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导研单”代替“听课本”,让学校听课、议课真正发生质变

 张福涛lu70kpm9 2022-03-23

听课、评课是基层学校最普遍的教研活动方式,也是一线教师最喜欢的方式。但是日常的听课和评课活动,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场:

拿着听课本走进课堂,听完课后,教研组老师围坐在一起,年轻老师只是带着耳朵作“听众”,资深教师看着听课本开始七嘴八舌、漫无边际地评课,评课的内容始终停留在细节和技巧上泛泛而谈,如这个问题应该怎么问,那个板书应该怎么写,这句话该怎么说等等,缺乏整体立意和方向性的引领。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近几年来,我们教研组团队尝试设计了听课、议课“导研单”,听课前就发给老师们,听课过程中或结束后填写,力求使听课、评课活动前有规划与主题,中有线索与抓手,后有跟进与改变。我们用“导研单”代替“听课本”,认为议课更能凸显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对话。

下面就如何设计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导研单”开展听课、议课活动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图片

针对不同层级的教师设计“导研单”

教研组成员教龄长短不一,各自遇到的问题不同,需求也各不相同,况且每一个教师都是充满独特个性色彩的生命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所以,组织听课和议课活动,教研组需要筛选、确立适合大家容易聚焦的主题内容。

为此,每学期初教研组会征集教师群体中的关注热点,并针对不同专业层级的教师,设计听课和议课的主题内容。比如,针对刚入职的教师,教研团队设计一张“诊断职初教师课堂教学的议课话题”单,鼓励他们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追问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效果,尤其是课堂组织问题。

图片

这样,有了明确的主题,听课、议课时,职初教师就可以根据提供的话题,商定各自的观察点,分工进行观察记录,骨干教师由此帮助他们进行教学诊断和原因分析,并给予具体、针对性的指导。

图片

图片

围绕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设计“导研单” 

学校更多的听课、议课活动,是按教学内容和领域推进的,但活动形式多样,我们就根据研讨的内容和形式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教师参与活动,目的是改变以往听、评课活动中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流敝。

1、主题式的听课、议课“导研单”

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组织听课和评课活动,比如我们曾经开展过计算教学的研讨活动,聚焦“分数除以分数”这一节课设计了“导研单”。

图片

2、诊断式的听课、议课“导研单”

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中难以突破的桎梏,填写教学困惑单,教研组组织团队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和议课,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疑难点。当然,这样的教学诊断,既可以诊断自己,有时也可以诊断名师,在名师大家的教学中汲取教学智慧。

下面便是一张诊断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的导研单。

图片

3、单元连续课的听课、议课“导研单”

以单元整体为视角,“新授课 练习课”联合进行连续性的听课、议课活动,目的是提高教师对于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思考能力。

图片

4、异课同构的听课、议课“导研单”

异课同构,是指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同一种或类似的教学方式、教学结构和教学理念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目的是实现教师思考用相同的学习结构去驾驭不同的文本教材,实现从一节课到一类课的迁移和整体构建。

图片

5、同课同构的听课、议课“导研单”

如果说异课同构让教师侧重于教学整体的思考与把握,那么,同课同构侧重于教学技能的形成。相同的课,相同的结构,不同的老师去上,会呈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样态。这样的听课议课,可以提升教师课堂现场的驾驭力。

图片

另外,还有同课异构的听课、议课。同课异构,是指以内容相同的教学素材为参照,由教师个体、群体在不同的理念、智慧背景下,进行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这一种听课、议课方式,各地都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和实践,在此不再赘述。

图片

注重后续行为跟进设计“导研单”

前面所设计的“导研单”为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过程中提供了方向和抓手,通过“导研单”的使用,让教师学会了有目的地去观察、思考、记录,但听课、议课的真正价值应该体现在自身教学观念的改变和行为的跟进,所以我们还设计了后续行为跟进的“导研单”。

如前面谈到的对俞正强老师“另类课堂”的解读之后,我们再次引导教师继续观看俞正强老师执教的《百分数》一课,并加以教学场景描述和分析,提供以下“导研单” :

图片

下面便是几位老师根据“导研单”记录和思考整理成的材料:

图片

从这些材料不能看出,我们对后续行为跟进的“导研单”设计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现细节

我们认为听课、议课活动本身就是基于现场的一种研修活动,所以“导研单”要体现纪实的叙事风格,便于教师进行细致翔实的故事性描述,有一种现场感。

2、引导思考

既然是研修活动,就不能停留在描述现场细节,必须引导教师基于事实进行分析和思考,要引导听课教师真实的教学现象进行淋漓尽致描述的同时,去透析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教学原理,从教材解读、教法选择、学法指导等层面进行深入思考。 

3、观身自照

听课和议课真正的目的是“观身自照”,能够清醒认识自己课堂的优势和问题,在读懂别人的课堂中促进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跟进。

这些期待在一些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佐证。

一年教龄的顾老师说:听课、议课“导研单”可以让我有意识地去挖掘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更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通过群策群力,寻找到改进课堂行为的措施和方法。

三年教龄的严老师说:边听课,边议课,我们需要详细分析教学过程,如实地记录自己的原始想法和听课感受,要直面同事们的质疑问难,必须寻求足够的依据为自己的评论做辩护。为此,我们可能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但我们也逐渐学会了从事教学研究。

尽管我们的研究很稚嫩,甚至还称不上研究,“导研单”,从名称到内容也有很多值得改进和商榷的地方。

但不可否认的是“导研单”的设计和运用,使同伴之间的听课与有了抓手和方向,能被激活与共振,呈现出良好的教研生态。能让教师以一种交往互动,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姿态深度参与听课和议课的全过程,悉心体察课堂中的冲突与矛盾,及时将“问题、困惑、欣喜”记录下来。

在许多老师眼里,“导研单”就像是一份活动说明书,能让自己提前明确研修任务,深度介入活动;“导研单”还像一部聚光仪,避免了在听课过程中观察视点的流散与中心的转移,从而提高听课、议课的实效。

图片

排版丨徐燕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