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下)

 书虫小记 2022-03-24

哈耶克著名的关于分立的知识的观点,也是在这个论文集子里提出来的。这实际上是他关于人际互动就是理性的论点的衍生观点。

人际间之所以需要互动,之所以能够互动,在于知识在人际间的分布是极其分散,极其不均衡的。哈耶克进一步认为,最重要的知识,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些标准化的知识——学校里的,用公理体系建构的那些知识,相反,是那些“边际知识”——没有办法标准化的,本地化的,可能是全新的,也可能是传统的,口耳相传的那些知识。

国内研究哈耶克第一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冷板凳,邓正来

这些本地化,人际化的知识,才是决定人类日常行为的关键,也是反映各种变化的关键。知识反映客观变化,人们根据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决策,这就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延续的核心所在。其中,价格就是一种反映变化,传递知识的协调机制

他沿用斯密的论断,从来没有人告诉你什么东西短缺了,什么东西多余了,但你会知道。什么东西价格高了,就降低人们去索取的欲望,什么东西价格低了,就会刺激人们去追求,正是通过这种最简单的知识传递和应变,整个社会的运作得以协调,很多伟大的东西得以创造。

哈耶克针对社会主义经济计划连续写了三篇论文,以论述用预期和庞大的中央计划来替代自由市场是如何的不可能。他最核心的论点依然是变化,决定市场经济增长还是衰退的关键是变量而非存量,这些变量造成的差异形成了知识,广泛分散于整个社会,如果要制定一个中央计划来调节所有的细节,就必须有一个无所不知的系统,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一些国家里,领袖必须是无所不能的)

因此,他断言,计划经济的落地,其实依然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决策,只不过用命令机制替代了价格机制,最终,计划经济用官僚科层体制替代了市场体制

官僚科层体制在做具体决策时,效率很高,但从整体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是成本巨大的,最终将导致计划目标的失败。这在当时而言,何其具有深远的预见性。

说白了,市场就是用钱和价格解决问题,官僚体制就是用行政级别和特权解决问题

梅纳德·凯恩斯,被简化为哈耶克的对立面,其实哪是那么简单,凯恩斯再强调政府支出,也依然是在市场的基础之上。

期间一个有趣的讨论是关于李嘉图效应的,所谓李嘉图效应是李嘉图提出的一个论断——工人的工资上涨,必然导致资本家增加设备的投入,以替代劳动力。其实李嘉图说这句无非是想强调一下资本与劳动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且常常是资本雇佣劳动,而非相反。

哈耶克有点钻牛角尖地开展了讨论,他设定了一堆问题,如这个工人是指生产消费品的工人,还是生产设备的工人?这个资本家在什么行业?资本的周转率和内部收益率是怎样的?他认为如果不把这些基础条件搞清楚,这个论断就没有意义。

实际上,李嘉图之说,一定是有相关前提条件的,只不过简化起见,没有提及而已,要不然,在表达观点时,你先说一大堆前提,就如同现在职场官场讲话的“在谁谁指导下,在谁谁关心下,在谁谁直接领导下,在谁谁配合下”一样。

哈耶克认为有很多细致的条件,会导致这个结论有所变化,比如周转率和内部收益率,商品价格上涨,对不同周转率和收益率的企业而言有极为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还有就是贷款经营,贷款利率对设备投资的影响作用等等。

哈耶克在这篇文章充分展现了以文字论述,与现在流行的方程数学描述的不同——前者看起来相对要麻烦一些,篇幅很大,后者则简要直观得多。当然,现在的方法走向反面了,用数学方式不是为了简便,而是怎样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相比而言,那就还不如文字描述来得直接了。

全书最经典的一句话:社会竞争,以及个人享有自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最少数人的观点、理念,提供了占据支配地位的机会。——想想硅谷的那些大神们,哪个不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