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军队体系从卫所制到营兵制,看京营与边兵的异同

 泊木沐 2022-03-22

军队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基,如果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那么就没有保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很容易被其他势力威胁甚至吞并。基于军队的这一重要作用,统治者们在军队体系上都会下不少心思。即使出现一些统治者,限制武将们的发展,却一定不会对军队太过忽视。

明朝是一个对外战争相对比较频繁的时期,而且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外战争,前期的多位统治者都曾经亲征前线。因此在明朝的军队体系上,统治者们也付出了不少的心思,为了提升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多位统治者都着力进行了军队改革等一系列措施。

明代军队体系经历过卫所制到营兵制的变化,军和兵之间有很大不同

很少有朝代的军队体系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绝大多数的朝代,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这种变化未必一定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却一定是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而随之变化的。

军队体系在明朝的变化,主要就是卫所制到营兵制的变化,虽然后期也出现了镇戍兵,但镇戍兵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制度上也始终不够完善。所以在讨论明朝的军队体系时,镇戍兵通常不被作为重点进行参考。

卫所制是前期明朝政府采用的军队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所谓卫所制,就是士兵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同一片划分好的土地上,一边耕种,一边履行军人义务。

战时,他们是兵,非战时,他们就成了自给自足的农民。这种制度下,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非常小,而且卫所制的士兵们,都是临战时临时指派调遣的,士兵和将领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对于统治者而言,士兵和将领间的这种生疏,是非常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因此而得到了根本改善。不过这种制度的缺点,也是后果非常严重的。

卫所制下,将士们间的配合度很低,而且卫所制的士兵们,平时有耕作的任务,一旦遇到农忙时节,调兵就意味着大量的经济损失。但明朝外患始终未定,调兵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边境地区,常年调兵带来的巨大军费损耗,远不如直接在边境屯兵划算,而且外部势力一直对边境虎视眈眈。当明朝军队撤离时,他们就会发起进攻,而大批军队一旦进驻,他们就会选择撤离。

长久如此,明朝政府改变了军队体系的制度,渐渐从卫所制转变为营兵制。营兵制和卫所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营兵制的士兵,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主要任务就是提供自己的战斗力。

当然,卫所制因为独特的军屯特点,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不再作为明朝军队体系中的主角出现。相比于卫所制,营兵制下的军队战斗实力更强,且可调动性高出卫所制许多。

明朝时,不止军队体系制度发生了变化,军和兵的分界也更加明显。其实军、兵,一直都是有细微区别的,但这种区别在明朝表现得更加明显。

明朝的军,有自己独有的驻地,且是世袭罔替的,子孙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驻地内;而兵,则不具有这种世袭性质,同时军屯的性质不够强,只是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劳作,主要任务仍然是战斗。

京营在明代初期战斗力非常强悍,但土木之变改变了明代的军队格局

京营和边兵,也是明朝军队体系下的两种军队类型,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驻地的不同。京营属于直隶于中央政府的军队,而边兵则是主要负责边防工作的边境驻兵。

这二者的实力,初期是以京营为首,而中后期时,京营因统治者的一意孤行遭到严重打击,实力大不如前,使得边兵渐渐超过了京营。不过因为京营实力下降,所以明朝整体的军事实力也是呈下降趋势的。

明朝初期,京营占据了整个明朝政府几乎绝大多数的资源倾斜,从兵源、军备到训练,都享受到了明朝政府最顶尖的待遇。在这样的支持下,京营实力自然不会太差。

而且京营是直属于中央政府调配的军队,在自治度上相对于其他部队有很大的优势。这让他们有能力,也有权力将军队的发展朝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

边兵等其他部队,自治程度不高,受皇权辖制比较严重,且经常被皇室猜忌。毕竟这种戍守在外的将领,很容易生出异心,中央统治者自然不敢给他们太多的物质支持和权力下放。

这样的背景因素,决定了边兵不可能发展得太好,更不可能和京营的发展相提并论。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土木堡之变后。

土木堡之变,是一次让很多军事爱好者至今都无法相信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实力并不算非常强劲的瓦剌,不仅打败了当时声势浩大的明军,且生擒了当时的明朝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

这次战役,由于朱祁镇的被俘,导致明军内部军心摇摆,且前线无人指挥,整个明军乱作一团,被瓦剌等少数民族势力歼灭了不少力量。也正是因为这次战役,明军力量大受创伤,整个对外战场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

朱祁镇并不是一个懂指挥的将军,反而是个初上战场的毛头小子,但他坚持将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又非常轻敌,给了瓦剌可乘之机。

对于朱祁镇决定亲自出征瓦剌的决定,明朝官员本来就是大力反对的,因为朱祁镇实在是一个没有任何战场经验的君主。但朱祁镇本人坚决如此,大臣们只好竭尽全力保障他的安全,为此派出了京营的大量精锐跟随在侧。

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可以最大可能地保护朱祁镇的安全,但坏处也非常明显:一旦战争失利,明朝军队受到的打击也是致命的。自从土木堡之变中,明朝损失了大量精锐之后,明朝政府在对外战场上不得不由攻转守,再也没有力量对外主动发动战争。

边兵主要负责的是边防中保卫城池、护守边境、维持当地治安等任务

关于土木堡之变的影响,不仅仅只有这些。朱祁镇被瓦剌生擒后,在瓦剌呆了一年的时间,这一年里,明朝政府内部已经选出了新的皇帝,并且新皇已经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年后,瓦剌不知该如何处理朱祁镇,就刻意放走了他。回到明朝的朱祁镇,和新皇之间暗潮汹涌,最后爆发了兵变。如果说土木堡之变中,明朝军队的精锐损失是源自外敌,那么这一次兵变,京营的损失就是源自内耗。

和土木堡之变相同的是,这次兵变消耗的也是京营的主力军,而且是两任皇帝间的最精锐部队。自从这两次战役后,明朝京营的实力大损,几乎到了损耗殆尽的地步。

好在边兵基本没怎么参与到这两次战役中,土木堡之变前,明朝政府派出的军队基本都来自于京营,边兵驻守在各自的驻地,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调动。朱祁镇发动的兵变中,边兵因为距离遥远,所以更是几乎没有参与。

这使得边兵的实力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在日后的明朝军队中成为了主力。关于明朝边兵的职责和守卫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一,保卫当地的城池;二,护守边境安全,也可以说是国防安全;三,维持当地的治安。

边兵驻地及附近的城池,一般都是距离比较远的边陲小城,在保卫自身安全方面,实力并不强。正因如此,朝廷一般都会在当地囤积大量的士兵,以备战事之需。

边兵驻扎的城池,同时也是国防的一部分。他们既有要保卫自身的义务和责任,也有为国防安全提供一份力量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边兵们要将自己所驻守的城池守住,另一方面,不同的城池之间,必须形成一定的配合。

到了必要的时刻,边境地区,最好能够形成一片区域的国防力量,城池与城池之间通过默契的配合形成一张网,抵御住外族的入侵。这张网的力量,就取决于边兵们的战斗能力。

当然,边兵大量驻守的城池,就不适宜再囤积大量的官兵了。所以边兵在战事之余,也经常会执行某些官兵的职能,帮助维系当地的治安。像地痞流氓、无赖泼皮这样的社会渣滓,在边陲小城是非常常见的,毕竟地理环境如此。

一般情况下,这些人都是由边兵出面处理的,因为官兵的人数和力量不足,且边兵的作战任务有时并不重,能够腾出手来帮忙。对于有边兵驻扎的城池而言,当地长官通常也不会太担心治安问题。

京营与边兵间的力量变化,是明朝军力变化的侧面写照,不过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对明朝政府而言正面积极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