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这些药易导致血糖升高

 caimin133 2022-03-2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图片

看看有你常用的吗?


药源性糖尿病是指临床应用某些药物在治疗非血糖相关性疾病时,引起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继发性糖尿病。

临床表现与特发性糖尿病相同,主要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状。

此外,还多出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有时还出现餐前低血糖的表现,如乏力、多汗颤抖及饥饿感。部分男性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阳痿,女性出现外阴部瘙痒、月经失调、性欲减退和便秘等。

接下来就给大家结了一些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的药物,临床上运用要警惕。

激素类药物


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又称为类固醇性糖尿病(SDM),发病率约在8.8%~40%左右。SDM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品种、剂量、给药途径、患者年龄、家庭史等。化学结构11和17位被氧化(如氢化可的松)、A环1,2位为双键(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的激素具有较强的致高血糖作用;全身给药较局部给药更易引起高血糖;高龄患者由于本身胰岛水平下降,SDM发生率也增加;有糖尿病和肥胖家庭史的患者SDM风险也高。

2
生长激素

动物实验表明,注射0.10 IU/kg的生长激素,40min即可观察到血糖升高;临床试验也发现,烧伤患者应用生长激素前后血糖水平的显著变化,而儿童应用生长激素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是不用生长激素的6倍。

3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促进人体分解代谢,降低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血糖作用。糖尿病患者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后,宜适当增加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剂量。

4
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药

该两药均能引起糖耐量异常,长期服用者应监测糖耐量。

降压药


1
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是经典的降压药物,能抑制胰岛素释放,引起糖耐量减低,有报道称噻嗪类利尿剂治疗的高压患者中高血糖的发生率为30%。该类药物诱发高血糖与服药时间和剂量有关,服药时间越长或剂量越大发生高血糖的可能性越大。

呋塞米也可引起血糖、尿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导致高血糖症,但其致糖尿病作用轻,可能与其在体内作用时间短有关。

2
二氮嗪

该药是强效周围血管扩张药,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用以治疗严重的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短期使用二氮嗪即可引起较严重高血糖。

3
β受体阻断剂

β受体阻断剂抑制胰岛素分泌与释放,严重时可以诱发糖尿病。β受体阻断剂亲脂性越强,对β受体选择性越低,则对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越强,越易诱发高血糖。β受体阻断剂还可能抑制肝脏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并直接增加肌肉组织的糖原分解,这些作用均能引起血糖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β受体阻断剂能抑制儿茶酚胺对糖原的分解导致低血糖,但同时它掩盖了低血糖时出现的出汗和心率加快等症状,使发生的低血糖不易被察觉,造成严重的后果。

4
其它降压药

硝苯地平、甲基多巴、胍乙啶、可乐定均可引起高血糖症。

抗精神病药物

无论是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三氟噻吨),还是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均有诱发糖尿病的危险,严重时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不同类型抗精神病类药物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度不同。易诱发糖尿病的药物是氯氮平和奥氮平,其次是喹硫平和氯丙嗪,而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则不易诱发糖尿病。

免疫抑制剂

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是广泛用于器官移植术后预防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属于钙调蛋白抑制药。器官移植后使用上述免疫抑制剂,可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使糖耐量减低甚至导致移植后糖尿病。

抗癌药物

链脲霉素常用来治疗恶性胰腺肿瘤,特别是胰岛细胞瘤,它可损害胰腺的β细胞,引起严重的高血糖症。左旋门冬酰胺酶、卡氮芥、环磷酰胺、博来霉素均可致血糖升高。

其它能诱发糖尿病的药物

烟酸、苯妥英、锂剂、左旋多巴、恩卡胺、茶碱、异烟肼、吗啡、加替沙星、利福平、吲哚美辛、胺碘酮、奥曲肽等药物也可诱发高血糖。


临床用药应注意:

临床医生对易引起糖尿病的药物,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应避免为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开具已知能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应用前述药物时要经常监测尿糖、血糖,以便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在必须应用某些易致高血糖的药物时,可同时加用降糖药物以预防高血糖。

一旦诊断为药源性糖尿病,原则上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采用饮食疗法或饮食疗法加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应用上述药物后病情加重者,应增加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

参考文献:

[1]王彦苏,包玉倩.非内分泌激素类药物相关高血糖的研究进展.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2):117-120.

[2]张石革.药师咨询常见问题解答第三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475-476.

[3]吴笑春.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49-256.

[4]陈新谦等.《新编药物学(第1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2.

[5]傅宏义.《新编药物大全(第4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7.

[6]姜远英.《临床药物治疗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1.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副主任药师 韩国将

本文审核丨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 王建华

责任编辑丨曹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