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广化寺

 晋见人文 2022-03-24

殊像寺,属于五台山中心区寺庙群,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凤林谷口北畔小山坡之上,斜对面是梵仙山,虽然周围没有其它寺庙,独处一隅,但是离五爷庙、塔院寺等不过六七百米而已。

殊像寺,早称殊祥寺。殊,指文殊师利,梵文的音译;祥,指妙吉祥,梵文的意译,都是指文殊菩萨。从两译中各取一字,取名“殊祥寺”,可见殊像寺才是文殊道场五台山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的寺庙。明代因“台山名刹,凡十二区,藏佛真容者,惟殊像寺焉”(明镇澄 《殊像寺重修碑记》 ),故将寺名改为殊像寺。

清代时,清廷在北京香山摹五台山殊像寺骑狮文殊像建造了“宝相寺”。在承德避暑山庄附近,建造了同名寺庙,现在尚存,为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

殊像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420平方米,在五台山来说,应该算是一座小庙。平面呈方形,分三部分:左右为禅院,中间为殿堂。中轴线上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经阁三座大殿。寺内保存有康熙与乾隆二帝的御碑各一通。

殊像寺位于小山坡上,东西均有台阶。登上台阶之后是一个广阔的庭院,院内耸立着香炉,香烟缭绕,一派佛国气象。

山门即天王殿,面阔三间,悬山顶,只有当心间开门,两次间各有石刻大字四个,左侧为“法轮常转”,右侧为“护国佑民”,门口两尊石狮子高大雄伟。进入殿内,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为韦陀。

穿过天王殿进入寺院,台基之上为文殊殿,前有月台。月台上下,有明弘治、万历年间的殊像寺重修碑记5通,有清康熙、乾隆御制碑2通。文殊殿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是五台山中心区较为久远的古建。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中间三间开门,均为六抹隔扇门;两尽间较窄,为泥墙。整座大殿气势雄伟,是五台山台内古建的精品。

进入殿内,是五台山最为高大庄严的骑狮文殊像。文殊像总高9.87米,狮子身高3.95米。狮子身披锦垫,四肢矫健,脖系铜铃,瞪眼竖耳,张口吐舌,抬头东望,猛看有跃然腾空之势,细瞧却似云端刚降之态,威武而不凶,刚毅而不烈。锦垫之上,覆莲花宝座,上下共六层花瓣,合108数,每个花瓣中各塑小佛一尊。莲座上端坐文殊菩萨,右腿盘屈,左腿下垂,脚蹬一朵小莲花,呈结跏半趺坐。手持如意,头戴金冠,面目慈祥,身后背光繁复。造像比例适中,金碧辉煌。康熙皇帝赞曰“瑞相天然”;乾隆皇帝仿其于香山、避暑山庄各造一尊塑像;嘉庆皇帝赞为“人天胜果”;镇澄在《清凉山志》 说其是:“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据传,塑这尊像时,文殊骑狮化现,匠师即据圣容所塑,所以历史上殊像寺也被称为“真容境”。民间把它称作“荞面头文殊”,而佛教信众把她作为五色文殊中蓝文殊倍加崇拜。文殊菩萨身后两旁共有四尊胁侍菩萨,素面如玉,体态丰满,温文尔雅。文殊右前方为善财童子,左侧有修罗天,两旁还塑有佛陀波利、文殊老人、于阗王。有趣的是前面的于阗王牵引狮子,后面的修罗天,接过牵引的绳索,似乎表示于阗王该休息了。供桌两边,列着两尊护法神,一为韦驮,一为金刚密迹。

殿宇梁架上悬挂着两块牌匾,一块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 康熙御匾“瑞相天然”,另一块是乾隆御匾“大圆镜智”。

文殊像背面,是渡海观音,两旁塑善财、龙女、达摩祖师、惠能、龙王等,上面还塑着观音菩萨救八难佛教故事。上部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下部是滔滔海水、滚滚浪花。悬塑中还有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等。

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是五百罗汉渡江悬塑,高6.5米,围长47余米,厚约2米。为什么文殊殿要塑五百罗汉渡江图?据西晋聂道真译的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云:文殊菩萨在“佛涅槃后450岁,当至雪山,为500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500仙人,令得不退转。与诸神仙作比丘像,飞腾空中,至本生地,于空野泽尼拘楼陀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这个殿的五百罗汉渡江就是文殊教化成熟的这500仙人,至文殊菩萨的故乡——舍卫国多罗聚落的尼拘楼陀树下,朝拜文殊,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大乘宗义的故事。

在悬塑的山涧、石洞、棚舍、殿堂等处,各种罗汉或降龙伏虎,或撼山探海,或诵经念佛,或普渡众生。其间用山、水、林、路、云等巧妙隔开,每个局面都可独立成幅。悬塑下部波涛汹涌,是罗汉渡江的场景,他们有的脚踏水兽,有的脚踩奇宝,姿态翩翩,满面风采,象征法力无边。这组悬塑是明代悬塑佳品。

在悬塑的东南方中间,有一泥碑,高7厘米,宽25厘米,厚5厘米,碑文黑底白字:“弘治九年岁次五台山殊祥寺修造文殊一会五百罗汉。塑匠保定府祁州白罗村,把总王章”以下还有一长串名字。这块泥碑与其它内容浑然一体,很难发现,碑身制作精细,碑文字迹工整,为竣工后匠师所留。它不仅提供了殊像寺悬塑建造的准确年代,而且提供了匠师的姓名、籍贯,实为珍贵的文史资料。用泥制碑,在五台山仅此一处,在其它地方也不多见。

此外,殿内有素有药师佛、弥勒佛,以及建造大殿的铁林果禅师像。

文殊殿之后是后高殿,叫藏经阁,以前该处是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的一座殿宇。现在看到的是近年新建的,二层七间楼阁,四出廊,三滴水,二层有平座。殿宇左右两侧各有耳楼三间。

左右两侧的院落为五观堂、禅房、僧舍等。

殊像寺在清代乾隆年间,一度改为十方丛林,后一直为子孙庙,属禅宗南禅的临济宗派,是一座禅宗寺庙。

殊像寺历史沿革: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据说始建于唐,然而没有可靠的资料证实。

《元史·泰定帝纪》 卷三十载,泰定二年(1325)二月,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为大元皇太后“敕建殊祥寺于五台山,赐田三百顷”,住僧三百人,元代殊祥寺经济充裕,寺宇辉煌,香火旺盛。后毁于兵火。

明代,镇海寺铁林果禅师,“于殊祥寺古刹处,见其草莽荆蓁(zhēn),不知何代年间寺宇。后得古碑,乃大元皇太后所建香火梵刹”(存于殊像寺的《行实碑》),遂发心重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至弘冶十二年(1499)年间大兴土木。弘治九年(1496),铁林果禅师请保定府祁州白罗村把总王章、乃弟王义、王汉忠等十九名塑匠,于大文殊殿内塑造了“文殊一会五百罗汉”的悬塑。建造了重檐大阁五间,又配置了廊、僧舍、伽蓝、祖祠、山门、天王殿和围墙,于弘治十二年(1499)竣工,使其成为一座崭新的寺庙。此后,明清多有修缮,但基本保留了铁林果禅师修建时的格局,现存文殊殿及殿内彩塑,为此次建寺留下的原物。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又进行了大修,竣工之后,镇澄法师还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月撰写《重修殊像寺碑记》, 就是在此时,因为在殊祥寺的大文殊殿中,供奉着文殊骑狮像,将“殊祥寺”更名为“殊像寺”。

据现存于五台山万佛阁中的 《诸山大小寺》碑,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时,五台山的五座台顶有五座寺庙,当时台内有十二座大寺、三十九座中小寺庙、三十四处丛林静室,而当时的殊祥寺还属于三十九座中小寺庙之一。

入清之后,首先有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至殊像寺拈香点礼;二十八年(1689)八月,为殊像寺题匾:“瑞相天然”,并作诗《殊像寺法相最异》;康熙三十七年 ( 1698) 二月,至五台山,举行了护国佑民道场,回京后,他还发帑(tǎng)金三千两,重修殊像寺。

到乾隆时候,高宗弘历多次至殊像寺烧香拜佛,瞻谒真容。共题匾两块:“现清净身”、“大圆镜智”,前后共作诗四首赞美殊像寺的骑狮文殊像。同时,还仿此寺于香山建了宝相寺,塑了骑狮文殊像。

通过皇帝的朝拜,到清代,殊像寺跃居五台山十大青庙、五大禅处行列。清代乾隆年间,一度改为十方丛林,后一直为子孙庙,属禅宗南禅的临济宗派,是一座禅宗的寺庙。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又拨款对殊像寺进行了翻修,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内外善男信女们又布施了大量资金对殊像寺建筑、彩塑进行了翻修,成为今日的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