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材料、现代材料,共塑美好乡村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3-24

Image

Image

文末有彩蛋!

摘要:

建筑材料应用是乡村营建的重要环节,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各类材料在乡村出现,致使乡村建筑材料呈现出“混沌”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定义、类型及应用特征总结,解读优秀的乡村实践案例,总结当下乡村营建中材料的应用方式及乡村建筑师的材料观念,并对当下精英建筑师的实践做出反思。

关键词:传统材料  现代材料  乡村建筑  应用策略

1、概念辨析

1.1

建筑材料

1.1.1 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即用以建造建筑的原料。从材料属性来看,可分为金属材料、石材、木材 等;从建筑构成来看,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从时间维度来看,材料又分为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除了其构成建筑实体之外的物质属性,还被赋予了非物质属性的意义。

1.1.2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

传统与现代是时间维度上的概念,回顾材料发展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材料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此时间点来区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传统材料主要有:土、木、砖、 瓦、石、竹等;现代建筑材料主要有:水泥、钢铁、涂料以及对传统材料二次加工而成材料,如:胶合木、瓷砖等。

1.1.3 物质属性与非物质属性

建筑材料的物质属性是指材料作为一种基本物质的物理化学特征以及材料本身传达出的视觉感受,如强度、耐火性、色彩、肌理等,其直接决定建筑设计的表达效果。而材料作为建筑的物质载体,必须能够将人、场所、时间、文化等要素联系起来,材料的非物质属性就承担着任务,如木材代表亲和、瓦材象征着传统。

1.2

乡村中的建筑材料

1.2.1 乡村建筑材料发展回溯

中国已经发掘的最早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前期,如浙江的河姆渡以及陕西的半坡等。从此来看,早期乡村建筑材料始于木材、土材、茅草、石材;龙山文化时期,已开始使用土坯砖;奴隶社会早期,的出现,让建筑告别茅茨土阶的状态,如,西周时期的陕西岐山凤雏村的四合院;封建社会时期,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建筑形制鲜有改变,直至末期,才开始用于民居建筑中[2];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钢筋、水泥、瓷砖、涂料、石棉瓦等现代材料进入乡村;二十一世纪以来,预制材 料、复合材料,如铝合金、彩钢瓦等新材料也在乡村出现。

Image

中国乡村建筑材料发展(作者自绘)

1.2.2 乡村建筑材料的应用现状

(1)传统材料向现代材料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乡村的建筑也在蓬勃的发展,现代的观念和技术进入乡村,传统材料向现代材料的转变有两方面。首先,传统建筑材料被抛弃,乡村建筑不再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化的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材料,破坏乡村自然朴实之感。其次,传统材料内在的建造智慧转向现代材料之中,传统材料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智慧,不论什么形式,现代材料中都能看到其身影。

(2)现代材料成为普遍选择。现代材料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乡村建设的发展,因其造价低廉、施工迅速、坚固耐用等因素,从而成为村民的普遍选择。久而久之传统材料的使用愈发减少,现代材料占据了乡村市场。村民自发的建设行为让现代建筑材料未能很好的融入乡村之中,让相同的水泥盒子、砖瓦涂料给乡村带了均质的建筑形象,破坏了乡村质朴的气息,造成了千 村一面的困境。

1.3

乡村中的传统材料

1.3.1 传统材料的定义

传统材料是指一个地方历史上大量使用并沿用至今的,由手工制造和建造的材料。

Image

传统建筑材料(作者自绘)

1.3.2 传统材料的类型

中国建筑的用材传统是“五材并用,土木并重”。“五材”是一种泛指,如果具体到建筑上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也可以说成是“土、木、砖、瓦、石”;“土木”这两种材料对于中国建筑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笔者将乡村中常见传统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部位及特征进行总结(见表1)

Image

1.3.3 传统材料的优势和问题

1.优势

(1)就地取材,各具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有着不同的 地域文化。传统材料取用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材料自身就可以表达出本土的特色。例如,四川的竹材,黄土高原的土石等。

(2)生态自然。传统建筑材料都是取之于自然,表现出自然,都能与自然达到和的状态。其色彩与质感等特点更加贴近自然,没有现代材料的冰冷之感。 

(3)存留历史记忆。材料是有生命的,在时间的作用下,材料会被风化腐蚀变得老旧,但是,如“建筑是石头的史诗”这般描述一样,材料也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此外,传统材料背后所包含的传统建造技术与构造方式也随着材料传承了下来,它们会在现代建筑语言下获得新生。

2.问题

(1)传统材料的材料物质属性使其受限。因材料本身原因,让建筑的尺寸,形体等要素都受到了限制,难以满足乡村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因为传统材料的色彩、肌理都是自然形成,虽然可以和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但也正因如此,显得较为单调。 

(2)施工复杂,造价高,维护难。传统材料在工业化发展现代乡村,已不再是经济的代名词,使用传统材料的建筑造价往往比使用现代材料还要高,后期的维护也较为高昂。

1.4

乡村中的现代材料

1.4.1 现代材料的定义

现代材料主要是指导近现代建筑出现重大变革的建筑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等。

Image

现代建筑材料(作者自绘)

1.4.2 现代材料的类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建筑材料进入乡村,主要有水泥、钢材、涂料、瓷砖、彩钢瓦等。笔者将乡村常见的现代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部位及特征进行总结(见表2)

Image

1.4.3 现代材料的优势与问题

1.优势

(1) 经济实用,普遍使用。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选取材料是以经济实用为导向,水泥、涂料、彩钢瓦等材料施工方便、价格便宜,让村民能够承担得起。 

(2)安全稳固,耐久性好。现代材料自身的性能好,能够使得居住环境舒适,例如,坚固耐久、隔热防潮等。这些性能都是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也是现代材料能够快速代替传统材料的重要原因。

2. 问题

(1) 多样的选择下是同质的模仿。现代材料种类繁多,由于乡村社会自身的抵制能力较差,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容易迷失自我,会不自觉地以城市为标准,简单的进行模仿,滥用西方建筑元素,追求所谓的现代化;此外。不符合乡村环境的材料大面积的使用, 如色彩鲜艳的彩钢瓦、合成涂料等,导致象征乡村的符号消失。

(2)经济的背后是粗糙的施工。在经济的导向下,村民选择了现代材料。但施工方为追求施工速度,往往忽视了材料细节的处理,粗糙的施工让材料未能展现自身的美。简单粗暴的使用方式,如大片的水泥覆盖的村庄活动广场、只追求实用功能的加改建等,破坏了乡村风貌平衡。

2、中国乡村材料应用实践案例解析

为更好地理清建筑材料在乡村中的应用方式和策略,本节将分为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两类进行案例解析。传统材料主要有:砖、瓦、木、石、土、竹六种;现代材料有:水泥、金属、涂料、瓷砖、彩钢瓦五种。

2.1

关于传统建筑材料的实践案例

2.1.1 乡村建筑中砖材的实践案例

1.三河村民活动中心(垣建筑设计工作室)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陕西省富平县三合村,包含老年幸福院,卫生所等十几项功能的“乡村综合体”。建筑师采用“乡村地方材料的表达与可持续的当代呈现”为策略[3],以红砖呈现出乡村的真实与质朴。窗洞都采用了花砖墙,作为夏季的遮阳系统,同时采用夹心饼干式的墙身系统,加强保温隔热性能。

Image

2.四季:一所房子(城村架构RUF 林君翰)

Image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项目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石家村,建筑师利用当地材料和做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的桥梁,利用新旧建造技术相结合、保卫传统乡土建筑材料的运用和建筑技术智慧[4]房屋的结构结合了混凝土结构与胡基砖墙维护体系,是新旧技术融合的一次尝试。在生态策略上,建筑维护结构采用了双层表皮的设计,内层是可循环利用的胡基墙,可起到保温作用;外层是连续的镂空砖,能够遮挡阳光且保持通风的作用。

Image

2.1.2 乡村建筑中瓦材的实践案例

1.牛背山志愿者之家(dEEP Architects)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蒲麦地村,由传统的破旧民居改建。用最常见的、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和传统搭接方式来建造[5]在加建部分采用了数字化的方法,屋面瓦的铺设用传统方式,垂直方向的瓦采用干挂的方式,整个建筑都体现着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Image

2.桥廊: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

(来建筑工作室)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安徽祁门桃源村,由一个已经被荒废了的村宅重新复建而来,空间的原型来源于徽州廊桥。建筑师用“曲板弯叠”和“曲瓦”来建构廊桥和水的地域性意向,建筑表皮和地面用曲瓦满铺的形式,形成类似水波的缝隙,以及表皮用不同颜色瓦的叠砌 来象征水滴沿墙而下的意向,是对瓦诗意的建构。

Image

2.1.3 乡村建筑中木材的实践案例

1.道明镇乡村社区文化中心——竹里(袁峰)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建筑师将新建造技术与当地手工艺的紧密结合,以及将传统营造技艺与预制工业化融合。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采用生态环保的传统建筑材料,探索钢木结构建筑在乡村肌理中运用的创新方式,通过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实现几何原型与木构建造逻辑的打通,并可以精准调整所有生产物料的尺寸以及加工节点的要求,52天完成了快速精准的建造[6]

Image

2.榕江县归柳杨宅(无名营造社)

Image

图片来源:无名营造社

项目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建筑师希望与掌墨师共同建造,以传统木构技艺营造的新木构,积极开拓木构建筑的生存空间,使传统木构技艺恢复活力,重新活跃在黔东南的土地上。传统的木构融入了现代砖混结构,一层的砖混结构可以屏蔽外界消极环境,同时更好的保护木构建筑,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二三层的木构建筑采用传统的木构建造技艺,回应传统营造技艺。

Image

3.骆驼湾村廊架(罗杰宇工作室)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太行山北麓的冀晋交汇处,混凝土建筑进入了乡村,原本的传统建筑被拆除,因此有了许多梁木、椽子等构件,大小木料被荒废。建筑师希望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大的空间和最坚固的结构。又因废弃木料长短不一,所以建筑师将建造单元材料尽量拆分,可以获得更多废弃木料再利用的可能。

Image

2.1.4 乡村建筑中石材的实践案例

1.玉山石柴(马清运)

Image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项目位于陕西西安东南方的蓝田市玉山镇,建筑外墙主要是用当地渭河的支流清峪河里的鹅卵石建造而成。鹅卵石经过河水的冲刷,形成了不同的变化,建筑师首先在选 鹅卵石时就开始谋划,要求挑大小、重量、形状适合叠成墙的鹅卵石,在符合规定的基 础上再按具体大小、颜色分门别类。鹅卵石被一分为二,结合水泥砂浆用于墙面与地面, 这反映出石头丰富的质地,由石头建造的房子因此在光和影的浓缩、在粗糙和光滑间, 在不同的密度间游离,呈现出一种充满现代形式主义感的,并且是在粗糙与光滑的密度间、纯朴与现代的格调间游离的富有开拓性的作品[7]

Image

2.西藏阿里苹果小学(有限设计)

Image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项目位于西藏塔尔庆乡,为呼应当地文化、地域环境以及对建筑经济性的考虑,建筑师采用自制鹅卵石混凝土砌块的形式,从材料策略来回应设计。新的建筑与与基地有着相同的材料,像是与环境结合在一起,从地上长出来一般[8]

Image

3.莪山雷宅(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浙江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建筑师认为回到乡土,真正面对的是乡村住宅的命题,建筑的形式不应再执迷于可作为商业运作的产品或个人化的作品。中国的民居千差万别,他们在没有建筑师的世界里体现出惊人的智慧[9]因此,建筑师以“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为理念,选择当地工匠及建造材料:住宅外立面采用的是干砌片石的做法, 对当地畲族“山哈”原生干砌石墙、挡墙堤坝做法的延续,向传统学习。

Image

2.1.5 乡村建筑中土材的实践案例

1.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吴恩融,穆钧)

Image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项目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毛寺村,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借鉴了传统生土建筑的经验,利用土坯砖建造墙体,使得建筑材料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此外,毛寺生态试验小学采用当地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建筑造价很低,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仅为 378 元,远低于当 地普通建筑的造价[10]。所有施工工具也都采用当地传统的手工工具,项目施工人员皆来自于毛寺村或者是周边村落的能工巧匠,充分利用当地的建造技术。

Image

2.西坡中卫(艳阳下设计工作室)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大湾村,建筑师以“尊重自然,尊重本土文化”的念,利用本地、回收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让建筑与生态环境连接的更加自然。

Image

2.1.6 乡村建筑中竹材的实践案例

1.尚村竹蓬乡堂(SUP 素朴建筑工作室)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尚村,建筑师采用现代竹构工艺 :先对原竹进行高温处理,实现防腐和防蛀;施工过程中借助竹与钢构件等现代的建构方式,加强竹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11]同时竹篷不是一个如砖墙和混凝土一样的永久建筑,不求作为永远的地标,可随着村子的发展、需求的更新、时间的推移,在使用多年后拆解回收。

Image

2.太阳公社—猪圈(陈浩如)

Image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项目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双庙村,建筑采用了青竹、溪坑石、茅草等当地盛产的材料,运用青竹材料的性能特点设计了独特的青竹结构体系。屋顶采用独有的竹瓦构造,竹构件之间连接逻辑清晰恰当、受力均匀合理,屋顶结构形态富有诗意,同时建造过程简单快速。

Image

3.松阳竹林剧场(徐甜甜)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横坑村,毛竹韧性很强,根系如同建筑的基础,竹子可以下弯一定程度,建筑师直接采用生长中的毛竹,围合成的穹窿空间作为舞台,竹子都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老竹子死去,新竹子长出,这样每年都可以进行更替,把老竹子砍去,把新生的竹子重新编织进来,让其成为有生命的新陈代谢体。

Image

2.2

关于现代建筑材料的实践案例

2.2.1 乡村建筑中水泥的实践案例

1.景德镇丙丁柴窑(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江西景德镇前程村,这座清水混凝土建筑没有使用一颗穿墙螺栓,而是在混凝土墙外侧通过钢结构支撑模板其中窑房空间采用和窑炉双曲面拱顶砖结构类似的 混凝土拱作为基本几何母题,通过强化以窑炉为中心的轴向对称序列营造空间的纪念性 [13]此案例对于材料的策略是建立不同时间和建造主体下,有相同的建构精神——现代建筑材料的精细施工与传统的工匠精神。

Image

2.渔乡茶舍(孟凡浩、朱培)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混凝土作为一种在自然环境中介入感比较强的材料,能够与建筑整体谦和的体量策略达到一种平衡。建筑师希望在大尺度的山水环境中突出材料相对强烈肌理感,选择了纹理较为清晰但成本并不高的碳化木板作为模板。施工完成后,建筑师刻意保留了一些瑕疵,希望手工建造的痕迹能被感知。

Image

3.机器人3D 打印武家庄混凝土农宅(徐卫国)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武家庄村,基于数字建筑设计方法及机器人自控系统、将3D打印技术与特种混凝土材料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型房屋智能建造技术,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省人力、高效率、造价低、高质量,并且在可实现传统的房屋造型设计建造的同时,还可实现各种优美的不规则曲面形体的建造。

Image

2.2.2 乡村建筑中涂料的实践案例

1.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孟凡浩)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建筑师注重建造过程与完成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在传统记忆与现代功能需求之间形成可兼顾的平衡介态,以低造价实现村民生活品质的改善和提升为首要前提,同时遵循简单易行、便于施工营造、利于准广的政府诉求,并力求还原乡村本真。白色涂料与灰色瓦顶呈现出江南白墙黛瓦大基调,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乡野表象下无法回避的高造价问题 , 并降低施工难度 , 以便村民日常佩用与维护 [14]项目位于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建筑师注重建造过程与完成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在传统记忆与现代功能需求之间形成可兼顾的平衡介态,以低造价实现村民生活品。

Image

2.河南修武县宰湾村空间提升(何崴)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七贤镇宰湾村,是典型的平原村,村庄为1960年代整村搬迁而成,是一个“三无”(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村庄。建筑师以改革开放40年豫北民居活态博物馆破题,通过美学设计,进行梳理、放大,使之清晰化。南北主街以三色条带图形为主线,黄色代表燃气管道、绿色代表弱电线路,蓝色代表下水管线,回应乡村建设留下的“伤疤”。街巷路面相对轻松,选用儿童画的形式,也有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图案,如跳房子、迷宫等。它们为村中儿童提供了游戏场所。

Image

2.2.3 乡村建筑中瓷砖的实践案例

1.北京延庆“互舍”(神奇建筑研究室)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北京市延庆,建筑师试图让华北乡村的记忆在更新中存续发展,因此提出了“交互”的概念。关于材质的“交互”,建筑师将华北乡村的典型建材(水泥、砖块、铝合金和瓷砖)交互在一起,建筑师希望能够延续红砖绿窗的记忆。建筑师不想为了“建构”欲望而刻意暴露真实建筑材质,也并非要歌颂流行乡间的大白瓷砖。“天青色”的 瓷砖被选作南房的表皮,瓷砖绿和砖红形成“大俗”撞色,充满了火热的生活质感。

Image

2.乡村自宅+夜阑星舍民宿(阿穆隆设计工作室)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北京延庆,是自宅加民宿的共享院子。建筑师选用乡村常见的白色瓷砖,作为自宅部分的饰面,纯白色的瓷砖饰面给人以简单、真实的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里使人变得放松与感动。

Image

2.2.4 乡村建筑中金属的实践案例

1.下寺村新芽小学—钢材(朱竞翔)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四川广元剑阁下寺村[15],解决五一二地震后快速重建的难题,建筑师以人本的建造观念,以特定场所精神,通过对地域材料的吸取和转化,围绕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在快速便捷建造的同时为空间注入原真性的风土韵味。“轻质”的建造观念,有极大的包容性、极高的经济性、极强的适应性,这也是现代建筑材料所体现的基本特征。

Image

2.安吉大雁洼小房子—彩钢板(其实建筑事务所)

Image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

项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小房子西北临水塘“大雁洼”,东北面对通往附近村庄的马路,西侧为猪舍。主体建筑部分和院落中的廊道的屋顶维护部分都采用了黑色压型钢板。整个建筑靠近大雁洼,采用围合式的传统院落布局形式,院子中设有一条面向大雁洼的黑色彩钢瓦长廊。水平向的建筑划分形式下白色的墙面与黑色侧彩钢板屋顶形成了“白墙灰瓦雨如烟”的温柔江南意向。此设计中黑色压型钢板作为屋顶,轻轻的落在建筑之上,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的状态,风貌协调。

Image

3、中国乡村材料应用方式及观念

通过上节对于材料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实践案例的分析研究,本章节将从材料的“非物质属性”表达和材料的“建构”表达两方将上文案例中对材料的应用方式和观念进行归纳总结。

3.1

材料的“非物质属性”表达

3.1.1 生态经济性考虑

生态性是乡村建设中考虑的重要因素,除了通过形体来回应生态性外,材料的生态策略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要素。首先,在材料选择方面,以本土材料为主,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化;其次,对传统材料进行创新使用,提高改善其生态性能,例如毛寺村生态小 学对生土进行改良,以及石家村四季住宅利用双层表皮提高建筑热工性能;最后,需要考虑建筑材料最终的归属,因此,材料可回收、可降解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经济决定着乡村的发展,对于经济落后或发生自然灾害的乡村,经济性显得更为重要。材料的经济策略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和建造两方面,材料以低价的本土材料和现代材料为主,例如,生土、彩钢瓦、涂料等;建造方面选择简单且易于施工的结构体系, 例如下寺村新芽小学的设计中,选择预制轻钢体系,减少成本。

3.1.2 材料地域性的表达

中国乡村建筑与中国乡村社会、历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材料是最基本的建筑元素,是联系人-建筑-意识的重要一环,因此,材料的选用与建造必须要与传统文化和地域相结合,体现材料的非物质属性的特征。K.弗兰普顿总结的“批判地域主义”倾向的 七个特征[16],不仅涵盖了地域性建筑的基本特征,也包含了当下中国乡村中建筑材料对于地域性表达的回应策略。

3.1.3 村民思想意识的引导

建筑师在改变乡村建筑的同时,也在引导村民的思想意识。乡村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思想意识改变和提高,乡村建筑才能有在正确轨道中永续发展。引导的对象除了村民以外,还有本地工匠。对于村民而言,是现代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提升,例如,河南修武县宰湾村空间提升,通过最简单的材料,对村庄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对于工匠而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手艺获得应有的尊重,获得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获得社会认可,重塑工匠自我价值,例如,莪山雷宅和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等诸多案例的工匠均是聘请当地 匠人。乡建的过程正是带领乡村匠人在当下时代,找寻自我价值的重要环节,意识到自己所做之事的价值与意义,唤醒工匠精神。

3.2

材料的“建构”表达

3.2.1 材料真实性的表达

“建构”强调建造的真实性,真实性一方面在于材料质感的自然呈现,另一方面则在于建造痕迹的如实反映。建筑师只有以材料的物质属性为基础进行设计构思,建筑的内在建造逻辑才能通过外在形式得到忠实的反应,例如,景德镇的丙丁柴窑,用混凝土真实的表达建筑的拱形结构体系,尚村竹蓬乡堂以竹结伞,清晰的表达竹子的结构。

3.2.2 材料的重构

材料的重构主要是针对材料的建造方式而言,乡村实践的案例很少是由单一的建筑 材料而建成的,因此材料的重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单个材料的重构,二是两个及以上的材料的重构。单个材料的重构主要体现在建筑不同部位的转换,主要有“结构- 表皮”“屋面-表皮”“屋面-铺地”这三种,例如,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的设计中, 建筑师将用于屋顶的曲瓦用在表皮和铺地之中,表达水波的意向;材料之间的重构主要体现在多个材料的复合使用,从而达到出奇的效果,在北京延庆“互舍”案例中,建筑师将瓷砖绿和砖红形成“大俗”撞色,来表达华北乡村真实的记忆。

3.2.3 材料建造技术的更新

当代乡建中材料的加工方式更新主要是对材料本身性能的改良,建造技术更新则更注重的是乡村建设中材料建造方式的改良。建造技术更新改良使得乡村建筑更容易落地,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建设的需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适应性技术的改造,利用当地特征,改造后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多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例如西藏阿里苹果小学设计中,将鹅卵石和水泥结合,制作成鹅卵石混凝土砌块;其次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例如牛背山志愿者之家、竹里、机器人3D打印武家庄混凝土农宅等乡村实践,数字化技术给乡村建筑材料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后是预制装配式技术也在乡村中出现,能够快速地解决乡村出现的突发意外,例如下寺村新芽小学,在五一二地震后,利用预制轻钢结构结合地域文化快速进行重建。

 4结语 

当代中国乡村处在快速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化浪潮的到来改变了农村的风貌、农民的生活与观念。乡村建筑材料及其构筑方式在适宜性和经济性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乡村传统的建筑形式、建设手法、建筑景观等不断被消解。作为建筑学的从业人员应当清楚的知道材料无罪,任何一种建筑材料的特性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我们必须深刻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构建适合中国乡村材料的应用方式和策略。

 开放讨论  

当下乡村建筑以及乡村呈现的其他问题,绝非建筑材料之过,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及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师都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建筑材料来解决当下乡村建筑的问题。

笔者有以下思考,希望各位前辈、老师以及关心乡村建设的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想法。

1、材料视角下,乡村建筑“混沌”成因究竟何为?

2、为何优秀的乡村建筑实践未在乡村普及?

3、精英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是否是解决乡村建筑品质整体性低下问题的良方?

(可在评论区留言讨论,留言点赞排序第一名,笔者有微薄小礼相送。点赞排序截至时间:2022年2月7日24:00)

参考文献:

[1] 周凌,王,丁沃沃,等. “乡村营建”主题沙龙_周凌[J]. 城市建筑, 2018, (13): 6-20. 

[2] 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_梁思成[J]. 建筑学报, 1954, (2): 108-121. 

[3]吴瑞,王毛真,李少翀. 砖院记——富平县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_吴瑞[J]. 世界建筑, 2020, (11): 124-127. 

[4] 林君翰,尚晋. 居住奖_四季——一所房子,陕西,中国_林君翰[J]. 世界建筑, 2014, (7): 66-71. 

[5] 李道德. 牛背山志愿者之家,蒲麦地,四川,中国_李道德[J]. 世界建筑, 2015, (2): 48-53, 131.

[6] 袁烽,郭喆. 智能建造产业化和传统营造文...合创新与实践__道明竹艺村_袁烽[J]. 时代建筑, 2019, (1): 46-53.

[7] 刘珺. 玉山石柴——献给父亲的“石头房子”_刘珺[J]. 广西城镇建设, 2014, (6): 70-75. 

[8]王晖.西藏阿里苹果小学[J].时代建筑,2006(04):114-119. 

[9] 王铠,张雷. 莪山实践之雷宅设计解读_王铠[J]. 中国艺术, 2018, (10): 60-67. 

[10] 吴恩融,穆钧.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毛寺村,庆阳,甘肃,中国_吴恩融[J]. 世界建筑, 2008, (7): 34-43. 

[11] 宋晔皓,孙菁芬. 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尚村竹篷乡...一次村民参与的公共场所营造_ 宋晔皓[J]. 建筑学报, 2018, (12): 36-43. 

[12] 陈浩如. 太阳公社竹构系列,杭州,中国_陈浩如[J]. 世界建筑, 2015, (3): 91. 

[13] 王飞. 景德镇丙丁柴窑_张雷[J]. 时代建筑, 2020, (2): 74-85. 

[14] 吴盈颖,孟凡浩.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建造实践[J].新建筑,2017(04):65-69+64. 

[15] 孙磊磊,赵萍萍,徐清清. “轻”之观念_新芽体系的人本内涵与衍生启示_孙磊磊[J]. 新建筑, 2019, (1): 86-91. 

[16]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

本文来源北斗城乡规划

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公众号运营:晓与晓新媒体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