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浪费时光的雅事(二十三):刻竹

 二班毛豆 2022-03-24

《竹庄》明·沈周

我的童年生活在江南池州。皖南盛产毛竹,日用品多是竹制品,凉床、碗柜、竹椅、竹篮......不胜枚举。

竹制品上刻了些花鸟人物或字,比如凉床上的兰花、柜子上的松树、爸爸笔筒上的字、妈妈折扇骨的梅花等。没觉得稀奇,卖竹制品的江南人似乎都会刻。

从池州举家迁到巢湖,初中就读于巢县一中。学校坐落在卧牛山山腰,时常会跟同学跑到山上背书。山上有一片竹林,很幽静,是背书的好场所。几个人东一个西一个便背靠竹子看起书来。

休息的时候发现竹子都刻了字,上面写着“***我爱你”、“**和**是一对”、“***是王八蛋”(这是骂情敌吗?)。还有些极短的小故事,都是关于爱情。

没想到我对竹刻的最初关注,是这些写手们的大作。

后来学了工艺美术,才知道竹刻又称作竹雕,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为百雕之祖

想想竹林里的故事,便释然了。果然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爱情。

《青竹秀石》清·郑板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远古时代,南方的竹和北方的兽骨,都是先民们用来刻字及符号的器物。

商朝时,人们在竹片上写字,再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称为竹简。汉字"册",便是用绳子串起竹片的意思。

那时的文吏通常随身携带小刀,若竹简有错字,便刮去竹皮削去错字。所以秦代文人都有随身带刀的习惯。

竹简

竹子外皮不易着墨,也易蛀虫。为便于书写,人们将竹子外皮削去,将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这个烘干工序称为"杀青",表示定稿结束。

现在影视剧拍完说杀青,就是沿用了这层意思。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主要书写工具。《礼记》、《论语》、《孙子兵法》等,都是写在竹简或木简上。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这就是“竹报平安”的典故由来,指报平安的家信。

竹刻笔筒

竹刻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

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芴,就是竹片制成。“凡有指画于君前,用芴。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芴”。

官位不同,芴的材质也不同。士大夫所持的芴,是竹制的狭长板,上面刻有纹饰。

晋朝出现了竹刻笔筒。据载书法家王献之所用的笔筒,便是斑竹雕刻而成,十分精致。

竹刻成为一种艺术被普及,始于六朝,到唐代逐渐为人们所喜爱,发展到明清,达到鼎盛时期。

折扇竹刻

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 中写道“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明代竹刻非常盛行,技艺也超越了前代。

竹刻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当时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濮澄开创的南京“金陵派”;二是朱鹤开创的上海“嘉定派”。其中又以嘉定竹刻更为繁荣。

嘉定派的创始人朱鹤是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的“以刀代笔,书法刻竹”的创新手法,为他人所不及,也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

据载,嘉定竹刻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浅雕、浮雕、圆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赏识,争相请为奏刀。

竹刻香筒

竹在我国古代文化里有很深的内涵。

宋代诗人徐庭筠《咏竹》云:“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竹虚心文雅、高风亮节、中通外直,宁折不屈,是做人的准则。历代文人以竹咏志,借竹抒怀,称赞其高尚情操。

《潇湘烟雨》明·陈继儒

陈继儒乃文人雅士,精诗文、善绘画,能金石,又通晓佛道禅修。

刻竹对他来说,是将自己对文化及艺术的理解,刻进竹里,赋予竹以新的生命,散发着清香与禅意......

技艺如何暂且不论,只这风雅已是绝尘。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文推荐:

那些浪费时光的雅事(二十二):临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