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文化~说晋国系列之一:唐叔虞其人

 晋见人文 2022-03-24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司马迁《史记》之《晋世家》第一句话讲明了唐叔虞的身份。唐叔虞,姬姓,名虞,本来叫姬虞,西周开国天子周武王姬发的儿子,西周第二代天子周成王姬诵同父同母的弟弟。

司马迁写唐叔虞,为什么不直接写唐叔虞,前面要加一个“晋”字?而姬虞为什么又叫“唐叔虞”?

晋,今天山西的简称,晋来源于晋国,而晋国初期并不叫晋国,而叫唐。唐叔虞时期,成王将他封在“唐地”,将唐地封给姬虞后,国号还是为“唐”,一直到唐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之后,才把国号改为“晋”。因为姬虞被封到“唐”,所以史料中就把他称之为“唐叔虞”,这是唐叔虞中唐的来源。

那么“叔”是怎么来的?关于“叔”字,中国古代有“伯仲叔季”按兄弟排行来称呼的习惯,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那季呢?季是老四吗?刘邦实际名字是“刘季”,那刘邦是老四吗?事实上不是,刘邦是老三,其实季是最小的意思。很多人把唐叔虞的“叔”字认为是老三的意思,但是翻遍史料,我们找不到任何记载唐叔虞是老三的信息,反倒是有唐叔虞是周武王的次子的说法,也就是二儿子。唐叔虞是老二的话,不应该叫唐叔虞,而应该叫唐仲虞才对。

那么唐叔虞到底是怎么来的?翻开中华书局《史记》“晋世家”1485页,唐朝司马贞索隐,“叔,字也,故曰唐叔虞。”,但是我们翻到1486页,司马迁的记载是“姓姬氏,字子于”,我更相信司马迁的记载,原因很简单,司马迁能看到的资料一定比司马贞看到的更多,而且司马迁比司马贞离唐叔虞更近。所以,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

唐叔虞,名虞,这个是没有一点点争议的,我们可以把他叫姬虞,也可以叫唐叔虞,那么,我们可以把“唐叔”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唐叔”,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事实上,很多资料中把唐叔虞称之为“唐叔”,而唐叔不止唐叔虞用过,中国历史上在唐叔虞之前,也有唐叔。这也是《史记》中为什么介绍唐叔虞的时候前面要加个“晋”的原因,就是为了区别于以前的“唐叔”。那么也许真相就逐渐清晰了,封给姬虞的“古唐国”,曾经有过一位有为的“唐叔”,姬虞被封到“唐”地,不仅使用了“唐”这个国号,“唐叔”这个名号,也沿用给了姬虞,所以历史上就把姬虞记载为“唐叔虞”,“唐叔”可能是姬虞沿用的前人的名号。那么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号唐叔。

那么“唐叔”怎么来的?这里涉及到一个中国非常有名的国号“唐”。唐,是一个古老的国号,最早使用唐的是尧,尧,我们也把他称之为“陶唐氏”,尧的后代统治的国家一直国号为“唐”,这个国家从尧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西周初期。武王崩,周公摄政,发生了“三监之乱”,这个尧的后代的封国“唐”参与了叛乱,被周公所灭,然后封给了姬虞,姬虞沿用了“唐”这个国号,所以我们在史料中可以看到“古唐国”这样一个叫法,是为了区别姬虞的“唐”。尧的后代统治的古唐国以及封给唐叔虞的唐国,都是在山西境内,所以,当爵位是“唐国公”的李渊被派到山西太原为官的时候,李渊心里高兴极了,认为是吉兆,唐国公回到了唐地,预示着自己将有天下,然后从太原诞生了我们非常属于的唐王朝。

也许在古唐国有一位非常有为的“唐叔”,所以当姬虞被封到唐国,就把它称之为唐叔,或者更有甚者,古唐国的国君就被称之为唐叔,所以当姬虞被封到唐地为诸侯,就成了唐叔虞。

唐叔虞的事情,我们知之甚少,因为史书中几乎没有记载,《史记》晋世家,“自唐叔至靖侯五世,无其年数”,甚至连纪年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唐叔虞到唐地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只知道他的治下唐国曾经长出一株双穗的麦子,视为祥瑞,唐叔虞兴冲冲的把它敬献给成王,成王又兴冲冲的敬献给周公,周公还写了《嘉禾》。后人为了纪念唐叔虞对唐国的贡献,建了祠堂纪念他,太原的晋祠,就是一座唐叔虞祠。今天,我们到了山西太原晋祠,会听到导游介绍唐叔虞,唐叔虞的事情史学界都搞不清楚,反倒是导游们讲的好像他们认识他似的,真真假假,姑且随便听听,甚至晋祠的主像邑姜,被他们说成是姜子牙的干女儿,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

参考资料: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中华书局

《左传》,中华书局

《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線裝書局2008年,第227至238頁)王泽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方诗铭、王修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李伯谦,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3期

晋祠的唐叔虞像  翻拍自画册

晋祠的宋代彩塑    翻拍自画册

山西太原晋祠  王狰摄

山西太原晋祠  王狰摄

山西太原晋祠  王狰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