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解读杜甫《缚鸡行》:鸡不卖虫被吃,卖了鸡被吃,该保谁的命

 艺术一二 2022-03-25

杜甫有一首诗,写得和平常挺不一样,这首诗是《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这首诗写得很直白,大意是说,诗人偶然间看到家里的小仆人正打算把一只鸡捆了去卖,鸡急了,边挣扎边吱哇乱叫。

要卖鸡是因为怕鸡啄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因为家人觉得小虫也是生灵啊,不能任由鸡去伤害它们。但是诗人转念一想,不对啊,别人买鸡就是为了吃,现在把鸡卖了不就相当于将其推进屠宰场吗?那虫子是解放了,鸡却遭厄了。

没理由虫子的命是命,鸡儿的命就不是命了,这二者对人来说又有什么厚薄可言呢?于是诗人喝令仆人放了那只鸡。

然而他又迷茫了,鸡儿是解救了,那小虫子不就要继续被吃了吗?所以这事到底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诗人想来想去,依旧想不出万全之策,最后只好倚在楼阁上,望着寒江烟霭,眼中苍茫一片。

就这诗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想法,对普通人来说,估计得挨来一顿'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骂言。但还真别说,千年前的杜甫就意识到了这个命题,而直到现在,纠结于“蚂蚁的命就不是命了吗”这样问题的人也不在少数。

蚂蚁的命是命,鸡的命也是命,那人类凭什么给它们分出个高低贵贱?凭什么能随意地判定它们的生死?这种'慈悲’'善良’的想法甚至还难倒了许多人,让人苦思不得其解。

关于这个深奥的问题,其实也不是杜甫想要真正探讨的,这里也不多言,若按我粗暴的想法,答案很简单:大自然没有食物链就会崩坏,所以鸡吃虫就吃呗,这是它的生存之道,人类吃鸡就吃呗,毕竟人也在食物链之中,至于虫,它也会吃比它更弱小的生物。而鸡找虫吃是它获取食物的方式,人类买卖鸡也是一种获取方式,没必要多加纠结。

对杜甫来说,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考方式,与他深受佛道熏染甚深有关,诗中这种看待事物的人生观,毫无疑问融会了佛道思想。不过到底该体恤蚁虫还是怜悯鸡,并不是杜甫想要探讨的,他只是在借鸡虫表达某种观念。

有意思的是,历来对杜甫这首诗的解读还是蛮多的,有各种说法,有人从中参禅悟道,有人觉得是在比喻天下大事。各种说法见仁见智,这里也说一个解读方面。

“鸡虫得失无了时”是很关键的一句,能看出杜甫在这个问题上的忧烦。因为鸡和虫的事,让诗人感到烦恼,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换言之就是生活中的日常琐事,然而这样的琐事却总能烦扰人心。

但是,生活中的琐事实在是太多了,只要生活在世上,这样的小事与烦恼就永远不会消失。人这一生,要面对的困惑、纠结和烦恼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其实不必过于纠结。

就如杜甫一样,他也会遇到这样的琐事,并为其烦扰,但他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做法是“注目寒江倚山阁”。

寒江远,山阁高,去看看阔大高远的景物,能让人更感豁达。从琐事中转移注意力,把宝贵的精力与时间追求在更大更远更高的目标上,这便是一种跳脱烦恼的方式。

从这一点来解释,杜甫这首诗是在借鸡虫之事领悟人生,他跳脱出事件本身,冷静地俯瞰人生,找出更有价值的人生观,驱散困惑与空虚。

当然还有其它看法,还有人认为杜甫就是在表达一种自然观念,“虫鸡于人何厚薄”,为了虫不被吃而卖掉鸡,是偏心的表现,这正符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展现的道理。

又有观点却是认为,这是杜甫在对弱肉强食的状况做出批判与反思,延伸出去,就是他一向就关怀百姓民生的体现。

诗中的鸡因为要吃虫就要被牺牲,杜甫对此是反对的,其实不管是虫还是鸡,对人类来说都是随意摆弄的弱小者,难免受到强者的左右。

杜甫解救了鸡,但又意识到这不是解决根本的做法,这次的解救仍然是无益的。今天之后的鸡和虫,势必会再次走上属于它们的注定命运。而这其中,正透露出弱肉强食的道理,这是自然界的常态,而延展到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全诗的诗眼,就在最后的这两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从无奈地意识到问题,为此感到无力,到平静地接受,悠然远望,杜甫从鸡虫事件上的思考,正是诗之主旨和精髓。

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教训、真理,往往更能让人接受、给人以启迪,这是杜甫寓言诗的魅力。关于他的这首诗,大家又是怎样解读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