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村干部:坐班制真的管用吗?

 yzhkl 2022-03-24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短板。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三农”问题的抓手之一,农村治理一直是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利益以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1、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实际以及国内外发展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而“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不仅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以及生活富裕的手段,也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以及生活富裕的前提。因此,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 对于治理有效,党和国家又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的作用,让老百姓参与到村级事物管理中来,实现管理民主,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农业强、农民富以及农村美的目标。
  • 而治理有效的起点是自治。我国对农村社会的管理是采取的村民自治制度,为此,国家专门立法来保障作为“成员”的村民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力。因此,自治是实现治理有效的逻辑起点。而法治是自治的根本保障,村民自治,也不能各说各话,要有法有据,有章可循。而法制就是自治的“章法”。当然,德治是自治的最高要求,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德治。

2、农村事务多、涉及面比较广,而“拆村”后更是如此

  • 不像乡、县等行政机构,农村基层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分工,凡是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有关的事项,村级基层组织都要参与和管理。因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农村基层事务的复杂性、无头绪。不仅如此,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加强,以及老百姓对农村基层干部期望和要求的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真的很辛苦。尤其是拆村并村后,村的范围更大了,人数更多了,事务性的工作更杂乱了。
  • 为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力,云南省不久前出台了“大岗位制”,对村干部实现岗位分工,而且人员一般不超过7人,分别管党团建设、村级发展、扶贫济困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对进入岗位的人员的薪酬予以提升,正职不超过4500元,副职不超过4000元,而且要求坐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3、坐班可能不是农村工作最有效的方法

  • 对于农村,要求村干部坐班,客观地讲,可能不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农村干部不是脱产干部,他除了当村干部以外,还有农活要干,要求他坐班事实上做不到;其次,农村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了解具体情况,而不是只是落实文件和“盖章”,因此要求坐班也减少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实际接触的机会和时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掌握和了解具体情况,在办公室就能把基层工作干好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总而言之,村干部实现坐班制应三思而后行。与其通过“大岗位制”来提高其薪酬而调动其积极性,不如采用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做法,把农村的工作分成经济型和事务型的。事务型的纳入公益岗位,设定岗位职责,只有完成任务后才能有薪酬;而经济型的和经济成果挂钩,例如经济经济壮大,如果集体经济收入的20%归领头人或者村支书,这样一下就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动起来了,而且不需要那么多考核。

美丽的乡村景色

农村面貌

农村的傍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