虽身残枝败叶凋零却仍然屹立水中,任雪雨拍打,冷霜扑面,依旧笑迎寒风、无声无息或昂首、或弯曲、或蜷缩、或扩展,似乎在向世间倾诉着它们的往日。张小路将这些脱俗的残影尽收笔墨纸上,她将枯败蜕幻成了一种风骨、一种神韵。几片破败的残叶、几只饱含着籽实的莲蓬,反而具有了一种荷花盛开时所没有的美,清美的傲骨, 残缺的韵意,成为一种别具意味的情感倾诉、思想流露和审美呈现。

张小路因此被称誉为“新时代中国画开拓——传承者”称号(国家文化部颁发证书)。正是由于创作中注重写神传情,注重对气韵、神韵的展示和把握,张小路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以及画面的节奏感等诸多绘画元素的转换关系,再加上不断创新笔墨、色彩、构成等绘画“语言”,让她的作品充溢着自然生命的勃勃生机和感染力。

诚然,艺无止境。画家要永葆艺术青春,就必须孤独地去体验艺术世界,去独享求而不得的痛苦,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为之善独处、思孤往、熬心神......正如张小路所说的那样:“曾经多少人笑我痴、笑我傻、笑我不说话,说我是哑巴......可不知,我对山川说,对溪水笑,对花说,对鸟笑,如痴如醉,如歌如泣,拥抱大自然,与笔墨共舞,以艺术为伴,总想用笔墨,用生命,用灵魂来谱写、来奏响一支震撼人心灵深处的'绘画’交响曲,我用自己的笔墨表达着我内心的歌哭。”而这也许正是成功艺术家的宿命和归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