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先秦)(三十:河外之战、李牧破匈奴、蕞之战)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前247年

河外之战:信陵君合纵抗秦

公元前24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

这已经是自从魏相公孙衍发起五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战略以来,第四次联军攻秦了。可以说战果显著,不仅将秦军赶到了函谷关外(今河南灵宝北),拯救了魏国的危机,更让信陵君从此威震天下。但也因为信陵君在邯郸之战中,通过矫诏手段,窃取魏国兵符来救赵,从而与魏安釐王产生嫌隙。此后,信陵君“留赵十年不归”。

这次强秦在将领蒙骜的率领下,进攻魏国河东地区(今山西南部),直接威胁到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情急之下,魏王只好请求信陵君回国救难。可这位傲娇的贵公子怎么肯轻易回去。信陵君随即告诫下人:谁敢私自与魏王的使臣联络,立斩!

在战国时代,富豪间非常流行在自己府中养一群谋士,称为食客。作为富三代,信陵君出手大方,吸引方圆几千公里的士人纷纷投奔。全盛时期,信陵君的食客多达三千。既然信陵君下令,这些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回国,即便此刻魏国危在旦夕。可有两个门客偏偏不怕死,他们就是毛公和薛公。毛、薛二人曾经只是混迹赌场和酒肉场所的混混,是信陵君发现了他们身上的才能和胆识,这才收入麾下,委以重任。这天,毛、薛二人主动来劝信陵君,说公子之所以受赵国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背后有魏国。如今秦国进攻魏国,公子毫不顾念。假如秦军攻破大梁,把公子的祖先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信陵君一向最注重声誉和面子,毛、薛二人正好击中他这一点。结果话还没说完,信陵君脸色立刻变了,马上嘱咐车夫套车,要回去救魏。魏王见到信陵君之后,兄弟俩还表演了一出“亲人终相逢”的哭戏。这次,魏王大方地将上将军印交到信陵君手中。于是,信陵君领兵的消息很快传遍各国诸侯,赵、韩、楚、燕等国纷纷遣兵救魏。一场合纵抗秦的大战终于开始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五国士兵都畏缩不前。因为之前秦军已经攻占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魏国的汲城(今河南汲县)、高都(今山西晋城)两地,进攻势如破竹。此刻信陵君深知最需要做的就是振奋军心。他亲自冒着被流箭射中的风险,率先冲锋,冲入秦军阵营。联军顿时士气大振,紧随着他们的上将军,从侧面进攻蒙骜军。结果,秦将蒙骜腹背受敌,战败而逃。信陵君带兵乘胜追击到了秦国的边境函谷关,吓得蒙骜紧闭关门,再不敢开门迎战。相持数月之后,联军只得撤回。

此次合纵攻秦取得了巨大胜利,魏国被围困的危机得以解除,信陵君也因此威震天下。各国诸侯甚至都向他进献兵法,还编撰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魏安釐王更是为表彰信陵君,拜他为上相,封邑五城。但魏王从此更加怀疑位高权重的信陵君了,于是借机收回了他的兵权。信陵君从此心灰意冷,每日沉迷酒色,抑郁而逝。十八年后,魏国被秦国所灭。

结论:河外之战是战国后期合纵抗秦大战略下的一次重要胜仗,也是上将军信陵君威震天下的时刻。他减缓了秦国扩张的速度,但无法挽救走向失败的攻秦计划。

中国古代史(先秦)(三十:河外之战、李牧破匈奴、蕞之战)

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44年

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典范

公元前244年,战国末年最杰出的赵国将领李牧率领赵军在代郡(今河北蔚县)和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县)一带,成功围歼匈奴主力十万骑兵。此战之后,十多年间匈奴不敢再进犯赵国边境。这场战役是有文字记载以来首次大规模对匈奴作战,也是先秦战争史上以步兵军团全歼骑兵军团的典型战例。

李牧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因为他常年驻守边疆,与匈奴多次交手,熟悉匈奴骑兵机动性强的特性。但冲锋肉搏的近战,骑兵的伤亡概率更高,所以以退为进就是李牧最初面对匈奴骑兵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杀猪宰羊,犒劳士兵,又亲自教习射箭骑马,以此来培养将军与士兵的信任感,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当发现匈奴军队时,不攻反退,立即入营寨自守,坚壁清野避免接战。就这样,匈奴屡次来犯都毫无所获。因为从战国到汉代前期,游牧族的骑兵既无脚蹬,也没有马上近距离作战经验,所以从未进行过对城池、堡垒的大规模攻坚战,自然也就抢不到牲畜粮食了。

李牧以退为进的策略原本是要迷惑匈奴单于的,结果却让赵王认为李牧怯战。于是召回了李牧,另选将军驻守。结果一年不到,冒失出兵的赵军被机动性极强的匈奴骑兵打的伤亡惨重,屡次失利。无奈赵王只得重新调回李牧。经过几年的经营训练,赵军战斗力大为提高。李牧认为歼灭匈奴的时机已经成熟。他精心筛选出了一支多兵种的出击兵团:骑兵1。3万人,战车1300辆,步兵5万人,弓弩手10万人,总兵力20万。

一切准备就绪,李牧开始放出吸引匈奴的诱饵——满山遍野的牛羊。果然,匈奴的一小股骑兵奔着牛羊而来。李牧假装战败而逃,故意丢弃牲畜让匈奴兵抢掠。当匈奴单于得知赵军“溃逃”的消息后,信以为真,亲率十万骑兵深入赵境。当匈奴大兵团到来之时,却看到正面迎战的是李牧的车阵。严密排布的战车阻碍了骑兵的行动,匈奴兵团顿时陷入混乱。这时,李牧即刻向弓弩手下达发射命令,万箭齐发。同时,李牧亲率骑兵和精锐步兵绕道匈奴军侧部。当匈奴攻势受到赵兵车阵的阻碍时,李牧指挥的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两面夹击匈奴骑兵。无马镫的弓箭骑兵直接冲入这种军阵,无异于自寻死路。因为骑兵所用的弓远不如步兵弓弩射程远,战马作为射击目标也较大,而且步兵还能得到盾牌的保护。所以战国和秦汉之际,几乎没有单纯骑兵击败成建制主力步兵的战例。经过激烈的肉搏战之后,除了匈奴单于率领的亲卫部队突出重围之外,来犯的十万骑兵全部被歼灭。之后李牧乘胜前进,灭褴国(今河北蔚县),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声威大振。

结论:李牧作为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通过灵活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之法,创下步兵团全歼骑兵团的经典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先秦)(三十:河外之战、李牧破匈奴、蕞之战)

清朝人绘制的赵国名将李牧画像

公元前241年

蕞之战:秦灭六国,势也!

公元前241年,在楚相春申君黄歇的主导下,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在临近秦都咸阳的蕞(今陕西临潼)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

从前318年到前241年,合纵攻秦之战前后一共进行了五次,总体来说联军败多胜少,没有达到破秦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联军内部意志不坚,遇难则散;另一方面是秦国使用反间计,用金钱贿赂各国大臣,让他们对国君进谗言,造成多位将才如廉颇、李牧等未能真正发挥作用。直到这次的蕞之战,已经是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了。结果,主帅庞煖率领的五国联军被秦国丞相吕不韦带领的秦军所败,无功而返。那么这次的五国联盟最初是如何促成的?

一年前,秦国攻占了魏国的二十座城池,并设置东部统辖。魏、赵两国唇齿相依,于是相约合纵伐秦。魏国甚至诛杀了亲秦派大臣吕辽,以此向天下昭示魏国抗秦的决心。同时,赵国也为了表明决心,攻取了秦相吕不韦在河间的封地,直接与秦国决裂。而楚国自从春申君担任令尹当权主事之后,开始积极支持联合抗秦行动。舂申君为了拉拢相对强大的齐国进入联盟阵营,专门派遣策士去齐国游说。策士指出如果齐国不参与这次的合纵,秦国将联合楚国一起瓜分齐国的土地。结果齐王不为所动。因为此时秦相吕不韦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远处的齐国保持友好关系,反而是进攻临近的赵、魏、楚。所以齐国君臣一致认为没必要参与这场胜负难定的合纵。春申君拉拢齐国的计划失败了。而韩、卫只是附属国,自然跟随楚、赵、魏的步伐走。

在春申君的主导下,五国联军结盟,共同推举楚王为纵长,赵将庞煖为联军的主帅,开始向秦国的腹地进攻。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地行军到了函谷关外的蕞地。如果突破了函谷关,即可直击秦国都城咸阳。主帅庞煖考虑到几次联军攻秦,最后都被阻挡在了函谷关,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侧,可以出其不意。很明显,庞煖对于当时战局的分析非常清晰准确,但却忽略了联军内部凝聚力不够的问题。相反,秦相吕不韦正是看到了联军的这一致命伤。他分析楚军距离秦地最远,士兵最为疲乏,影响也最大。如果楚军战败,联军必定不战自溃。

于是,吕不韦精心挑选了一支精锐小分队,趁夜突袭了楚军大营。楚国士兵顿时慌乱逃窜阵营失守。其他四国军队听到楚军先撤退的消息后,军心开始动摇。各国的副将都不愿意做炮灰,纷纷要求撤退,庞煖无奈只得应允。就这样,春申君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五国联军,还没有正式开打就内部分裂了。

合纵战略至此破灭,战国末期的六大诸侯国赵、魏、韩、燕、楚、齐再也无法抵御秦国兼并的步伐了。虽然在春申君的推动下,楚国随即迁都寿舂(今安徽淮南)远离秦国的兼并战范畴,从而为楚国赢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但仅凭春申君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秦灭六国的历史大趋势的。

结论:蕞之战作为最后一次诸侯国会纵抗秦的行动,因联军内部缺乏大局意识而作鸟兽散,导致合纵战略也因此破灭。不久之后,秦国开始将这些国家依次吞并,完成了天下一统。

中国古代史(先秦)(三十:河外之战、李牧破匈奴、蕞之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