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經》的時變時義

 梁学伟 2022-03-24

《易經》的時變時義

《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表述了萬物的變化,與天的因素、地的因素之間變化的關係,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地載萬物的變化是天的變化、地的變化的二元函數。八卦出現在漁獵採集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的時期,其目的是用來指導部落成員明吉凶,知得失,趨利避害,希望能有更多的勞動收穫,提高生活水準。

八卦以象告,告的對象是部落成員。作為蒙昧時代古人生產勞動的指南,象應該是大眾常見的,其象義的本義應是通俗易懂的,吉凶的判斷是明瞭易用的。對其象義演繹的越是複雜,越會離聖人的初心越遠。

八卦是中國版系統論的雛形。而易經是中國版系統論的升級版。易經表述了萬物的變化,與天的因素、地的因素之間變化的關係,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地載萬物的變化,是天的變化、地的變化,人的參贊在时间轴上的三元函數。其目的是用來指導組織農業生產的君子,知得失,趨利避害,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糧食收穫,以提高人名生活水準,為國家聚集財富,成王成聖。

《易經》最主要的用途是為了組織好農業生產,其精髓是通过類萬物之真情,以明神妙萬物之功德,變而通之以盡仁義之利,成就富有大業。变换不变性,一物一太极,形随时变,形变而性不变。“時”對農作物的收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是天的因素的重要體現。八卦易經是從結構和結構變化跟隨自然的時間過程來看問題的。時變時義為書要意之一,自古論述多,“敬授人時”,探究“時”觀念的演變歷程,以揭示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脈絡

孟子論述先聖,稱伯夷為聖之清者、柳下惠為聖之和者、伊尹為聖之任者,他卻獨尊孔子為聖之時者。《論語‧學而第一》開宗明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為君子捧玩六爻的象形,思索玩味陰陽變化所含蘊的種種問題。除了學外,覺、黌字也含有六爻。黌字為古代的學宮。黃象徵中道,學宮教人學習時中之道。

 

《中庸》開篇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道也者,須臾不能離也,可離非道也”。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象》日:終日乾乾,反復道也。君子每天本著“保和太和乃利貞”的思想從事農業活動。太陽落山收工後,又本著警惕之心去反省,白天做過的事中有沒有不符合農作物天性的。這樣做即使有小的差錯,但終究沒有對農作物的成長造成罪過。按物性做事,不斷檢討自身,及時糾正小的差錯,反復行道。學而時習之的時,有奉天時而習之意,時時,及時,準時,按時。

習”為小鳥在陽光下練飛,屢僕屢起的象形,全靠自身天天揣摩而精進,母鳥愛莫能助。“自誠明,謂之性”,從本性真誠不断实践,不断修正而明曉道理,是動物的天性,當然也是人的天性。

 

《時習》首章與兌卦《大象傳》之理明顯相通,兌為兩口相對之象,傳稱:“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依《易經》卦序,兌之前為巽卦。君子奉天時,按物性做事,不斷檢討自身,及時糾正小的差錯,反復行道,有得與人論道說法即為兌;兌之後為渙卦,確定正確理念後往四處傳播其思想。渙之後為節卦,《大象傳》稱:“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制,節也,正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度為天之度;數為氣之數。德行,行有得,是謂人保和而品物盛彰,是謂元、亨、利、貞。古人以慧为贵,讲究立功立德立言,基于功德所立之言才能有信,相当于现代经过科学试验证明的定律、定律。

自明誠,謂之教學而明理,從明曉道理而生髮誠心,稱之為教化。節後為中孚卦,一代化育一代;而後為小過卦,新生代仍得自身揣摩體驗,在不斷的嘗試中修正錯誤成長,終能修練成功進入既濟卦。修行永無止境,最後以未濟終焉。中孚卦象即為母鳥孵育幼雛之象,正是學;小過卦象恰為小鳥練飛,即為習。小過《彖傳》稱:“過以利貞,與時行也。”學而時習,是君子悟道行道的不二法門。中孚為蘊養合於中道的孚信,五、上兩陽爻象天,初、二兩陽爻象地,三、四兩陰爻居中,正是《中庸》所稱:“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道非一成不變,而是因時、因地、因物制宜“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孚時育,小過時行,既濟時成,其君位九五《小象傳》稱:“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

《論語·鄉黨第十》為《上論》之終,末章記孔子與子路出遊,見雉鳥翔集,歎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鳥的聚散行止,反映了鳥對時機、時勢的充分敏感,當止則止,宜行則行。《大學》勉勵君子日新又新,君子當“無所不用其極”,“止於至善”。引《詩經小雅‧緜》:“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孔子亦感歎:“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雍為和合,時雍為與時相合,物生天地之間,天經地義,而天地合氣有常有變,人若能隨時調適,便可從容應對而無礙成物成實。堯的政績宏大,由內及外,由上而下,教化一般民眾都理解時的重要,永遠與時偕行。“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制定曆法為人類文明的大事,中國的夏曆為陰陽合曆,夏非夏朝,而是華夏之意,明文記載堯時探勘訂定。
    完成後帝堯說:“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鹹熙”。大家按照時序任事,各項政績都和諧興盛,大易革故鼎新的氣象即如是。革卦《大象傳》稱:“君子以治曆明時。”鼎卦則稱:“君子以正位凝命”。明時才能正位,乾卦《彖傳》揭示:“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革、鼎卦序居全《易》第四十九及五十,又與大衍之術的筮法相關,蓍草占法即模擬曆法而來。《系辭上傳》第九章:“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君子搞清楚所處時和位的關係,才能精確判斷形勢,何時何位得有為,何時何位不可為,趨吉避凶。初九:潛龍勿用,不可為的時位;上九:亢龍有悔。終極之爻,道窮而時退,失道寡助,動輒有錯咎,不可妄為的時位。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就是君子有為的時位,講的是君子如何為。

革卦《彖傳》稱:“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彖傳》高度重視四時的更迭變化。除革卦外,節卦稱“天地節而四時成”,恒卦稱“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豫卦稱“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觀卦稱“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乾卦《文言傳》將大人定義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夫稼,為之者人也,“稼”(農作物)是整個農業生產系統的核心。“人”、“地”和“天”共同構成了作物生長的環境條件,農作物與天時、地利、人力之間構成了一定的生態關係,而“大人”即王,是掌握了物性、天道、地理的人,是能夠做到“保和太和乃利貞”的人,對農作物的生有促進作用。“耕藉”在孟春,“天子巡狩之際省問耕者,補其耒耜之不足”。所以說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二是利見大人的時位。《系辭上傳》第六章:“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第十一章:“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說文解字》解釋時字,逕稱:“時,四時也。從日寺聲。古文時從之日”。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決定了農作物生長化收藏,從而也影響了人的作息。乾卦卦辭:“元、亨、利、貞。”其實就涵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則,天道如此,人事亦必然從之。

時事不共,是謂大凶,不絕憂唯,必喪其粃。凡農之道,厚時為寶,不時折必而穗,稼就而不獲,必遇天災。天氣的變化與規律對農業生產有決定性的影響。太陽隨時間的運行,是四時氣候寒熱溫涼變化的根本。萬物生長靠太陽。農業生產需要瞭解太陽運行情況,以安排排農事活動。反映太陽運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萬物時舍時發,《易經》雖為闡發時義之書,然而經文本身出現“時”字很少。歸妹卦九四爻辭稱:“歸妹愆期,遲歸有時。”少女出嫁耽誤了婚期,耐心等待終會有美滿良緣。《小象傳》解釋:“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人生遂行其志,必須逢時、待時,強求不得。歸妹卦象很特殊,上震為春季、下兌為秋季,二、三、四爻互成離為夏季,三、四、五爻互成坎為冬季,是所謂“四時之氣俱備”。《彖傳》特稱:“天地之大義也……人之終始也。”經文出現時字,應非偶然。《十翼》中《大象傳》創作較早,並不解釋卦辭,專就上下卦的互動關係立論,時字出現甚少。除了前述革卦的“治曆明時”外,只有無妄卦稱:“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在這一卦之中,上卦乾卦為健,下卦震卦代表動,本卦的性質是動而健,有行動之象,總體上兩者一致,都有剛進不息之意。動是可以動,但是要不妄動,要守正。守物性之正。“正”則可以“亨”,物性要正,人之行事要正,道也要正。若是“匪正”,不守正地亂動,必有災咎,就連自然而然到來的成實也可能收穫不到。無妄卦強調的是要順物的天性,不可妄想、不能妄為;舉措依天、地之理,合物性,不要以人意私欲來影響自己的行為,強調只有心正才會行正,行正才會有好結果。不能隨意妄動,急功近利,揠苗助長,苛求於自然;對自然的介入干預要符合植物、農作物的天性,是參贊而不是違逆。

《中庸》講時中之道,以化育萬物為終極目標:“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稱天下至誠能盡其性,進而盡人盡物之性,以贊天地之化育,為合外內之道,故時措之宜。無妄繼複卦見天地之心自盡其性之後,化育萬物,正是至誠的顯現,與中庸之理全合。無妄元亨利貞,革元亨利貞,兩卦四德俱全,《大象傳》皆稱時以明之。元、亨、利、貞,貞下起元,正是時變物變的自然法則。
    《小象傳》解釋爻辭,亦發揮時義。坤卦六三:“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含章二字亦見於姤卦九五:“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章”字的本義當為“法”,有人認為金文“辛”指刑刀,中間的圓形代表刑刀刻畫的記號,會意為“彰著”的意思。《說文》,章由音由十會意。“音”,指“音樂”、“樂曲”;“十”不是指數目,是“竟”的意思,即終結、結束。許慎對“十”的解釋明顯受到了老子“起一終十”說的影響,“一”為萬物之始,“十”為萬物之終。由“音”和“十”會出的意思是樂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天道盡,物之隕自天而降,殺機中蘊含生機,含章可貞,以時發也,隱於生機中正性傳承“文”,隨天時變化的,土地具備其生髮條件,發出新的生命。人行事欲求圓滿成功,必需從容佈局,等待時機成熟再出手,爻變為謙,亨通有終。九五爻變,成鼎卦,正位凝命即從志不舍命而來,順天應人,革故鼎新,革之時大矣哉!可貞二字見於損、節二卦卦辭,以及無妄九四爻辭:“可貞,無咎。”可謂恰到好處,當其時之謂可。損卦減損人不適時的欲望,稱“無咎可貞”,無妄九四亦然,節制妄想妄念,爻變成益卦,真正損極而益。損益皆重時,損卦《彖傳》稱:“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益卦《彖傳》稱:“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節卦卦辭鄭重申明:“苦節不可貞。”彖釋:“其道窮也”。物之性情與生俱來,不能壓抑,只期發而中節,物才得以獲亨通。
《中庸》明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生在世,如何順物性純情,無妄、損、節三卦義理,宜深深參悟。
    節卦《彖傳》稱:“天地節而四時成”。物發而中節即物發而適時,可於初九、九二爻見之。初九不出戶庭無咎,《小象傳》稱:“知通塞也”。九二不出門庭凶,《小象傳》解釋:“失時極也”,一爻之差,時勢環境迥異,時塞不出則無咎,時通不出則凶。井卦初六《小象傳》:“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舍也”,井之前為困卦,初六充分顯現困頓的情境,污泥淤塞無法取水,人不理睬,連鳥獸都棄之不顧。舍同舍,完全為時代所拋棄,發揮不了任何作用。既濟代表終極成功,也走向衰亡的開始,九五居君位,節制約束私欲,防患於未然,《小象傳》稱:“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重時務實,思患豫防,才能確保成功持續。物壯則老,指的是物盛極之後,道已而物離於道,物的陰陽漸離則變老。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是以天地之道守始,萬物之道守源,聖人之道守根,深根固底長生久視之道矣!物壯不老是謂有道。

物形气势,天道地理,君子志行健,待机而动,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从解放军发言人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表态,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两个象,山雷颐,云雷屯。我们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推测:解决台湾问题,目前处于初级阶段,问题众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只要守正,待机而动,问题但最终会得到圆满解决,而且成果丰硕;也可以推测目前统筹经纶这个问题的人是明理成务的贤能之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