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37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25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内容解析:

这一章是《道德经》上篇的最后一章,把如何用道平定天下讲清楚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天下能够治理并非是通过有为的方法,而是用无为的方法,让每个人都化掉自身固有的习性,回归天性,也便是“各复归其根”。这是《道德经》最核心的思想,也是我们最需要理解的理念。

也就是《道德经》讲的治理天下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所有人的内心都离开自我的私欲,乃至于连仁义、智慧中间这些善、恶的区别都没有。

当这些都没有的时候,人就无知无欲了,所有人无知无欲,相处就其乐融融,像一家人一样,不需要计谋。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就是一家人,左手跟右手比一家人还要一家人,计谋毫无用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双头鸟,一只鸟两个头,共用一个身体,一个头白天工作,一个头晚上工作。

晚上工作的那个头,想着白天工作的那个头肯定看到很多风景,非常生气,就在晚上吃掉一颗毒果子,想让白天那个头死掉,这样白天就自己能够好好看风景,结果两个头一起死了。

我们人类互相用计谋,也就等同于双头鸟,大家共用一个地球,所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凡人不能领会,圣人是能领会的。

圣人希望天下人通过化掉自己的贪、嗔、痴等妄念,能够达到人人亲近祥和的状态,也便是《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不是达到某种所固定的模式。

天下治理是如此,家庭治理是如此,企业治理也是如此。不要迷信有什么永恒的制度,一劳永逸。只有人心变得祥和,才是真正永恒的管理。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核心的是侯王能够守住道,能够不自是,不自见,在微明的转机出现的时候,能够觉察得到,可以守住“柔弱胜刚强”,万物慢慢地就能够自化,浊以静之徐清。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在化的过程中还会有欲产生,这就是人内心的种子世界,会不断生发,就像苹果放久了会烂,食物放久了会腐化一个道理,人呆久了也会有欲望产生。

当欲望产生的时候,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便是化而入道,让人往道上归,修那颗朴,把道修出来就是修道果。

“镇之以无名之朴”,是返璞归真;佛家说让人成阿罗汉,修成正果,修成菩萨,修成佛;儒家说做君子、做圣人,不要做凡人。

欲望是阻挡人成为圣人、君子的障碍,我为了成为君子,为了成为圣人,为了成为这个朴,把这个杂质去掉,这便是“镇之以无名之朴”。

等到自己真正成为君子了,再告诉你,其实君子归朴了,就不要朴的名了,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朴不要了,就真正的静下来了,入道也只是一个名而已,但是它是一个阶梯;归于朴,返璞归真,也是个名而已,但这个名是一个阶梯,等到这一点了,再把名去掉,就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了。

这便是圣人用道化天下的步骤,先通过引人归道,把内心的贪、嗔、痴、慢、疑逐渐去掉,降服这些心念,浊以静之徐清。

然后再以返璞归真作为目标,把人引过去,然后再把朴去掉,而真正进入寂静涅槃的状态,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明理之人,一种是不明理之人,明理之人能不断按照这条路越来越明理,然后带着不明理之人慢慢明理。

所以明理的人越来越多,不明理的人就越来越少,光明越来越多,黑暗越来越少,最后所有人都走向光明,止于至善,天下自定。

天下自定之后,一切按照顺序而行,这便是圣人以道治天下。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