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期万氏和阎氏二遗民研究综述

 取经的兵 2022-03-21

新时期二遗民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对徐州二遗民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但成果主要集中在后三十年中,尤其是1995年以后,大批学者和研究生的参与,使得这一几被忽略的研究课题重新回到了研究者的视野,正在从边缘走入中心,成果也日渐丰硕。现就笔者目前说掌握的资料来作一个综述。

(一)专书研究

徐州铜山学者韩席筹先生(18851969),生前著有《徐州二遗民集校注》等书,该书的成书时间不详,暂定为建国之后,这是笔者所见到的对徐州二遗民进行校注最早的记录。1998年底,丰县人蔡生印在完成了《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的初稿后,曾希望继续注《徐州二遗民集》,王汝涛教授为其提供了该书。后来由于反复修改前书文稿,该计划遂被搁浅。到2002年《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出版后,蔡已无力再做,遂于年底将书还给王教授,该计划宣告失败。2001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学导师马雪芹副教授,主持了江苏省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徐州二遗民集〉整理研究》,完成于何时不详。 2007年,徐州工程学院重点课题《徐州二遗民——阎尔梅、万寿祺研究》立项,由人文学院副院长薛以伟副教授主持,该项目至201012月结题。2011年,薛以伟教授自筹经费7.5万元,主持《徐州二遗民研究》项目,徐州工程学院现已推荐该项目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2011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在《徐州二遗民集》研究项目之外,对阎尔梅诗文的研究和关注持续升温,并且有专书出版。1988年,政协沛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积极做好“三选”(《阎尔梅诗文选》、《咏沛古诗选》、《沛人诗文选》)的征集、编注出版准备工作。该项工作基本完成,后因资金问题未能付印。1994年,王汝涛教授的学生蔡生印先生拟注释《阎古古全集》,并为之编年,此举得到了王教授的大力支持,为他复印材料,补充注释,并且自己还主动承担了两卷的注释任务。至1997年完成初稿,后数易其稿,减少一半字数,仍未能得到支持,遂自费印行,该书是目前所见到的唯一一种阎尔梅诗作的编年注释本,尽管存在着不少错误,但开山之功,不可磨灭。蔡生印曾准备翻译文集,王汝涛劝阻说:“阎文典故太多,一篇《华山赋》就难以完成。”尽管如此,蔡还是坚持完成了该工作,只是没有出版。值得庆幸的是,蔡生印先生没有完成的工作,后继有人。2005年,徐州师范大学杨绪敏教授承担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白耷山人诗文集》的校释工作。至2007年全部完成。该工作为研究清初阎尔梅的文学艺术成就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但可惜的是未见刊行。

除了对诗文集的整理外,对二遗民的传说的整理和研究也有所突破,由原来单纯的文字记录发展为理论研究。2009年,由薛以伟教授主持的《阎尔梅民间传说搜集、整理与研究》立项为徐州工程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研究课题, 201012月结题。

(二)专题研究

大部头的专书毕竟是少数,而作为明末清初“遗民”概念之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少专著都将徐州二遗民的诗文研究列为专题研究,分章节论述,如苏州大学严迪昌教授在1992年成书,2002年出版的《清诗史》第一章中,用了七千字写《蛰伏“隰西草堂”的万寿祺》,用了1万多字写《“不哭穷途哭战场”——阎尔梅论》,这两篇专论代表了目前为止,对二遗民研究的最高成就,很多结论都是前人未发,后人无法撼动的。20067月,苏职大时志明教授出版《山魂水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论》一书,该书第七章为《托意窅深,志图恢复——阎尔梅、万寿祺的山水诗》,其中第一节为《孤身万里心静匡庐——阎尔梅的山水诗》,第二节为《人间歌哭,天外登临——万寿祺的山水诗》。重点论述了阎、万二人的山水诗歌的内涵和意义。2011年,由西北师范大学张兵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初遗民诗群研究》,其中第五章探讨了“二遗民”的创作状况。200811月,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一书发行,该书完成于20064月,专门用一节写万寿祺与《逐渚倡和词》的研究(172-176页),约5000字。对万寿祺诗文集和年谱的编订历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背景。对万寿祺的12首词作了简单的介绍,但不是很深入和全面。

(三)研究论文

由于二遗民研究的长期边缘化,在二十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开始关注二遗民,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尽管有些观点尚不成熟,有自立自破的嫌疑,但却体现了古典文学研究正在努力突破樊篱的趋势,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总体来说对阎尔梅的研究多于对万寿祺的研究。1980年,申之春在学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关于阎尔梅》,尽管只是一个短短的纠误和介绍,但却开启了新时期阎尔梅研究论文的篇章。1999年,张兵连续发表了《阎尔梅诗论》和《万寿祺及其隰西草堂诗》;2003年,张登勤发表《现实主义诗人阎尔梅初探》;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马东丽完成《论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阎尔梅》毕业论文;2007年,刘丽发表《陈名夏与方以智、阎尔梅的诗歌酬唱》;2008年,苏州大学李文静完成《论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阎尔梅》毕业论文;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杨丽发表《试论阎尔梅的悼亡诗》,次年,又完成了《遗民诗人阎尔梅研究》毕业论文;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刘和文老师在《文献》发表《抄本鲁一同选注《白耷山人诗选本》考述》;徐州工程学院薛以伟教授更是一连发表了三篇关于阎尔梅的论文:《论阎尔梅山水诗的类型与艺术表现手法》、《论阎尔梅民间传说的神异性》和《论阎尔梅田园诗对陶渊明的接受与突破》。同年,苏州大学研究生任广永完成了《清初遗民万寿祺诗歌研究》的毕业论文,全文六万余字,分为家世与生平、思想构建和诗学渊源、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艺术特色等四章,颇有新意和独到见解,是一篇难得一见的优秀硕士论文。文末还附录版本考述和作品辑佚两篇,便于研究者查阅。2011年,就职于徐州教育学院的李文静老师从操旧业,准备完成一篇《阎尔梅诗歌中“松”意象研究》的论文。这些大大小小的论文,共同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二移民研究的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文史研究者加入这个行列。另外,如山东大学王涛《农民战争、国家统一与民族冲突——明末清初山东榆园军起义考述》、吕靖波《明代布衣文人的边塞之游与诗歌创作》等对阎尔梅也做了一些研究。

(四)学者大家的论著

之所以把学者大家放在后面来说,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可能不是长篇大论,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在简短之中透露出敏锐的判断和极强的欣赏力。如钱钟书先生《容安馆札记》第二七条《阎古古全集》(据说该书所收手稿年代跨度大,从1936年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如此则该篇很有可能作于民国时期),该篇用了大量笔墨就张相文本的诗歌进行了点评,且旁征博引,就阎氏人品、诗作进行了评价,堪称研究之典范,笔者从中查到不少新材料,然而至今仍未能全部查到,更可见钱钟书之博学罕有其匹。钱先生论曰:“古古诗,用字造句多率易,四言、五言、七言古,尤冗衍芜蔓,无腔不成语。近体诗、七绝多打油,五、七律颓然自放处,有夷然不屑之概。不若王、李之修饰响亮,而颇能道实事实情,故稍可节取,非七子打官话之比。其七律佳处,皆在白描直道,非由使事也。”该评论十分中肯,即有批评也有肯定。谢国桢先生的《白耷山人全集》(见《江浙访书记》一书),此文系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江浙一带访书后的笔记,该文甚美,堪称经典,文中评价说:“古古之诗以悲歌豪迈胜,与王渔洋之诗以情韵称者有所不同,因而不为渔洋所重;但其忠贞之志,雄伟之气,有非渔洋所能及者。而其兴之所至,佳情逸趣亦有其独到之处。”其他如袁行云先生《清人诗集叙录》、钱仲联《清诗纪事》、来新夏先生《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书,对阎、万诗词均有较高评价。在清史研究方面,罗尔纲的《水浒传与天地会》、谢国桢《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洪业的《清朝开国史》中,均有相当精彩的文字来描写徐州二遗民,盛赞他们的高风亮节。在赞美声中,也有质疑的声音,如何龄修教授的《史可法扬州督师期间的幕府人物》和黄裳先生《笔祸史谈丛》之《“光棍”的诗集》二文则根据有关史料,对阎尔梅的晚年气节打了个问号,值得关注。

(五)其他方面的关注

除了以上所列的较为正式的研究以外,关于二遗民的研究还涉及到散文、诗歌、艺术等等门类,且资料更为丰富,不容忽视。在散文方面,2007年,胡晓明教授发行《文化江南札记》一书,书中有《万年少》和《阎古古》两篇。丁帆有《死将为厉鬼,生且做顽民”的孤独者——阎尔梅》一篇。上世纪,80年代,李银德撰《万年少生平行迹述略》,张晓虎先生在《清代人物传稿》里的《阎尔梅万寿祺传》。2007年,徐州人百乘和李世明合作《寻访万林》。2008年,有赵志存、越杰合写的《女娥山下寻年少》。黄新铭的《访崔泉》,李文静的《游阎古古墓》,阎强的《拜谒古古先人墓》。2009年,有黄新铭的《沛县阎氏故里访古古先生墓》和我心悠然的《浩然千古气  风雨祭遗民——阎尔梅墓地记》。2010年,有王韬茗的《古沛骑行访古古》。2011年,有淮安程治国的《万寿祺与淮安》和徐州老记者任愚颖的《张伯英的学养与人品》等等,不胜枚举。

在诗歌方面,近人创作了数十首关于二遗民的诗歌,如夏承焘教授的《减字木兰花·严群教授斋头,见方密之、归玄恭、万年少赠顾亭林画幅,嘱题》、《卜算子·万年少画顾亭林像》、张文廉的《访万年少三堡故居遗址》、黄新铭的《临江仙·访万氏崔泉山庄遗址》和《踏莎行·清明祭阎古古先生墓》、翟广涛的《访万民崔泉山庄别业遗址》、蒋继辉的《访三堡镇万窝村》、刘永胜的作《怀崔泉》,高霭亭的《过沛怀阎尔梅》、渠芳慧的《春雨黄昏读高霭亭老师〈过沛怀阎尔梅〉诗怀阎古古》、丁维军的《无题》、徐向中的《清明凭吊阎尔梅墓》、秦伯鸾的《香城怀古十一首之阎古古墓》、梅山的《阎尔梅叹歌》、解桓宪的《阎尔梅的坚强》、谭大邦《过杏花村怀古》蔡生印的《杏堆西林悼先贤》等等,尽管诗歌的艺术水准各有高低,但是对先贤的一种景仰和崇拜。

在艺术研究方面,这里主要是有关万寿祺书画的研究方面。19819月,白坚完成了《万寿祺及其艺术》,发表在《书法丛刊》第8 79 页上。199310月进一步修改为《万寿祺生平及其艺术》,并发表在《楚州文史》上,简要介绍了先生的生平和艺术,引用了一些佚文。后铜山某网站所发表之《被人遗忘的明末清初书画家万寿祺》,系由此文修改而成。1992年李人俞发表《万寿祺遁渚唱和集词册墨迹考》。20079月,《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共4册)出版,其中有《万宝全书——说万寿祺的全》专论万寿祺的书画特点。

六、海外和港台的关注

海外和港台等地的二遗民研究也时有成果出现,但数量较少。最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文海书店在1967年影印出版了《徐州二遗民集》,使得本来就至为罕见的二遗民集能广为流传,这无疑为二遗民研究立了一个大功。其他短论,多为泛泛而谈,如1960年毛一波的《阎古古(尔梅)与黄梨州》(103日《中央日报》), 算是第一篇关于阎氏的交游考。2005年庞眉生的《琴台客聚:王阮亭讥讽阎古古》(香港文汇报,1219日),详谈阎王交恶的过程。2009年,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学玲发表《从游匿沙场到边史注考:清初阎尔梅之西北边塞书写》论文,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挖掘阎尔梅考边的历程和意义,立意新颖,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捐献功德为万氏基业千秋流传贡献一份力量!

请微信扫码支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