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大病足以毁坏一个家庭

 佩君的文艺营 2022-03-21
今年春,母亲从老家来德清携带些许家乡的特产,林林总总十来斤,还有行李。东西多十分不便,幸亏她联系上一个老乡,坐他的车,路费和长途大巴车费用相差无几,包接送,也不必折腾。母亲欢欢喜喜,和她一起来的老乡,算上司机,共计5人。

每次回老家,她带来带去的大包小包不少,坐过几次老乡的车,彼此熟识,算是熟人。我只在母亲回去的那段时间听她说起司机师傅姓张,年轻,肯干,有能力养一家人,四十来岁。

比自己年纪小的,母亲统一称之为年轻。在她的价值观中,始终不喜懒懒散散、好吃懒做、乐于享受之人。

从未见过这位张师傅,但心里充满感激。前些日子母亲盘算着,说,张师傅清明回老家给他老母亲做仪式,到时候让他带几只质量好的塑料桶,将来回去用。

在老家,人逝去的第一年和第三年都需要做仪式。

张师傅母亲过世,纯属偶然。那是一个逢集的日子,老奶奶从集市上回家,看见路边斜坡的水塘边有几个没人要的矿泉水瓶子,她估摸着捡回家能卖几毛钱,就动了心思,没想到前两天刚下过一场雨,斜坡土质松软,老奶奶没留神脚底一滑,瞬间落入水里。

正是吃午饭时间,没人发现。等发现时,人已失去气息。

今年清明是老奶奶过世满三年,不出意外,张师傅一定会赶回老家。

意外是在工作时发生的,张师傅忽然倒地,人事不省,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被同事匆忙打120送去医院,昏迷几天,情况令人堪忧。疫情期间,除了家属,外人一律不让探视,不知张师傅的疾病是因脑梗还是心脏病骤发。

一想到他这么年轻,一家人在千里之外牵挂着他的病,就不得不让人揪心……他妻子走不开,只是委托姐夫急匆匆赶来在医院日夜陪护。

如今生死未卜,妻子尚无独自谋生的本领,女儿读中学,儿子上幼儿园。

心情沉重,又有点担心。早上给父亲打电话,交代他多关注身体,他血压高,抗压药吃一次不吃一次,毫无规律,工作忙起来,完全不在意。上次买的奶粉估计也没怎么吃。

他并不当回事。

昨晚梦见他,梦中他做了很多菜,喜气洋洋坐在桌子旁边,招呼客人:“你们吃菜,别客气。”

我与父亲平日鲜少表露情感,但我一直记得,曾经说想带他们去北京看看毛主席。这是疫情之前的想法,一直没有明确具体时间。时间如水,太不经用,随着他们身体日渐式微,这一直成为我想做而未完成的愿望。

小徐的爷爷在过世前,想去一次北京,但因路途遥远,身体吃不消长途远行,终成遗憾。老人家对首都大抵都有一份情结存在。

对我来说,孩子尚小,去哪里都有机会,且现在的孩子有什么需求都会直接提。反而父母会顾及许多,毕竟,他们是从我们脚下的路走过来的,个中滋味,都已尝及,更易共情。父母很少对我提要求,但那不代表主动忽视。避之不提。

对自身而言,现阶段并没有什么非去不可的地方,且一直觉得去哪个地方不重要,背后的那份心情才紧要。假如是为了逃避,不论有没有疫情,去哪里都没意义。

始终要面对生活真实的、残酷的一面,除了拿出勇气、坚持坚守,没有别的路径。

在那些脆弱的时刻,势必想通过逃离去拥抱生活的轻盈,比如电影《美国女孩》中的梁芳仪,因母亲王莉莉身患乳腺癌,无法承受美国高昂治疗费用,抱病回台湾治疗。


她虽跟着母亲回台,但心思一直在洛杉矶,想念她的朋友、她的马场、她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受美国文化熏陶,她对妹妹梁芳安内心冷漠,对母亲患病的负面情绪不能理解,长期不与父亲一起生活,情感疏离。又因不适应台湾的刻板教育方式,导致成绩在班级垫底,被同学孤立、排挤、戏称为“美国女孩”。

文化的冲突、经济的压力、疾病的脆弱、青春期的迷茫,如此种种,反映出现实中的沉重与压力。

令人惊奇的是,这部电影没有配音乐,色调始终处于暗色,大概象征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它发生是2003年的SARS期间。熟悉的白色防疫制服,核酸检测,戴着厚重口罩的来往行人,像是无端弥漫的“白色战场。”


只有现实才能抵达现实,这种盾击的重量绝不是试图制造“轻松愉快”的假象,就能掩盖与遮蔽,那太浅薄,不堪一击。

叙事视角真实,真实到就像是你身边发生的事,然后影片忽然结束,让人意犹未尽,大概觉得这就是生活的样子,露出獠牙,让人胆战心惊,深感命运无常。


影片中的两个女孩儿,父母都是中国人,她们名字也是中文名,但影片又叫《美国女孩》,处于剧烈变动核心的是姐姐梁芳仪,她正在经历一个人人格成长最重要的青春期,偏偏这个时候她又经历巨变,母亲患癌,需要家庭力量给予支持,但没人有这份余力。父亲时常出差,并不在家。

梁方仪一心沉浸在需要不断适应陌生的环境。


大人则要面临生存与生死的考验。

患病的王莉莉仍需操持家庭。


内外两重压力,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皆处在变动的“漩涡”,家无宁日,争吵不停。母亲因疾病而产生的暴躁无力,大女儿处在班级边缘化的愤恨委屈,丈夫面临工作的繁重无奈,小女儿因咳嗽去医院忽然被抓去隔离,种种考验,环环逼近,淋漓尽致,难以喘息。


我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看了这部电影,影片并未交代身患癌症的王莉莉后来的情况,但我看到她患病时无力、脆弱、恐惧、不安、愧疚,是每一个身患疾病的人都不想生病的纠结痛苦。生活的偶然无法预料,如同搭载母亲回来的司机张师傅以及他的母亲,希望他能扛过这一劫,重新苏醒。

从电影回到现实,总忍不住想,如果疫情是“癌”,疾不可为,久治不愈,我们如何自处?

癌症的治疗绝不是打两次针,吃两次药,就能快速好转,系统性、针对性、结构性、辩证性、长期性治疗只是其中之一,而因此令机体承受的损害与摧残毁灭与打击,则难以避免。

一个患过癌的人、社会好比经历过一次内战,流血、伤亡、数字是表象,心理承受的阴影与代价则是隐秘难见的元气大伤,很难短期恢复。在癌症面前,须跳出固有思维——取得全面胜利,而应该调整预期——活下去。

一切才有转机。


作者介绍-
城市新移民,文字爱好者,至今写了七十余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