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旨在通过准确跟踪实现“完美生产”的进度来支持TPM计划。 企业在进行OEE计算时常常遇到很多迷惑的问题,如工厂停水、停电、停气、停气使设备不能工作,等待订单、等待排产计划、等待检查、等待上一道工序造成的停机,不知如何计算。 本文引入非设备因素停机的概念,修改了OEE的算法,使计算得到的OEE更能够真实反映设备维护的实际状况,让设备完全利用的情况由完全有效生产率TEEP这个指标来反映。 同时介绍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分析设备损失的 PM分析流程。 ![]() 在OEE公式里,时间开动率反映了设备的时间利用情况;性能开动率反映了设备的性能发挥情况;而合格品率则反映了设备的有效工作情况。 反过来,时间开动率度量了设备的故障、调整等项停机损失,性能开动率度量了设备短暂停机、空转、速度降低等项性能损失;合格品率度量了设备加工废品损失。 请问该设备的设备综合效率为多少? A:实际作业时间 =480+30=510min B:计划停止时间 50min C:负荷时间 510-50=460min D:停机损失时间 70min E:稼动时间 C-D=390min G:生产量418件 H:良品率 98% I:理论节拍0.8 时间开动率 = (460-70)/460 = 84.8% 性能开动率 = (0.8*418)/390 = 85.7%合格品率 = 98% 于是得到 OEE = 84.8% ×85.7%×98% = 71.2% 02、OEE的实质 如果追究OEE的本质内涵,其实就是计算周期内用于加工的理论时间和负荷时间的百分比。 既然上述的计算方法可以如此简单,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公式呢?主要是为了分析问题。计算OEE值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分析六大损失。 我们在计算OEE时,遇到计划停机以外的外部因素,如无订单、停水、电、气、汽等因素造成停机损失,常不知把这部分损失放到哪部分去计算。 在引入TEEP条件下, 因为我们已经把非设备因素(即设备外部因素)引起的停机损失分离出来,作为利用率的损失来度量,故在计算OEE时,设备的时间开动率就要做相应调整。 设备利用率=(日历工作时间 - 计划停机时间 - 设备外部因素停机时间) / 日历工作时间 正确的OEE计算,应该有设备时间开动率= 开动时间 / 负荷时间 其中,负荷时间=日历工作时间 - 计划停机时间 - 设备外部因素停机时间 开动时间=负荷时间 - 设备调整初始化时间(包括更换产品规格、更换工装模具、更换刀具等活动所用时间) ![]() 上述的“非设备因素停机”包括开工不足停机、等待订单、等待计划排产、因企业系统管理不善或外部环境而造成的停水、停电、停汽、停气,使需要上述供给的设备停机。 上述的停机损失并不属于停机设备本身的问题,而是大系统对设备的影响。 ★ 完全有效生产率 =设备利用率×设备综合效率( OEE) 其中,设备利用率=(日历工作时-计划停机时间-非设备因素停机时间)/ 日历工作时间,由此看出,完全有效生产率把因为设备本身保养不善的损失和系统管理不善、设备产能不平衡、企业经营不善损失全面地反映出来。 而OEE的计算公式则主要反映了设备本身的系统维护、保养和作业效率状况。 上述OEE的计算中,合格品率既反映了设备状况不良损失,又反映了操作、工艺执行、参数控制方面的损失。 从设备管理的角度来看,合格品率不一定全面、真实地反映设备维护、保养水平。 ![]() 这里的时间开动率是上述经过修正的公式,性能开动率的定义不变。OEE 纯更集中反映了设备维护、保养水平。完全有效生产率的公式不必修改。 OEE纯仅仅是为了集中、客观反映设备维护、保养水平。 因为完全有效生产率就是全面反映设备的总效率状况,没有必要分清哪些是因为设备,哪些是来自设备以外的因素。 有些企业在OEE计算时,出现了性能开动率大于 100%的状况,甚至有的高达 150%。 众所周知,性能开动率 =净开动率×速度开动率,其中,性能开动率=(生产数量×实际加工周期)/ 开动时间。 性能开动率反映了实际加工产品所用时间与开动时间的比例,它的高低反映了生产中的设备空转,无法统计的小停机损失。 净开动率是不大于100%的统计量。问题就出在速度开动率上。 原则上,理论加工周期不大于实际加工周期,即速度开动率是不大于100%的统计结果。 有的企业设备加工运转速度超出了设计速度,这样使速度开动率超过 100%,进而使性能开动率超过 100%。 总之,让OEE应保持为一个不大于 100%的统计量,可以激发企业始终不渝地致力于 OEE的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