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古文化街

 hsgzlgg 2022-03-22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

    坐落在街北入口处的官银号,建于清朝,当时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建立很多银行,清政府为了拯救经济而建立了官银号。这是新址。

    坐落在街北入口处的“天津古文化街”石碑,源自天津蓟县上亿年的古化石上,镌刻着李瑞环同志的题字,与整修后的古文化街街景更加协调。

    北街口有牌坊一座,其彩绘的形式是“烟琢墨石撵玉”式。牌楼坊心上的文字是“沽上艺苑”(面朝北)和“金鳌”(面朝南)。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自古以来水源丰富、水网密集,天津又素有“津沽”、“直沽”、“沽上”之称,天津卫地域内有“七十二沽”。“沽上艺苑”表明古文化街所在地区为天津文化的发祥地,街中百余家店铺中古玩玉器、文房四宝、手工艺品、民俗用品等充满了艺术气息。

     “金鳌”表明三岔河口原有金鳌,庇护着来往的船只和船民,凡走过该牌楼的人,也会受到金鳌的保佑。

    地面上还镶有12枚自唐至清的古钱,其中唐朝一枚,宋朝两枚,元朝两枚,明朝三枚,清朝四枚,巨大而逼真。游人经过此地,取“踏金踩银”之意。

  

  

    漫步古文化街仿佛置身其中,眼见彩幡高悬,青砖墙体古色古香,恍若隔世。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小式建筑,层高均为一、二层;街区走向自然曲直,错落有韵;外檐建筑尺度适中,商店铺面长短有序,呈现出鳞次栉比的古街效果。古文化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味、文化味、中国味和天津味。商店的匾额楹联特别精彩,那是数十位书法界名人的手笔。

以天后宫为界,以北称宫北大街。宫北大街上有一个地标:是一块刻有“中国特色商业街”的主体石。


桂发祥

  

耳朵眼炸糕。清光绪年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

大清邮币。中国的第一张现代邮票大龙邮票便是在天津正式发行的,这不仅是天津邮政的起点,更是中国邮政的起点。

  

    果仁张,中华老字号食品,历经四代传人,属宫廷御膳食品,被赐名为“蜜贡张”。这果仁张早在170多年前就是宫廷御膳,是专供皇上吃的小食品。果仁张的创始人叫张明纯,曾任清宫御厨,最初因为他做的蜜供色泽纯正、甜而不腻、清滑爽口,受到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爱而名声大震,御赐“蜜供张”。到了果仁张第三代,宫廷御厨走出宫门,来到民间创立“果仁张”。

  “泥人张”彩塑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他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水平,又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风格。其伤口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优美、神情生动,酷似真人,成为民间艺术奇葩。张明山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曾孙等,张氏祖孙几代一直继承着这门手艺。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张”第4代张铭主持,培养了一批彩塑艺术人才,使这一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郭沫若同志曾赋诗盛赞:“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一条古文化街上竟然有三家挂着“泥人张”招牌的店铺,且三家店铺前的和合二仙形态迥异。这应了郭沫若同志的诗:“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泥人张-塑古斋。“塑古斋”三字很小。是泥人张的嫡系传人开的,但不是长子长孙的店。


  

  

  

  

  

  

泥人张世家是泥人张的后人开的,是长子长孙。

  

  

  

  

  

第一代张明山塑的京剧大师谭鑫培肖像,非卖品。

吹糖人。

第五代传人张乃英所塑的白求恩,标价将近871万元。

 弘一法师李叔同。

第六代传人张宇的作品,夜读春秋,标价四万多。

第六代传人张宇的作品,和合二仙,标价12.6万。

在通庆里还有一个“泥人张美术馆”,这与“泥人张世家”是一家的。

  

  

  

  

  

  

  

  

  

  

  

“泥人张-彩塑工艺品店”,其中“彩塑工艺品店"字很小,据说是旅游局开的,也卖其它作者的作品。

  

  

  

  

  

  

  

  

  

  

  

  

     通庆里两侧的房屋始建于民国初年。青砖灰瓦,木廊漆柱,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院。十个独立的院落,各有各的清雅、幽静与古朴。进入巷口,抬头就可以看到一个蝴蝶状的镂空木雕,这个木雕就是通庆里名字的由来:“这个木雕寓意着通达吉庆。通庆里也是由此得名。


  

    走在通庆里可以看到,整个建筑是二层的。但是独独在东西两侧的地方,各有一个三层的过街楼。这个过街楼有个传说,因为当初通庆里是卞家的宅院。可以看到过街楼的方位是一东一西,他的说法就是站住两头把住东西。“东西”在中国人眼里有财务之意,那么他就是站住了两头把住了钱财。还有其它衍生出来的说法,一个是起到瞭望哨的作用,因为这么大的宅户需要家丁看家护院,这个瞭望哨可以俯瞰通庆里的全巷。再有一种说法,因为通庆里当时是砖木结构,为了预防火灾,所以建设了高于通庆里的建筑。还有一种说法是三楼是供老爷纳妾续贤之用的。”穿行这条胡同的人们不禁要遐想它的过去、它的故事。近百年的建筑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几乎忘却了它的存在和一段说来很有趣的传说。

 

    走在甬道里都会看到地上有印有哦“通达吉庆”四个字的纯铜的井盖。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四个字无论怎么念都是非常吉祥的。像“吉庆通达,通达吉庆,通吉庆达”无论怎么念都是非常利。

     在通庆里东侧的这个口看到两边有壁画,这个壁画是整修之后加上去的。通庆里的墙壁上有六幅浮雕画,分别是《文明娶亲》《闹龙舟》《踩高跷》《俏皮话》《黄大门》和《潞河督运图》。面向东侧在左手边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路河督运图》,它体现的就是当时天津督运粮食的景象。画上这幅桥的位置正好是古文化街南边的东浮桥,现在也叫“金汤桥”。以前之所以叫东浮桥是因为当时是一条条小船搭建起来的。在古文化街对面以前就是粮仓。南粮北调的粮食在这里会搁置一段时间再北上。

《黄大门》同样取材于杨柳青年画,表现了天津卫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民间过大年的情景。

《文明娶亲》表现了民国初年,天津卫用洋马车接新娘的中西合璧式的娶亲仪式,新娘仍旧坐轿,新郎坐在洋马车里,马车在前,轿子在后。

 《闹龙舟》  

 《踩高跷》

《俏皮话》取材于杨柳青年画,撷取了天津的九句俏皮话,从最好认的猪八戒开始顺时针看,有“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小孩子不认得旗花--火冒钻天””卖鸡子的回家--剩蛋““小炉匠戴眼镜--找茬””卖油的敲锅盖--好大牌子”“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灶王爷吃沾糖--担不了大供享”“一百斤面蒸寿桃--废物点心”,右上角比较小的是 “洗脸盆扎猛子——不知深浅”。

通庆里里面有四个独立院落,有大观茶苑和泥人张展览馆、民俗体验馆等文化休闲场馆。

泥人张展览馆。前面已介绍。

五号院民俗体验馆

  

  

  

   


   


  


  

  

  

二楼

相声馆。此时没演出,遗憾!

六号院大观茶苑。整个小院子曲径通幽,特别安静氛围很好,非常适合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来一起聚会,喝茶,品茶。范曾先生手书的对联:“何处寻江左诗雄津门圣手,斯楼有黄山晓雾阿里清风”。


  

  

  

  

 二楼

       从通庆里的另一个出口出来是将近600年历史的道教圣殿——玉皇阁。关于它的始建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有史料记载的就是,明宣德二年。原来的玉皇阁是一个建筑群,有山门、牌坊、大殿、配殿一系列的建筑,可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战乱频频,所以现在保留下来的就只有他的主体建筑清虚阁,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玉皇阁。它是天津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木结构楼阁,里面还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彩绘。在阁顶前檐先下悬着的匾额上“清虚阁”三个字,就是康熙四十年秋,康熙的五弟恭亲王常宁所写的。玉皇阁居高面河、疏朗开阔,原来每年重阳节的时候,市民们都会来此,登高望远、凭栏远眺。

楹联:“三岔河口圣境妙玄十方界,九河下梢清虚灵化万重天”。

殿内主要供奉的是在道教神系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世界中级别最高的神明之一。

从玉皇阁回到主街,路上会见到虾米石。虾米石产于天津市蓟县燕山山脉,是中上元古界叠层石的一种,由生物作用(主要是兰绿藻和细菌)和沉积作用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生物沉积结构。从外部形态看,在灰色的石头上呈现出虾状的清晰图案,在垂直剖面上的形态呈现出酷似虾在水中游来游去,栩栩如生,异常逼真。

古文化街大狮子胡同是严复故居所在地,原房屋已不存在。为挖掘历史文化,先后走访了严复先生的后代和历史专家,结合景观设计,在严复故居原址建设天演广场,设立严复铜像和天演论石刻。

  

  严复先生生前所居住在旁边的大狮子胡同当中,而著名的《天演论》,也是他在我们天津这里翻译而成的。铜像旁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两句话也是《天演论》中的精髓,也被赋予了一些政治意义。我们脚下的大红字就是天演广场这四个字。

 继续向南,丹青阁。著名的杨柳青画店。

  

  

  

  

  

蔡氏贡掸。曾是宫廷御用,如今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颜色的掸子,甚至还有不同的寓意。掸子已不再是简单的用具,它带着吉祥与喜庆,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高级的掸子一把一万多元,百十只鸡脖子后的那一撮毛才能做一把掸子,手柄是紫檀木的。这样的掸子谁舍得使用?已经变成是工艺品了。

宫前广场。也有一个杨柳青画店。

  

  

宫前广场上有许多特色小摊。两边还有卖茶汤、画糖人、捏面人的摊位,可谓是好吃好玩儿的都有,而且都具有浓厚的天津特色。

  

  

卖茶汤

画糖人

  

捏面人

现场制作泥人。

  

  

熟梨糕:天津熟梨糕是独具天津特色的一种民间小吃。熟梨糕,其实与梨无关,它里面的“梨”字应该与“哩”字相通,意思是“熟哩儿”。

吹糖人: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天后宫一侧耸立着一对高26米的幡杆,早年是三岔口附近最醒目的建筑物。回航的舟人们远远看到幡杆上飘扬的幡旗,就知道终于到家了。

对面的戏楼是天津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戏楼是木结构楼台式建筑,坐东朝西,东通海河,西向宫前广场,上面是戏台,下面是通道,还可以过马车。一开始是为了答谢天后的护佑所建的。每逢天后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和过年过节的时候这里香火旺盛,而且会举行皇会,非常热闹。

过了戏楼就是亲水平台,可以看到海河。

原路返回宫前广场,前往天后宫,前方有一座过街楼阁,叫张仙阁。

宫前广场天后宫一侧耸立着一对高26米的幡杆,早年是三岔口附近最醒目的建筑物。回航的舟人们远远看到幡杆上飘扬的幡旗,就知道终于到家了。后来每逢初一、十五和庙会期间,专门用来挂天后娘娘的封号长幡。要知道,自北宋至清朝的七八百年间,历代皇帝有40多次册封妈祖,且封号不断升格,层层加码。如今的妈祖封诰全称有六十四字,也是世界之最: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祐敷仁天后之神。

天后宫建筑群坐西朝东,面向海河,主要建筑包括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大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钟鼓楼、四座配殿和张仙阁等。

山门。门额上有整砖雕刻的“敕建天后宫”,两侧各有一只黄铜麒麟,因为民间有“摸摸麒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麒麟背,一辈子不受罪;摸摸麒麟腚,一辈子不得病”的说法,能看出这里的麒麟身上都被游人摸遍了。

  

  

山门门洞上悬一匾“佑护三津”,三津一是指三岔口上三条河的渡口,真正的津门故里;二是指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卫合一就是天津。

牌坊。匾额:“海门慈筏” 。海门指海河口,也是天津别称,意思妈祖是天津的保护神。

背面是“百谷朝宗”。百谷指所有河流,意思妈祖掌管天下所有江河。

前殿。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是原来天后宫的山门。门前一对汉白玉瑞兽昂首挺立,面目生动,造型古朴,大刀阔斧又处处可见精细传神之笔。另有数块修缮记事碑记载天后宫的修缮工程。前檐正中门额“三津福主”,表明天后娘娘有无所不能的法力,主宰芸芸众生的兴衰祸福,是三津大地的保护神。

里面供奉的是王灵官。

左右是加善、加恶、千里眼、顺风耳,都是天后娘娘的驾前仙班。

  

主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建筑规模并不大,面阔3间,进深3间,但建筑规格是单檐庑殿顶式,前接卷棚顶抱厦,后连悬山顶凤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结构建筑风格。

匾额:“垂佑瀛堧”,垂瀛意为保佑海上,佑堧意为赐福土地。

正殿的神龛里,天后圣母慈眉善目,仪态端祥,凤冠霞帔。她的左右立着四彩衣侍女,其中两人手执长柄扇遮护天后,另两人一个捧宝瓶,一个捧印绶。神龛内除了2米多高的天后坐像,还有多尊小型妈祖像,服饰各异。后来才知道,这是全世界不同地方妈祖庙中的神像,交流而来,汇聚一堂,天下妈祖是一家。

正殿后面的凤尾殿。

殿内供奉净瓶观音,渡海观音,滴水观音,南海观音神像。

藏经阁。建于明代成化年间,重建于民国时期。

  

这里有关于妈祖文化和天后宫的历史的简略介绍,但主要功能是购物。  

  

  

启圣祠

影壁上彩绘当年天后宫前皇会盛景。

  

  

碧霞元君殿

碧霞元君殿后面是良缘阁,这座二层小楼供奉和合二仙和月老。

院内有一个长廊和良缘亭,供游客休息。良缘阁院内各处挂着为自己为子女祈求姻缘的许愿牌。

天津民俗博物馆。

剪纸样式的大门。对于天津民俗的展示分为以下几个版块,岁时节令,衣着服饰,商业贸易,民居生活,人生礼仪,民间艺术。

根据1846年《津门保甲图说》绘制的反映当年天津老城厢建筑布局的图。

岁时节令--天津卫过大年。这部分展现了天津卫过年的风俗。门神,吊钱,窗花,祭灶用品,年画,头花、灯笼,过年特定食谱。。。满是年味儿。

  

  

  

  

  

衣着服饰

  

  

  

商业贸易

  

  

民居生活

  

  

人生礼仪

奁簿--嫁妆清单。此奁簿1.2尺见方,红染宣纸簿页,每页描金边框,框宽约10厘米,扉页空白,其后有半尺许的墨楷“荆布家风”4字,继之开列喜具,每页8行的金栏格,每格1种喜具。簿面为大红素丝布料,烫金板宣笺,上书有“奁簿”字样。奁簿外有一硬套,也为大红素丝布料面,烫金板宣笺,书有“鸳鸯福寿”4字。以上字体皆为楷书墨笔。其开列的喜具名目描述详简得当,一目了然,如“金质如意成对”、“珍珠胸花成朵”、“珠翠金镶手镯成对”、“翡翠挖耳成对”、“浙缎绣花礼服成套”、“品蓝华丝葛元狐皮袄成对”、“花条纹绮霞缎夹袄褶裙成套”、“粉红绣花文明绸褂裙成套”、“雪青铁叽缎夹袄裤成套”、“湖色罗帐成顶”、“妃色缎大红绉纱被成对”、“五色锦团夹被成条”、“四喜纹银花插成座”、“景泰蓝碗成对”、“五彩堆花挂屏全堂”、“福漆圆盘成对”、“云铜小熏鼎成座”、“彩花瓷盖碗十套”、“黄木梳篦全福”、“玻璃果缸四对”、“红漆高蒸成件”……总共312种,约1千余件物品。在奁簿最后还书有吉语对联“富贵吉祥如意,满堂福寿长春”。其妆奁的数量和质量是旧时富商大户的典型表。

  

  

  

  


  

小孩周岁生日,要举行“抓周”仪式,根据他抓到的第一件东西预测他的志趣和职业,反映了长辈望子成龙的心理。

民间艺术。

皇会,是为祭祀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大型庆典,是天津民间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清代佚名画家所做,生动描绘了当年天后宫皇会的壮观场面,是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


  

  

戏剧曲艺

  

博物馆门外是一幅民俗画长卷,有各种卖吃食的,算卦的等等民间活动。

门外有一尊高大的天后像。

继续向东。狗不理包子铺。

崩豆张传统产品始源于嘉庆年间,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创始人张德才在宫中御膳房供职,专职制作干果、豆类小吃。嘉庆年间,第二代传人张永泰子承父业,在宫中制作出口味、色香独特的“糊皮正香崩豆”、“灰皮素香果仁”、“七美香瓜子”等多种酥、甜、香、咸及加馅崩豆七十余种,由此得名“崩豆张”。

继续向东是宫南大道。

宫南大道上有一个典型地标:“槽船帆影”。它是槽船造型,兼做指路标。


皮糖张。清朝光绪年间张家祖辈在梁家嘴一带(现为红桥区区域)生产皮糖。直到20世纪初由张家第二代传人张均先生接管,他综合了天津刘记和业记皮糖的特点将皮糖技术推进了一大步,人们俗称该皮糖为“皮糖张”皮糖。


十八街麻花

  



皮影张

  

  

  




    乐器张天津乐器张琴行,专业提供各种琴类乐器,是天津著名的乐器店,在天津琴行届有着响亮的知名度。 

  



 嬉皮氏

  

  

  

    龙嘴大铜壶,天津的一种小吃,名叫“茶汤”用这把壶里的开水冲熟的。几十种原料再加上各种配料,4元钱一碗。也算天津特色小吃。

  

       联升斋刺绣坐落于古文化街116号的“联升斋”老字号,已经历尽百年风雨岁月,踏进联升斋,仿若被时空隧道带回到“日暮堂前花蕊娇”的年代,瞬间,便生出欲化作古时绣娘的念头,在绫罗绸缎中,绣出属于自己的优雅与浪漫。店内的一幅幅作品犹如凝聚了“东方美人”的优雅与精致之美,惊艳四座,驻足其间观赏,确有美妙绝伦,眼花缭乱之感。    中国四大名绣中,以苏绣为首,联升斋在创办之初便与苏绣“结缘”,传承了苏绣的精湛技艺,刺绣方面以制作彩轿、新娘服饰、百子图等为主,至今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古董仍然保存于杨柳青博物馆。1989年,现任老板吴庆城下海经商,后来买下了“联升斋”商铺,此后联升斋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刺绣形式,大胆创新,将名人字画引入刺绣,使刺绣成为值得收藏品鉴的艺术佳品。

  

  

  

  

  

  

  

  

  

老美华。这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鞋店,随着天津人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老美华的鞋子,是天津人最舒适的脚下风景,每一双鞋,都要经过复杂而精细的手艺,它蕴含着温度,传承着关于鞋的温度和情谊。


南口牌楼坊心上的文字是“津门故里”(面朝南)和“晴雪”(面朝北);“津门故里”解释:“津门”是天津的别称,“故里”是老地方的意思,“津门故里”就是天津卫的老地方,有天津卫的发祥地之意。

   “晴雪”解释:“晴”是天气好的意思,“雪”有“洗”的含义。“晴雪”是刚刚下完雪后的景色,晴空万里的天空,游人如织的街面,比喻人的心情非常纯真,仿佛被洗涤了一样,到这里为天后娘娘进香,为今后的好日子祝福。

地面上铺装的是十二生肖的图案,它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以“十二生肖”纪年的传统民俗,意寓古文化街一年十二个月月月人财两旺,与北口铺装的铜钱图案遥相呼应。    





  紧靠古文化街(东边)的这座桥名叫“金汤桥”,原来是一座铁桥,现在是一座玻璃制成的景观桥。脚下是透明的,钢化玻璃的承重是经过计算的。这座桥是1949年解放天津时解放军两路兵马会师的地方。  

这是当年解放天津的坦克。



大炮。


雕塑,向英雄的解放军致敬!

这条文化街内容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