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陈承基先生是著名的花鸟画家,其作品以清雅灵妙而享誉画坛。承基早年师从蜀中花鸟画大家刘既明先生,既明先生早年求学海上,有幸结识过吴昌硕、刘海粟等大家。1927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即返川执教,他是海派艺术在四川最早的传播者之一。海派绘画的核心是花鸟画,花鸟画是海派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海派花鸟画继承了宋元的双钩,对陈洪绶、徐渭、陈淳、八大、石涛及扬州八怪的写意花鸟画有所继承和创新。海派绘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融合性,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手法,融合到创作中去。刘既明先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用笔疏放豪宕、墨沈淋漓。画格气闲神静、清逸温雅。承基深得既明先生真传,他游心青藤、白阳之间,同时参悟恽南田、任佰年、吴昌硕诸家法,使海派花鸟画的种子在巴蜀沃土中开出奇花。 海派的文人画家,受清代中叶以来碑学的影响,将传统花鸟画“以文为画”的思考,转变为“以书入画”的思考,探索以新的审美观念来进行创作。承基借鉴了文人画的书法性笔墨,不是“描绘”出,而是“书写”出绘画性的形象,正是这种笔墨能量的汲取,赋予其画一种新的格调。承基善用长锋羊毫,挥写的笔触更大、更加随意、更加松灵。他下笔纯熟老到、飞动流美。他画中的线条或如篆籀、或如简帛、或如大草、或如小行,总有一股运动的“势”。笔墨在雄放中含蓄蕴藉,有隐有出,有收有放,阴阳互变、自然流畅,展示出用笔的刚柔、圆隔、灵机和生趣。 花鸟画作为一种绘画类型已历经了千年之变,唐宋之院体、元人之墨戏、近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打破传统文人画格局,开启新的境界,当代花鸟画虽风格众多,但工艺化、符号化、制作化成为一种通病,且逐渐偏离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承基正是洞见一切,才坚守笔墨的核心价值。他惯用润淡松秀的墨法体象去创建灵动活泼的花鸟世界。他不囿于花鸟画一般性的构图方式而是巧用书法的审美空间感。书法的空间是建立在对物象的描象基础之上有节奏的组合,是力线律动所构筑的空间境,亦即挥运时线条微妙的运动及所带来的墨色变化构成多维的空间感。承基的画境就是笔墨构成的体和势所形成的气脉和气局。承基生性散淡、随意,他舒缓的笔调宛如清溪、箫声,给这个纷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凉之风,月高花有露,风晚水无痕。纵观他的花鸟世界,笔墨后面的文化结构实际上就是一个意义结构,中国书画的结构顶端,是一种人格理想。 承基注意生活滋养,用心感受“物情”、“物理”、“物态”,其笔下的翎毛,形神兼备,姿态自如,紫藤、墨竹、梅兰无不净纯疏简,自出机杼。他用笔不限于墨色之分,以色助墨,以墨醒色,画面具有精妙和谐之感。画面上的线条、韵律、色调,是感情在里面、精神在里面,生命更是永久的存在里面。中国哲学观确定了花鸟画的观物方式:寓意于物,比物以德,陶物以情。从承基的画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浓厚的东方生命哲学的“境”与“韵”。 作品欣赏 ▲▲ 小荷才露尖尖角 45*68cm ▲ ▲ 春消息 45*49cm ▲▲ 随写牡丹好颜色 45*49cm ▲▲ 春消息(二) 45*49cm ▲▲ 静中安 45*49cm ▲▲ 笑到牡丹开了 45*48cm ▲▲ 思量 45*68cm ▲▲一雨池塘 47*45cm ▲▲ 静思 49*45cm ▲▲ 野花幽草各自春 49*45cm ▲▲ 清绝 49*45cm ▲▲ 墨雨正淋漓角 60*48cm ▲▲ 莲子谁当采 57*48cm ▲▲ 残叶破秋风 60*49cm ▲▲ 牵得春光一树花 69*70cm ▲▲ 幽篁 68*68cm ▲▲ 入门唯觉一庭香 70*69cm ▲▲ 春消息(三) 35*43cm ▲▲ 牵牛花 50*23cm ▲▲ 藤花才放丝丝雨 45*35cm ▲▲ 玉簪 51*24cm ▲▲ 龙兰 50*24cm
▲▲独占人间第一春 49*50cm ▲▲ 最爱闻香初遇雨 70*47cm ▲▲ 新雨 45*48cm ▲▲ 君子佩 46*27cm
▲▲ 春柳 48*46cm ▲▲ 独有梅花知我意 65*35cm ▲▲ 荷塘清幽 34*34cm ▲▲黄花重见一枝霜 46*49cm ▲▲ 赠知己 46*67cm ▲▲ 赏梅 70*34cm ▲▲ 春风 45*61cm ▲▲ 醒梅 35*69cm
▲▲ 疏影 69*30cm ▲▲ 墨牡丹 49*45cm ▲▲花之君子 37*45cm ▲▲香满堂 35*45cm ▲▲ 菊茶图 34*45cm ▲▲ 春色上花梢 68*23cm
▲▲ 独领四时春 45*49cm ▲▲ 春望 45*49cm
▲▲ 紫藤八哥 34*34cm
▲▲ 新篁 138*70cm
▲▲ 寻兰 48*45cm
▲▲ 倚菊 48*45cm
▲▲ 又见荷塘有此景 33*70cm
▲▲ 雨过荷塘 46*70cm
▲▲ 信手拈来便是春 37*70cm
▲▲ 不语 20*22cm ▲▲ 一枝栖身 26*23cm 文章来源: 百家文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