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面胡同:北京曾经的文化圣境,大师云集,灿若星河

 新用户8926AVU2 2022-03-24

干面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西石槽胡同、东石槽胡同相通,北与东罗圈胡同、西罗圈胡同相通。

文章图片1

干面胡同

据传,干面胡同是紫禁城东华门前往明清官粮仓库禄米仓的必经之路。运粮的大车在胡同里穿来穿去,马急车快、尘土飞扬,仿佛“下干面”,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条胡同叫干面胡同。

胡同长度虽不到300米,但宽敞笔直,大宅门比比皆是,名流大师灿若星河。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济总署、铁路大学等机构均坐落于此。清末大学士李鸿藻、直隶布政使凌福彭的居所都在这条胡同。新中国成立后,钱钟书、杨绛夫妇、李健吾、沙汀、翦伯赞、茅以升等中国科学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学者都曾在此居住。

徜徉在这静谧的街巷,走进座座幽深的院落,我们仿佛又踏进了干面胡同昔日的辉煌。

文章图片2

干面胡同61号大门

文章图片3

干面胡同61号垂花门

文章图片4

干面胡同61号大门院落

胡同西头的61号院,是座三进四合院,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清代大学士李鸿藻的旧宅。民国时期成为市工务局局长汪申的宅院,日本侵华时期被日本特务机关占据,据说川岛芳子也曾住过。解放后成为社科院宿舍,历史学家顾颉刚、科普作家高士其都曾在此居住。

文章图片5

干面胡同33号金柱大门

文章图片6

干面胡同33号内的二层小洋楼

而在胡同东头的33号院正是李鸿藻之子李石曾抗战之前的居所。李石曾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中法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李石曾还是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南通大学首席校董。

与众不同的是,这座宅院的院门为一座保存完好的金柱大门,院内则是一栋西洋风格的灰色二层小楼。解放后,此宅成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居所。

33号院对面的干面胡同10号,现为中共北京东城区委党校。解放前曾经是铁路协会的会址,畿辅(京畿)大学曾在此办学,1928年畿辅大学更名为北平铁路大学,后又改建为北平铁路学院、私立北平铁路专科学校。它为国家输送了不少铁路人才,并成为现在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

文章图片7

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社科院宿舍

33号院往西不远处有一座白色四层楼房,它是建于1963年的社科院宿舍,这里曾经云集中国文史哲领域的一大批重量级人物,包括作家钱钟书、杨绛夫妇,还有卞之琳、李健吾、沙汀、考古学家夏鼐、哲学家贺麟、逻辑学家金岳霖、历史学家翦伯赞、罗尔纲、翻译家戈宝权、罗念生、红学家吴世昌和社会学家陆学艺等,真可谓大师云集,星河璀璨。

文章图片8

干面胡同49号大门和门前的上马石

胡同中部的49号,是座五进大院,原是清末天津知府和直隶布政使,民初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凌福彭的私宅。从大门左右摆放的上马石就不难想见院主人当年极高的社会地位。

1900年,民国才女凌叔华出生于此,结婚时其父将宅院的后二进送给她,大门为史家胡同24号。凌叔华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才华横溢,她在家里接待过国画大师齐白石、印度诗人泰戈尔等众多文化名流,是当年著名的“小姐的大书房”。史家胡同24号现在已经成为史家胡同博物馆。

文章图片9

世知书店大门

文章图片10

世知书店内部

49号西侧的51号,是外交部所属世界知识出版社。作为胡同里为数不多的现代建筑,这栋小楼格外显眼。一层的世知书店里,人们在这里喝着咖啡,享受着悠闲的午后时光。而不为人知的是,这里曾是中国红十字总会旧址。

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在上海租界成立,1950年,中央政府决定对中国红十字会改组,总会迁入北京,以民国初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旧址(干面胡同22号)作为会址。

文章图片11

干面胡同43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门牌号码统一调整,22号改成51号。“文革”后期红十字会与外交部将胡同51号与53号加上东华门的一个宿舍院进行了置换,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格局。胡同43号,现在还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的办公地点。

文章图片12

干面胡同30号梅葆玖旧居

世知书店对面的干面胡同30号,是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先生的寓所,那是一栋带半地下室的二层灰砖老楼,朴素、谦和、低调,梅先生在此一直居住到2016年去世。

文章图片13

干面胡同57号院门

文章图片14

干面胡同57号北京美国侨民学校旧址

世界知识出版社向西不远的干面胡同57号,是一个大进深的宽敞院子,门口有两棵百年银杏,甚是壮观。院内有竹林、花圃、藤架。院子的正中是一座二层带地下室的古典复兴风格的美式红砖楼房。

楼房建于1922年,次年秋季竣工,是为美、英、法、德、日等国外侨提供西式教育而建的北京美国侨民学校。建筑面宽36米,进深近20米,建筑布局与风格严格遵循古典主义对称原则,体型舒展、硬朗,立面划分严谨、匀称,层次分明,沉稳大气,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北京近现代西式建筑。57号院现在是外交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局。

文章图片15

干面胡同57号甲西班牙风格小洋楼

与57号院一墙之隔的57号甲是一栋北京少有的西班牙风格二层住宅。小楼建于1930年,坐北朝南,地上两层,带地下室,黄色楼体,红瓦双坡顶,东西各有平台,可以喝茶小聚,看落日夕阳。这座小楼与隔壁的美式大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与周边的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群相比,更显小巧精致,别具心裁,宛如森林中的童话一般,时常引人驻足欣赏。目前它已经作为近代优秀建筑受到保护。

在北京,像干面胡同这样的街巷还有很多很多。斯人已逝,但星光犹存。昔日的辉煌来自无数次的淬炼,城市气韵的塑造来自永不停息的扬弃与积淀。

作为这座城市孩子,我们应该紧紧拥抱她,抱聆听她的故事,发掘她留下的无限财富,体会母亲的爱,感悟她的伟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