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代建筑: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晋见人文 2022-03-24

华严寺,曾经两次被分为上下两寺,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依据寺内“金碑”记载,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再次将上下寺合为一寺,恢复了辽金时期华严寺的格局。华严寺原有重要的建筑三座:辽代的薄伽教藏殿、海会殿,金代的大雄宝殿,三座建筑均出现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但是,海会殿解放后因学校占用而被拆毁,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这座珍贵的辽代建筑了。

如今的华严寺规模宏大,两条中轴线构成两组院落,分别以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了辽代的薄伽教藏殿、金代的大雄宝殿,以及几座小型清代建筑外,其余都是新近重建,虽是新建,但是建筑考究、壁画精美。

现存华严寺为辽代契丹人所建,契丹人以东为尊,所以华严寺为坐西面东,北侧为以前的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南侧为以前的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薄伽教藏殿为华严寺最古的建筑,也是我国仅存的八座辽代建筑之一。

薄伽(bó qié)教藏之薄伽是“薄伽梵(bhagavat)”的简称,为世尊之梵名,教藏即经藏,薄伽教藏就是世尊的经藏,那么薄伽教藏殿本为藏经殿。至今,殿内还保存有储藏经藏的壁藏,为辽代原物,是辽代小木作之代表。

薄伽教藏殿坐落于高2.2至3米(前高后低)的高台之上,前有月台,是晋北辽金建筑常见的形式。大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八椽,通面阔25.82米,通进深18.62米,呈长方形。大殿出檐深远,屋顶平缓,举折为1:4.37,与佛光寺东大殿1:4.76接近。有阑额与普拍枋,阑额与普拍枋呈“T”形,在角柱均出头。正面中央三间开门,背后当心间中央上部辟一长方形小窗,其余为墙,墙下肩砖砌,高度为70厘米,厚1.2米,上部土坯砌筑、外抹灰泥。

大殿布柱方式与佛光寺东大殿相似,呈内外两圈柱子,内外柱等高,略如《营造法式》中殿阁式建筑的“金箱斗底槽”。共用檐柱18根,内柱10根,总计28根,均为木质圆柱,檐柱有生起与侧角。现在所见四椽明栿之下小柱为后世维修时所加,不是初建时的模样。

薄伽教藏殿殿布柱示意图

枓栱有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为双杪五铺作,重拱计心造(即第一跳跳头有瓜子栱和慢栱),耍头为短促的批竹昂式耍头,与唐代建筑南禅寺大佛殿做法相似。耍头与令栱相交,令栱上置替木承橑风槫。枓栱里转同样为双杪五铺作,但为偷心造。耍头为殿内乳栿之延伸。

柱头铺作之间各有一朵补间铺作,与“法式”之当心间用两朵补间铺作之做法不同。补间铺作为双杪五铺作,但做法与柱头铺作完全不同,第一跳为单栱计心,只有瓜子栱没有慢栱,第二跳挑头承替木托橑风槫,没有令栱也没有耍头。补间铺作的做法与芮城广仁王庙龙王殿极为相似,但龙王殿为偷心。

薄伽教藏殿柱头与补间铺作

广仁王庙龙王殿柱头与转角铺作

转角铺作亦为双抄五铺作,其特殊之处是在角栌枓上与角华栱垂直方向增出抹角栱两层,从正侧身的角度看,为出斜栱一组,但该斜栱与金代常见的斜栱主要作用为装饰不同,该组斜拱极大地增强了转角铺作的稳固性和承载力,是纯结构作用。这是薄伽教藏殿的看点之一。

 薄伽教藏殿转角铺作

柱中线上栌枓之上为泥道拱,泥道拱上施柱头枋三层、压槽枋一层,第一层柱头枋上隐刻慢栱。

大殿所有栱头之卷杀均为四瓣卷杀,与“法式”之规定不符,《营造法式》中华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栱头为四瓣卷杀,令栱为五瓣卷杀。

殿内梁架为前后乳栿对四椽栿用四柱,因有平棊,分为明栿与草栿,明栿可见,为“月梁造”;草栿在平棊之上,加工粗糙。通过测绘可知,平棊之上为前后劄牵对四椽栿,四椽明栿承四椽草栿,四椽草栿承平梁,之间均以方木敦㮇承隔,与 《营造法式》“凡平棊之上,须随槫栿用方木及矮柱敦㮇,随宜枝(táng)固济”作法相同,也与佛光寺东大殿的作法极为相似。平梁上立蜀柱、叉手承脊槫,下部直接坐于平梁之上,无驼峰、垫敦之类。梁栿端部有托脚,托脚与梁栿交接处为“过栿抱槫”的法式作法。

殿内佛坛广阔,呈凹字形,占据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空间,是早期佛坛常见的样子。佛坛高70厘米,原供有燃灯(左次间)、释迦(当心间)、弥勒(右次间)等三世佛、诸菩萨、天王和佛弟子等共29尊彩塑,为辽代作品;明代于佛坛前后增塑一接引佛、两坐佛与观音、善财、龙女共6尊,共计35尊。殿内彩绘保存有辽代原样式,与《营造法式》和奉国寺大殿诸多相似之处,是我们了解辽代彩绘的重要参考。

薄伽教藏殿彩塑

殿内四壁设置木质藏经柜(壁藏)38间,上下两层,中间有平座,檐椽、枓栱、屋顶和脊饰俱全。在后窗处壁藏中断以拱桥形式跨越窗户以“天宫楼阁”5间相连。壁藏与天宫楼阁制作精致,真实反映了辽代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海内孤品”,是辽代小木作之代表。佛坛两翼外各有金元石碑一通,是了解华严寺历史最为重要的资料。

关于断代,主要依据为殿内当心间四椽栿底墨书题字:“维重熙七年岁次戊寅玖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此外该殿细节作法与现存辽代建筑有大量相似之处,所以断定为辽兴宗重熙七年建筑,建于公元1038年,至今已有980余年。

关于大殿用材,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不完全相同。柱头铺作华拱断面为24 x 18 厘米,补间铺作为24 x 16厘米,转角铺作斜出华拱24x18厘米,正侧身华拱24x 16厘米,高宽比约为3 : 2,折合宋尺为7.5 寸 x 5.6(5)寸,约合《营造法式》 三等材,符合“殿身三间至殿五间或堂七间则用之”。

华严寺重要时间点:

薄伽教藏殿,辽重熙七年(1038)建造,1988年进行大修。

大雄宝殿,辽清宁八年(1062)建造,辽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重修。

明代万历(1572-1620)初年,华严寺第一次一分为二,分为上下华严寺。

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梁思成、刘敦桢对华严寺首次进行了勘查测绘摄影。

1964年上、下寺第一次合并,交由云冈石窟文物管理所管理。

1984年将上华严寺移交大同市佛教协会,下华严寺归大同市博物馆管理,华严寺又分为上、下两寺。

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再次将上下寺合为一寺,并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华严寺的格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